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论谈 > 正文

什么是“湖湘学派”

时间:2017-01-22 10:24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刘依平 阅读:
  “湖湘学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理学学派,因为学派创始人胡安国和重要学者如胡寅、胡宏、张栻等,其主要的学术活动都是在湖南地区展开的,故被称为湖湘学派。
  1.学派初创时期
  湖湘学派的创始人是福建胡安国。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福建崇安人。绍圣四年(1098),胡安国考中进士第三名。其后官任湖北路提学,因之与杨时相识。杨时是二程的学生,与谢良佐、游酢并称程门高弟。
  由于杨时的介绍,与谢、游二人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从而私淑了二程的学问。
  接下来,胡安国的官职有了几次变动,并且第一次到了湖南,也是任湖南的学官。但没几个月,就因为官制改革,离开了湖南。建炎三年(1129)初冬,胡安国再次来到湖南,卜居湘潭县碧泉附近,并修建碧泉文定书堂,后来被胡宏改造成了碧泉书院,开始在这里讲学授徒。
  绍兴元年(1131)春,因为湘潭、邵阳闹盗贼,胡家辗转迁徙到了衡山,定居在紫云峰下。胡安国又盖了一栋“衡山文定书堂”,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楼”,开始集中精力创作《春秋胡传》。至绍兴六年(1136)底,《春秋胡传》完成。
  在这部书中,胡安国主要发挥了两个义旨,即春秋大义和经世致用。春秋大义就是“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就是强调华夷之辨,维护君臣纲常。“春秋大义”是内在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就是内在价值的外在功用。“春秋大义”是湖湘学派的“家法”,经世致用是湖湘学派的标志,这是当时其他学派所没有的。直到今天,“春秋大义”和“经世致用”还对湖南人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
  胡安国及其所撰的《春秋胡传》在后世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杨时、游酢、谢良佐对他都以“斯文之任”相期望,即认为“斯文在兹”,文化传承系于胡安国一身。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武夷学案序录》中就曾说:“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侔于龟山,盖晦翁(朱熹)、南轩(张栻)、东莱(吕祖谦)皆其再传也。”而胡安国所撰的《春秋传》,在元、明两代以后一直被当作科举考试的定本,为天下士子所诵习。直到清代,还不断有注释《春秋胡传》的著作出现。
  尽管胡安国在湖南只生活了八年时间,但湖湘学统已经自他手上开启,湘学的基础已经在他手上奠定,近代湖湘文化发展的原则方向也在他那里得到了确立,他不仅为湖湘大地培养了大量弟子学人,而且还造就了湖南地区的追求价值人生的理学氛围,形成了湖南地区独特的理学理念。
  2.胡宏、胡寅——湖湘学派的第二期发展
  胡安国过世以后,湖湘学派进入第二个时期,也是湖湘学派真正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胡宏和他兄长胡寅的学术和教育活动为核心,是湖湘学派真正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学派的时期,也是“湘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的时期,时间大约在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

  ▲朱张渡上新立的朱熹、张栻塑像

  胡寅(1098-1156),字明仲,一字仲刚,又字仲虎,胡安国长子,学者称“致堂先生”。
  胡寅原是胡安国堂兄胡淳的儿子,后过继给胡安国。绍兴四年(1134),胡寅随父亲在南岳衡山居住,遍览佛教大乘经典和《传灯录》等,写了一本数万字的《崇政辨》,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反佛立场。绍兴二十年(1150),五十三岁的胡寅因为得罪了秦桧和长沙帅臣刘旦,又因为卷入一场民间修“私史”的案子,就被流放到广东新州。在六年的流寓生活中,胡寅写成了《论语详说》和《读史管见》。现在《论语详说》已佚亡了,《读史管见》有三十卷,约五十六万字。
  《读史管见》是一本以《春秋》家学为根柢、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的历史为评论对象的史论著作。书中先引重要史实,再加评论。而一切议论,都以经义正学尤其是春秋学为准绳。胡寅侄子胡大壮在《(读史管见)序》中曾说:“史为案,经为断,史论者,用经义以断往事者也。”
  胡寅“用经义以断往事”的做法,正是湖湘学派治史特点的展现。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中风死。胡寅重新获得自由。次年闰十月,胡寅因在岭南被贬时身染瘴疠毒发,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九岁。作为南宋有名的豪杰之士,胡寅留给世人的不仅有《崇正辩》、《读史管见》和《斐然集》,还有流传于学者当中的种种佳话。大概在朱熹十七八岁时,胡寅曾回到福建崇安老家,朱熹有幸以晚辈身份“侍坐”于胡寅。朱熹成名以后,对学生说:“胡致堂说道理,无人及得他。以他才气,什么事作不得!”
