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史哲 > 正文

麓山抗战史迹与英烈纪念碑亭祠墓

时间:2017-01-12 11:57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李长林 黎天宇 阅读:
  岳麓山在抗日战争期间,不仅是文教抗日战线的所在,而且它一度成为军事要地,留下了众多战争遗迹与遗址。抗战期间与战后,为了缅怀英勇牺牲的将士修建了不少碑亭祠墓,供后人纪念和凭吊,其中一部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日军战败后,湖南地区日军投降仪式曾在岳麓山下举行。
 
  一、麓山置炮轰敌寇
  抗战时期的岳麓山,不仅是文教抗日战线的所在,而且它又是军事要地——炮兵阵地,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显示了举足轻重的威力。岳麓山真是成了“文武合一”的场所。
  岳麓山与长沙城区隔江相望,对长沙有瞰制之利的地形优势,使其成为长沙会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军事制高点。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湖南第九战区长官部指挥所由长沙城区的二里牌移至岳麓山的青风峡附近。当时,在岳麓山置有重型大炮多门,在统一指挥、集中火力下,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时任第十军预十师政治部科长杨正华回忆:“岳麓山预伏有两团美式装备炮兵,发挥了最大效率。炮兵部队在平时早把长沙四郊的地形、地物测量精确了,炮兵部队与我师有专线联系,只要有请求,不到两分钟,便能听到炮声。”对此,日军也曾有所记载:“当天(1942年1月3日),第三师团横田大队左侧面正暴露在岳麓山的重炮阵地之下。从正面又受到优势兵力的反攻,终日在反复地死斗中。”“重庆军从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以重炮(15榴)应战,猛死轰击,下午(第六师团)各部队虽继续在城墙外围反击,由于重炮的集中轰击,我方不断伤亡。”显然,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岳麓山的炮兵部队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第九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写有题为《长沙三捷》的诗歌,其中“合镌岳麓山头石”,“助战雨师飞箭簇”所描写的就是岳麓山炮兵部队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景。一山、一城,在那段异常惨烈的战斗中,曾如此存亡相依。如今岳麓山中还保存了当时的战壕、弹坑及战区指挥所等遗址,并出土有当年抗日将士遗留下来的枪支、弹壳、电话筒等文物。它们见证了当年将士们英勇激烈的战斗场面。
  1944年5月27日,日军又出动大量兵力进攻长沙,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守军指挥失当,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违抗重点防守岳麓山的军令,招致会战失败。1944年6月17日日寇出动大量兵力猛攻岳麓山,敌机不断轰炸我炮兵阵地和岳麓山顶。18日拂晓,日军攻占山顶,战局急转直下。长沙城连同岳麓山陷于敌手,守军二千余人英勇牺牲或负伤。对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叹道:“竟使我忠烈将士与名城俱殉,可哀也。”
 
  二、青山有幸埋忠骨
  岳麓山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不仅留下了战争遗迹、遗址(炮台、战壕、枪支、弹壳、电话筒、指挥所等),而且修建有一批悼念抗战英烈的丰碑,可谓“忠骨犹如山上石,丹心恰似墓地枫。”

▲岳王亭
  岳王亭。位于赫石坡,始建于1936年。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东北之后,又扩大侵略范围,染指华北。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岳王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激励与表明抗日的决心。岳王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六角攒角重檐顶,三面临池,绿山环绕,飞檐翘角用实物和倒影两种姿式飞翔,凌空则直指碧天,入水则涟漪翩翩。亭内立有青石大碑,正面有岳飞的浮雕肖像,反面有湘乡名士颜昌峣书写的岳飞年谱。


