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时间:2016-11-23 23:31 来源:湖湘文化研究会官网 作者:唐浩明 阅读:次
曾国藩是湖湘文化所培育的典型代表,同时,他又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事功成就,为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他的这种贡献,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张扬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
以倔强不羁为生存方式的湖湘民风,以务本求实为价值体现的湖湘学风,千百年来,互为影响,融合化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酿造其强烈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突出表现在无须依傍的独自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犟拗霸蛮的任事态度四个方面。三湘四水所哺育的民众,无一不受其熏陶,区别只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这正是湘军能诞生在湖南,能建功于天下的基础所在。曾氏所领导的这支部队,前前后后有过三十万人次的进出,历时十多年,转战十余省,在湖南堪称全民动员,全境参与。其影响面之广,自有湖湘以来,没有任何一次活动可与之相比。
于是,湖湘文化中的固有品质,在这样一场波及全民全境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张扬。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对此有过生动的叙述:“水师喷起长江波,陆军踏过阴山雪。东西南北十余省,何方不睹湘军帜。一自前人血战归,后人不叹无家别。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逾烈。”“只今海内水陆军,无营无队无湘人。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走从军之路,靠热血搏斗来改善生存环境,自曾氏之后,成为许多湖南人的人生首选,以致近代中国军界形成“无湘不成军”的现象。
同时,由于曾氏本人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所推行的书生带兵的用人制度,长期以来只为士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军事管理的效应,得到一次最好的普及。胡林翼请老儒在军中讲授《四书》《五经》,王鑫的营地入夜则刁斗声与诵书声相混合。类似这样的军营读书事例,常见于近世湘人笔记中。
忧国忧民、救世拯时的忧患情怀,使气轻生的血性被提升到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霸蛮的任事态度被提升为硬寨死战、屡败屡战的顽强果毅的坚执定力。这里明显地有着一个方向的转移,即由个人转向群体,由私利转向公义,由小村落转向大世界。
经过这次提升后的湖湘文化,进入一个全新境界。于是,心系天下、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勇于牺牲、顽强果决、定力坚执等等,便成了百余年来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主要内容。
二、为湖湘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
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即所谓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各自为战,无须团体,故而农耕者从来就没有团队集体的观念。过去,外国人称中国是一盘散沙。湖南以农立省,散沙现象更为严重。自从曾氏组建湘军后,此种现象开始有了改变。曾氏组建湘军,有意利用血缘、地缘、业缘这些纽带把人员结合在一起,使得大家在战场上能彼此照应,生死与共,借以克服绿营普遍存在的“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弊病。残酷的战场用最简单最直白的道理教育着湘军兵勇:团结起来就能打赢仗,仗打赢了,升官发财,大家都好;仗打输了,什么战利品也得不到,大家都不好。杨度的《湖南少年歌》曾这样赞颂湘军的团队精神:“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谁肯孤生匹马还,誓将共死沙场穴。一奏军歌出湖外,推锋直进无人敌。”
湘军之后,团队观念在湖南广大人群中得到认可,大家能自觉地集合结队,抱团打伙。近世湖南最有名的团队华兴会、新民学会,不仅是湖南团队的典范,也是世界政坛上成功团队的典范。在《新青年》上最早向全国人民喊出“民众大联合”口号的,不是别人,而是湖南人毛泽东,由此看来便不是偶然。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农民协会是全国组织得最好的团队,由此看来也便不是偶然。就连湖南的出家人也知道团队的重要。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八指头陀,便是湖南人。