  胡宏(1105 - 1161),字仁仲,胡安国幼子。一生无意仕途,谢绝为官。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因战乱随父兄避地荆门(今湖北当阳),旋至湖南湘潭,后长期寓居五峰(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之下,授徒讲论,研治理学,因此尊为“五峰先生”。
  胡宏在父亲任湖南学官时,出生在湖南。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儒学教育的胡宏,在父兄的引导下,对二程之学倾慕不已。他十五岁时就编成了《程氏雅言》和《论语说》两本书。
  宣和七年(1125),胡宏随父亲胡安国到了京师,进入太学读书,跟随杨时学习,成为二程再传弟子。不久,胡宏避难到荆门,又跟随胡安国的挚友侯仲良学习。侯仲良,字师圣,亦是二程门人。胡宏二十六岁时,和父兄一起搬到了湖南湘潭,接着又搬迁到湖南衡山。从此胡氏父子定居湖南,建立书堂,讲论授徒,传播理学,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学派”。
  胡宏在父亲胡安国过世以后的二十余年时间中,胡宏一直没有出仕,而是“优游南山之下”,把心神贯注在太极、事理、天理、人欲等学术问题上,创立了“体用该贯,可举而行”的理学思想体系。全祖望称赞胡宏说:“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正蒙》是宋初三子张载的著作,胡宏(五峰)写的《知言》被认为是和《正蒙》一样重要,这是对胡宏学术的极高、但并不夸张的评价。等到朱子兴起以后,他几乎是花了毕生的精力来批判胡宏的《知言》,这种批判,有学理上的原因,也有非学理的意气之争,可见《知言》是非常有分量的一本书。
  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就写信给胡寅,要胡寅改变“在野”的主张,重新出仕,“并及二弟”,遭到胡寅、胡宏、胡宁三兄弟的拒绝。绍兴十七年(1147),秦桧又写信给胡宏,请他出任官职,胡宏回了封信给秦桧,表示了宁可忍饥受寒,而视不义富贵如浮云的高贵气节:“稽诸数千年间,士大夫颠冥于富贵,醉生而梦死者,无世无之,何啻百亿。虽当世足以快胸臆、耀妻子,曾不旋踵而身名俱灭。某志学以来,所不愿也。至于杰然自立志气,充塞乎天地,临大节而不可夺,有道德足以赞时,有事业足以拔乱,进退自得,风不能靡,波不能流,身虽死矣,而凛凛然长有生气如在人间者,是真可谓大丈夫矣。”
  绍兴三十一年( 1161),在钻研学术、教授徒弟之余还要操劳于田地中的一代鸿儒溘然长逝于湘潭碧泉书院。
  如果说胡宏的兄长胡寅对湖湘学派的贡献,主要是广收门徒,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学术群体的话,那么胡宏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碧泉书院为依托,团结了一大群士子。湖湘学派的规模也随之开始壮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以致于远近学人“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
  除了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湖湘学派、培养了湖南的儒学风气以外,胡宏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创立的“性本论”的理学进路,为传统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和选择路径,也就是为湘学的发展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他创立了“性本论”的理学思想,成为第一个消化北宋周(濂溪)、程(程颢、程颐)、张(横渠)理学思想并生发出新的理论路数的重要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几个流派中,虽然朱熹、陆象山等都是接着周敦颐的理论发展了儒学的本体论,但在理论如何具体运用到生活领域的问题上,朱熹代表的“理本论”因为过于强调天理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对人的自觉能动性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妨碍了自觉能动性的顺畅发挥;陆象山代表的“心本论”,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慢待了“天理”,形成了后世将任意性的个体行为等同于客观天理的弊端;只有胡宏的“性本论”,既强调了天理的客观必然性,又强调了人心的自觉能动性,既重视客观必然性,又强调主观自觉性,较好地解决道德的他律和自律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即使胡宏的“性本论”不是优于朱熹、陆象山的理论,至少也是可以和他们的理论并驾齐驱而毫不逊色的一个体系。“性本论”是湖湘学派的最重要的理论特色,是湖湘学派对理学发展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最了不起的贡献。她表明湖湘学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普通学派,而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派别,从理论上讲,她是南宋理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在创立理学新思想的同时,胡宏又率领湖湘学派进一步坚守胡安国所设定“春秋大义”的家法,同时将经世致用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对外强调经世致用和对内强调心性修养当成学者最重要的为学工夫来对待。事实上,它就是贯彻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伦理理想。作为湖湘学派的最根本的特色,这一点甚至影响了湖湘近千年的历史。