▲忠烈祠
  忠烈祠。位于赫石坡,原为纪念岳飞的岳王庙,1939年改建为忠烈祠,全称是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主要是纪念由湖南士兵组成的该军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忠烈祠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700平方米,进深空间约200平方米。主体建筑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空花脊饰。四周各有4根约5米高的花岗石圆柱(因有重叠,共为12根),正面置石狮一对。整个建筑规制考究,宏伟大观。据说当年祠内有岳飞画像,两侧为阵亡将士名单(现已无存)。
  祠的左侧壁上有原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撰书的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祠记开头提到该军进行“绥靖”之事,接着重点记述了该军淞沪抗战的战绩,近代以来湘军武功之盛,也提到黄兴、蔡锷革命之功绩,意在激励国人加以发扬。
  祠内悬挂“允武且仁”字样的匾额,“允武”源于《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匾的意思是说将士征伐与仁德并具,匾额由刘建绪题,谭延闿写。
  祠正面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十分气魄。
  其一:
  凭栏望七二峰峦慷慨念同胞浩气长存岳湘增色
  此地瘗三千组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死申甫重生
  其二: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祠内及祠外左右侧和后面的石柱上,也都有对联,右侧一联为:
  马革裹尸千载岳云留浩气
  羊碑堕泪万年湘水吊忠魂
  后面的一幅对联发人深省,内容是: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长沙会战碑。位于响鼓岭石亭北侧,高2.35米,宽1米。正面篆刻“长沙会战碑”,记述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经过,为纪念此次战役胜利,1941年7月7日立此碑,碑阴刻有纪事诗十首,首述其诗的来由,后录诗的内容,全文如下:
  自古以来一战而决国命者有之矣,□□一战而系世界之祸福者也有之,长沙会战后三年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先生泐石麓山纪我武威之盛以□长战区戎幕颇有见闻之切嘱其事是日敌驱精锐二十万六路犯湘薛公妙机宜诱敌围歼斩馘四万修□□汩水为之赤追奔逐北大捷空前邦人胜念益坚国际视听丕变不仅拱卫陪都屏蔽西南已也长沙会战纪实一书已志其□□亦曾赋七绝十章以纪其事雪泥鸿爪足资印登因移录以实碑阴:
  千里长围战洞庭,声声鼙鼓耳边听。
  雄师敢洗胡尘恶,重见湖峰入眼青。
  人钦百战岳家军,挟策犹惭志不纷。
  依旧西南雄局在,朗潭修赣气屯云。
  漫天烽火迫罗城,滚滚江流气不平。
  正伏奇兵齐杀敌,应知主帅极英明。
  形势兵争到眼明,胸中成竹意峥嵘。
  将军自有纵横略,报国精忠负盛名。
  诸将勋劳智勇全,存诚妙算是心传。
  风占鸟角孤虚术,都是临机料敌先。
  雄哀健弱钦孙李,进退神迟慕赵班。
  六路迎攻寒寇胆,赣湘甲胄尽欢颜。
  万家岭外忆驱除,幕阜山前布阵图。
  却笑虾夷吞象郡,鄱阳飞渡洞庭湖。
  兵家形势扼湖南,山叠江纡锁钥函。
  纵有龙蛇侵海界,何难与圣话三三。
  胜境时来败境难,静如处子塞如山。
  忠诚自可回天地,干济方能历险艰。
  虏尘指日洗山河,痛饮黄龙一放歌。
  四万万人心不死,那愁荆棘泣干戈。
            陆军上将第九战区长官司令薛
                         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七日

    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栏。该石栏现存云麓宫前坪,用作围栏,计有19块,按序列铭刻着数千名在长沙会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
  第十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第十军系抗战期间第九战区的王牌部队,屡建战功,有“泰山军”之称(军长李玉堂为山东人)。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该军在长沙外围及市区英勇抗击日寇,多有牺牲。战后安葬阵亡将士于赫石坡附近(今湖南师大武装部北侧),在南侧立有1公尺多高的纪念碑柱(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基建被毁,埋于地下)。碑柱东侧修有简易楼房一座,为兴华中学,(原址在今湖南师大液化气站北侧),主要招收第十军阵亡将士的子弟。学校附近修有陵墓牌楼,牌楼有对联一副:
  栽培兰芷遗忠爱
  整顿河山树楷模
  陆军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墓,位于岳麓山南黄爱、庞人铨墓至五道梯处,仅存遗址。第四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于市区及外围作战时将士勇战,给敌军以重创,多有牺牲,战后归葬岳麓山。


