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与麓山寺的历史渊源
时间:2017-03-17 09:21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胡滔滔 阅读:次
▲李邕《麓山寺碑》
岳麓山的岳麓书院、麓山寺,一个位于山脚,一个位于山腰,两家相邻。有着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与麓山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创始可追溯到唐末五代麓山寺的僧人办学。
麓山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268)由法崇禅师创建,又名慧光寺、岳麓寺等,是湖南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寺门口有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著名高僧昙捷、智谦、摩诃衍、首楞严等,相继在此弘法,因而寺庙影响大,蔚成大观,日盛一日,天下文士竞相携游,吟诗作文。历代流传下来的有关麓山寺的诗词十分丰富,骆宾王、杜甫、刘长卿、韩愈、刘禹锡、沈传师、李群玉、齐己等唐代诗人,无不在此挥洒自己的华丽辞章。尤其是齐己,他是唐末、五代间僧人,在麓山寺时与文士唱酬甚多。宋代僧人惠洪,著有《石门文字禅》,亦曾与该寺发生过一定的关系。书院建立前,有许多文入学士来岳麓山读书。晋时陶侃,唐代马燧、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在此开舍结庐,寄寓隐居,唐韩僵《小隐》诗有“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句,南唐李建勋《寺居陆处士相访,感怀却寄二三友人》诗有“湘寺闲居亦半年”句,都记述了他们曾居住岳麓山,说明唐代的岳麓山寺院接待过不少读书人。五代末宋初,麓山寺智璇等二僧“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几所营度,多出其手”,并派人到京城买回书籍,专门接待士子来读书,使“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可见建院前已有学子聚居此地读书论学。
记录麓山寺沿革最详的是《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因其文、书、刻俱佳,故称“三绝”碑。原本在麓山寺内,后移置于岳麓书院。另有一块碑记述麓山寺僧人办学的善举。他们办的这个读书堂,没有留下校名,开办时间不长,彭城人刘鳌来主持,但仍是民间办学。
宋开宝初年,朱洞出知潭州(长沙)太守,采纳了刘鳌的建议,由官府支持,创建了岳麓书院。当时的书院建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宋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书院,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并辟水田供春秋祀典,奏颁文疏,请得国子监颁给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书,此时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部分组成的规制基本形成,尔后相沿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具备了书院的特色。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在《小畜集》卷十七《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记述了李允则扩建书院的情况,从其记述中,大体看出书院的建筑布局和佛寺有近似之处。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闻书院山长周式办学成绩卓著,便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赠对衣鞍马、内府经籍。朱熹、张栻先后扩建书院并在此地讲学,学徒增千人,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赞誉。
岳麓山下办学是佛教徒开始的,从麓山寺僧人“割地建屋”,宋初创建岳麓书院,到今天恢复岳麓书院,经过僧办、民办、官办的历程,书院经历千年,弦歌不绝。麓山寺也仍然香火旺盛,都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文化瑰宝。
(作者单位:长沙岳麓景区管理处)【原载2008年5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2期总第4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