  胡宏不仅自己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学术境界,他的亲传弟子中,如张拭、彪居正、吴翌、胡广仲、胡伯逢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儒、大儒,被朱熹称为“湖南诸公”。其中,彪居正在湘中影响很大,当时有“彪夫子”之称;张栻更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而且还推动了湖湘学派的第三期发展。
  3.张栻——湖湘学派的第三期发展
  胡宏死后,湖湘学派进入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是张栻实际成为湖湘学派学术领袖的时期,这一时期湖湘学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湖南长沙成了当时全国最令人瞩目的思想、学术基地。时间大约在乾道二年(1166)至淳熙七年(1180)。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钦夫,号南轩,又号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儿子。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自幼聪颖过人,还是十五岁的少年,就已经饱读诗书。
  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十八岁的张栻奉父亲的命令到衡山,想拜胡宏为老师。但胡宏并不肯接见。张栻托胡宏的弟子孙蒙正打听原由,胡宏对孙蒙正说了四个字:“渠家学佛。”张栻这才恍然大悟,流着泪跪在胡宏门前,表示自己的悔过之意和求学之心。张栻求学的虔诚和坚强的毅力终于赢得了胡宏的谅解,答应收他为弟子,张栻遂得以正式拜胡宏为师。在衡阳文定书堂向胡宏行弟子礼后不久,胡宏却因为治学和生活的劳苦而一病成疴,不久就撒手西去。
  乾道元年(1165),刘共父知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聘请张栻出任岳麓书院主教,胡宏另一弟子彪居正担任书院主管。湖湘学派的教育基地从碧泉书院和衡山文定书堂转移到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里一时间人才济济,盛况空前。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听说张拭得到衡山胡宏的思想学术真传,带着弟子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了数千里路,来到湖南拜会张栻。两人在长沙研讨学术,辩论问题两个多月,之后又携手同游南岳衡山。岳麓书院从此名声大噪,成了湖湘学派的中心思想阵地和固定的学术堡垒。
  同时,因为朱熹对胡宏《知言》的批判、对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后涵养”和“性”的纯洁性的怀疑,胡宏的其他弟子彪居正、吴翌、胡广仲、胡大原等则开始了与朱熹的理论论战。这就几乎造成了湖湘学派的内部的重大分离,彪居正就对张栻很不满,认为他没有学到湖湘学派的要旨,反而跟着人家跑了。但凭心而论,张栻在基本问题上大致还是坚守了胡宏的思想、学术路线的;另一方面,张栻毕竟跟随胡宏学习的日子不长,所得的精髓还有限,而其他弟子们虽然跟随胡宏有较长的时间,但又受资质所限,在讲求学理方面还不如张械。这个时候的湖湘学派虽然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颓败的危机已经在内部显现。朱熹对湖湘学的批判,更进一步打击了湖湘学派的存在。  .
  张栻时期的湖湘学派,它的重要特征是一方面精研工夫论并进一步强调经世致用;另一方面则为捍守胡宏的“性本论”而展开了和朱熹旷日持久的理论论战。“长沙之会”以后,张栻在理论上渐渐靠近朱熹一边,他一方面进一步精研工夫论问题,也就是想弥补胡宏的理论缺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调经世致用的湖湘传统,把经世致用推向更高的历史高度。而胡宏的其他弟子,主要就是致力于第二个方面,努力捍卫胡宏的“性本论”的纯洁。
  4.湖湘学派的式微和湘学的薪尽火传
  张栻过世后,胡宏的儿子、张栻的女婿胡大时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领袖。但这个时候,湖湘学派作为一个学派,已经失去了它的表面影响。等到胡大时过世,湖湘学派之作为学派,事实上已渐名不副实了。
  虽然湖湘学派已经近于湮灭,但毕竟它曾经的影响很大,湖湘学派的后学们依然在坚持身心修养,并努力将这种修养与捍守国家主权和保卫汉民族文化尊严联系起来。当元军打到长沙城下时,“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湖湘学派的学统在表面上是断绝了;然而湖湘学派所坚守的学说与信念,已沉淀到湖湘文化的最深处,默默地涵养着三湘大地的子女。
(本文系由王立新《胡宏》一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相关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原载2008年5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2期总第4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