因为地形原因,湖南历来闭塞,人们活动的范围不出洞庭湖。湘南方言中的“出湖”一词,说的是有能力有出息的意思,其源即肇于此。是战争让湖南人走出洞庭湖,驰骋大江南北;也是战争,让湖南人最早接触西洋的武器,切身体会到坚船利炮的厉害。据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之死是因为亲眼看到洋船的“迅如奔马”。他认为“洋人之势方炽,则膏肓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在这点上,曾氏的器识比胡远大。作为湘军的领袖,战争逼迫曾氏成为那个时代最先深刻思索、最先寻找对策的政府高级官员。他的思索和应对写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的奏折中: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氏的这个建议很快形成国策。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外交部——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得以建立,曾氏所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得以开办。一个以引进西方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开始在中国兴起。去世的前一年,曾氏又联合李鸿章奏请官派留学生赴泰西各国学习技艺。“业成而归”,以使中国“渐图自强”。去世的当年七月,此建议付诸实现。因为湘军的缘故, “洋务”对湖南影响极大,它大大地扩充了湘人的眼界。从那以后,普普通通的湖南民众的脑中里都开始有了西洋、东洋的概念。
正因为此,清朝廷派往西方的第一任、第二任大使都是湖南人(郭嵩焘、曾纪泽)。上个世纪,东洋留学生以湘人最多,甚至连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也迈开小脚,远渡重洋,如杨度的母亲李氏,蔡畅的母亲葛健豪等等。
团队观念、世界眼光,这便是曾氏为湖湘文化所注入的时代新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两点。
三、为湖湘文化的弘扬筑下坚实的基础
曾氏事业的成功,为湖湘文化的弘扬,至少在两个方面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精神上。湖湘文化本是一个蕴含伟力的文化,但因为缺乏时代机遇的凑泊,长期以来,这种伟力未得到长足的展示。湘军的胜利,使湖湘文化的强大力量得到充分验证,也使湖南人凭添空前未有的自信心,甚至滋生一股舍我其谁的略带几分狂傲色彩的自恋情结。杨度的几句诗最具代表性:“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这种自信心甚或自恋情结,为湖湘文化的弘扬酿造一种极为有利的氛围。湖南人以自己的杰出同乡为自豪,进而以生我育我的一方热土为自豪,再进而以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为自豪。在如此环境中,湖湘文化得到极好的传承和激扬。
二是在物质上。湘军是一支得胜之师。因为胜利,出息了一大批人才。从湘军中走出来的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先后有三十多人,司道以下的官员更多,二品以上的武官数以千计,三品以下者则不计其数。这些人凭着权势和声望,为湖湘文化的弘扬贡献着自己有形或无形的力量。也因为是胜利之师,所获的战利品便极多,仅南京一城,便号称“金银如海,财货如山”,这些金银财货大部分落入湘军吉字营的腰包,一批有钱人。他们经商办实业,建学堂办教育,送子弟到大都市读书,直至飘洋出海,为湖南现代风气的开启起着重要作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湖南成了全国最有生气的省分。那时湖南的教育业发达,新式学堂之多居全国前茅,时务学堂尤为著名。湖南的传媒业发达,《湘报》《湘学报》名满海内。湖南的维新业发达,南学会等一大批学会对中国维新运动的推进出力甚大。湖南的宪政业发达,湘人居然制定了湖南省宪法,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惟一的省宪。湖南的实业也不落后,矿藏开采、内河航运等都走在各省前列。著名的守旧振首领王先谦便既是岳麓书院山长,又身兼两湖轮船公司的大股东。这大概也是近代中国文人下海的最有名范例。
就这样终于造就了百年来湖南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辉煌局面。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自古以来,无论政治、经济与文化,与中原、江南相比,湖南都落后。王 运说:“湖南自郡县以来,未尝先天下。”自从曾氏所创建的湘军成功后,湖南开始被世人刮目相看。“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句话已为世所公认。“中兴将帅,什九湖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大经济出自大学问。湖湘文化遂因此走出洞庭湖,为海内所重。“五四”期间,陈独秀在《湖南人的精神》中写道:“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挡住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坚忍不拔的湖南人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剧变时期,就这样鼓舞着全国士人和民众。
湖南人的精神还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是个研究人文血型的专家,他曾把人类人文血型分为六种,其中的第三种被命名为湖南型。
湖湘文化是六千多万三湘儿女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珍惜。曾国藩为湖湘文化所作出的贡献是历史的存在,我们应当正视。当然,,那一段历史是千千万万湘人共同书写的历史,曾国藩只是因其领袖的地位,而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符号。这一点,笔者希望得到大家的共识。
(作者系岳麓书社编审、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原载2007年10月出版《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7年第1期总第1期(《湖湘文库》启动暨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特刊)】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