▲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七十三军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部队,1938年10月至1944年8月湖南成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期间七十三军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屡建战功。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浏阳人)及所部、第七十七师、第一百九十三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等众多官兵壮烈牺牲殉国。1946年春时任七十三军军长的韩浚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长沙岳麓山赫石坡,以吊念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
  公墓建于岳王亭后山坡上,前有195级宽阔的石级导上,墓塔高约6米,正面刻有“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的墓名,为蒋中正楷书题写。左右侧刻有“精神不死”,“风云长护”的赞语。塔座四面皆有文字,正面文字为程潜所题:“誓死卫国家,以诏来者;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其余三面分别为“名山忠骨、万古长青”,“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凛冽万古”。墓塔之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遗骨坛的洞穴,从洞穴正门进入为约5米的通道,两边和居中室内,分别放着军司令部直属部队、暂编第五师、第七十七师、第一百九十三师等阵亡将士遗骨坛(现在这些骨坛已不存在),洞穴中有门洞三个,中门上额题名“忠义观”,两侧有祭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左侧门题名“履义”、“报功”。右侧门题名“蹈仁”、“崇德”。
  公墓左右侧和山坡下还修建有三个纪念亭:纪忠亭、归宿亭、来苏亭。前二亭尚存,均为全石构八角亭,短檐,盖琉璃瓦。纪忠亭石柱联云:赫石嵯峨严正气,楚云平远荡腥风。归宿亭石柱联云:鹤唳猿啼藏幽宅,龙蟠虎踞毓名山。来苏亭位于忠烈祠前方(今湖南师大景德楼西侧),原亭毁于1958年基建时,亭的石柱也应有柱联,内容待考。“来苏”意为后来人民得以更生。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抗日死难官兵之墓。位于岳麓山后山今东方红镇延农村。据记载,1940年第七十三军军医院在这里的冯家大院横厅堂设有太平间,将一些不治身亡的官兵安放在这里,然后埋葬在附近的野猫岭和莫家塘一带。坟地并无明显的标志,后来被野草所遮掩,直到2005年6月间,才被附近居民发现,被确认为第七十三军死难官兵之墓地(约有1000平方米)。一些志愿者冒着烈日清除了杂草,立了一块高约1.8米的墓碑。这批志愿者崇敬抗日阵亡将士,不忘英烈,拳拳爱国之心可嘉。


▲抗战将领齐学启
  齐学启墓。位于岳麓山西向山脚。齐学启(1903-1945),湖南宁乡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去美国诺维琪军校留学,归国后曾任湖大军训教官,历任宪兵第八团团长,税警总团参谋长,参加过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1938年任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1942年齐学启在孙立人将军率领下赴缅甸协助盟军对日作战,他勉励官兵以班超、霍去病为榜样,并朗诵名句“男儿兮不成名,死当葬蛮异域中。”在仁安大战中,歼敌1200人,解救了包括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英军。后在与敌作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狱中齐学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后被敌人杀害,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齐学启为陆军中将,被誉为“现代文天祥”。
  1946年,孙立人将军电请英军十四军团长史立姆派专机将齐学启遗体空运回国,公葬于岳麓山,并由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和孙立人将军步行送葬。1989年其墓由孙立人将军资助重修。
  墓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道、墓坪与墓冢呈倒L形,除墓坪用青石块铺砌外,其他构件均为花岗石。墓冢为半圆形,墓围为传统的腰椎形,墓前有护栏和拜台,护栏立柱上置圆筒形石雕,所雕云纹甚为精美。墓围正后方嵌石碑三通,中碑阴刻“陆军中将齐学启之墓”。墓碑上嵌凸形浮雕,所雕虬龙升天等图案,颇具湘楚文化之风格。
  墓道与墓坪的正前方立大型纪念碑,碑顶为歇山屋顶造型。碑刻抗日名将孙立人1989年所撰并书《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记》,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三月八日,陆军少将、前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公学启被刺于缅甸仰光之日军战俘营,是月十三日以伤重逝世。公之死去缅境之解放曾不数旬,距盟军之全面胜利亦只五月。公虽知日寇之必亡,而已不及见矣。
  溯自寇之侵,生灵涂炭。民国三十一年,我新三十八师奉调入缅与盟军并肩作战。四月十八日,我以一团之众击溃十倍之敌于仁安羌,解英军七千余人之围。是役也,中外震动,而公临阵之绩实伟。方当乘胜追击,而盟军之战略遽变,公乃率部殿后掩护友军转进。及任务完成,复报命于第五军指挥部,归途遇伤病袍泽,不忍弃去。敌骑大至,众寡悬殊,创重援绝,遂被俘焉。
  公之羁于仰光中央监狱也,凡三年。三年中敌伪劝降无所不用其极。公心坚金石,不屈不挠,狱中同志及英美受难战友数百人皆倾仪动容,尊之为精神领袖,视之为光明象征。故卒以此见害于敌世之人,或以公之在仰光狱与文天祥之在燕京狱相提并论,其浩然之气与夫所以塞苍冥、立人极者,固无异也。
  公之灵柩归葬故里,余曾亲为执绋,并为挽辞以述哀。公之葬地在岳麓之阳,与黄公克强、蔡公松坡两先烈隔垅相望。湖湘人杰后先接武,可谓不忝者矣。今公墓道废圮,志表无存,当日袍泽决议重修,所以怀旧,德彰忠魂也。以余为知公者,嘱为数言,以纪其事。余闻之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余则过时而悲,呜呼,死者陵谷,公与诸公俱往矣。神骑箕尾,名在日月,固将与麓山湘水同乎不朽。而余以老耄,犹能执笔为文,有深幸焉,而亦不能不有深恸也。
              公元一九八九年八月吉日
                 舒城孙立人敬撰并书
 
  三、战败日军呈降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敌寇树白旗。经过全国军民八年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湖南地区的日军投降仪式,是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科学馆一间教室内举行的。1945年9月15日这一天,湖大科学馆门口用松枝扎成的牌楼上,用红绸挽成象征胜利的V字形体。在庄严的军乐声中,受降主官,中国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中将和美军代表金武德少将及湖南政界要人相继入场。随后日军投降代表,第二十军司令官阪西一郎(陆军中将)和他的参谋长伊知川庸治(陆军少将)垂头丧气走进会场,立正脱帽,向王耀武将军行鞠躬礼,呈上日军表册,恭听王将军宣读受降书。然后在受降书上签字,并接受训话,再鞠躬退出会场。猖狂的日本侵略者终于低下罪恶的头。
 
  四、麓山抗战文化与湖湘文化
  岳麓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又产生了与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民主革命以及抗日战争有关的文化。可以说,岳麓山是一座巨大的忠烈祠,抗战英烈和共和元勋、民主斗士、工运先驱都埋葬在这里,济济一堂。麓山抗战文化与湖湘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战英烈献身的事迹以及纪念他们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爱国精神与近代湖湘仁人志士的心忧天下、救国拯民的思想一脉相承。身为第四路军总指挥的湘籍将领刘建绪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中写道:“吾湘自咸同军兴,乡人士宣力戎行,湘军旌旗遍海内,武功之盛,震铄古今。良由曾胡诸贤以忠诚为天下倡,一时风气鼓盪,皆能亡身殉国,冒百艰糜顶而弗辞。鼎革以还,此风未沫,黄兴蔡松坡诸公先后奋迹于岭表宁汉川滇之间,振臂一呼,湘人士之致力革命负战从征者满天下。中央恤典,湘籍者几占全国之半。尤以此次抗战,我湘人之守土者,坚苦支持,前仆后继,或伤夷过半,或全军俱殒。作战之勇,死事之烈,诚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此岂楚人雄杰悍锐之气果有以异于他邦,亦由百余年来先贤往应提倡鼓舞,而爱国卫民之义,深入于人心也。”很明显,刘建绪在这份文告中是把抗战英烈百折不挠、不怕牺牲、慷慨赴死的精神,看作是在湖湘先贤,辛亥先勋先进事迹哺育下才产生的。孙立人将军也认识到抗日烈士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是与辛亥志士为革命献身的高风亮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在《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记》中指出:“公之葬地在岳麓之阳,与黄公克强蔡公松坡两先烈隔垅相望,湖湘人杰后先接武,可谓不忝者矣。”应该说,麓山抗战文化是抗日仁人志士,抗日英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容,使湖湘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载2008年3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1期总第3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