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风物 > 正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涧岩头周家大院

时间:2017-01-17 16:14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徐午苗 阅读:

▲大院远眺(胡明高  摄)
  周家大院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原属何仙观乡),地处湘南五岭山脉南麓。大院三面环山,鹰嘴、打鸟二岭矗立于东,青石岭屹立于西,村后锯子岭齿峰交错,贤水东来,进水南注,宛如两条飘绕而至的绿色玉带绾结于村前,再蜿蜒向西流向潇水,形成“左边青石挂板,右边双凤朝阳,前面两龙相会,后面锯子筛天”的地势,远看整个堂院好似坐落在一把太师椅当中,是一块风水宝地。
  据周氏族谱等记载,周氏先祖于元末明初自江西逐步迁徙至此。何仙观周氏与鲁迅、周恩来同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开创者周敦颐次子焘之后裔。周氏世代人才辈出,属当地名门望族。
  大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完成于清末民初,建造历时400余年。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由四大家院、黑门头、红门头、新院子、老院子、子岩府等六个院落组成,坐西南朝东北,依山麓坡地而建,平面自东向西呈北斗星形分布,砖木结构,有正、横屋180多栋,大小房间1300多间,游亭36座,回廊、巷道、大小天井136个。每个院落相隔200~300米,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
  老院子由周氏始祖周佐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红门头又称尚书府,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至崇祯元年(1628)由周希圣兴建。黑门头系周希圣之子修建于天启二年(1622)前后。三院均为盔顶、穿斗式梁架,简朴雅致,呈现明代民居院落的建筑风格。新院子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宣统二年(1910)扩建。四大家院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因周希圣第八代孙周绍昌的四个孙子共同修建而得名,建筑面积14463平方米。子岩府系周希圣第九世孙周崇傅故居,亦称新院子,居五院之前偏西,由其长子周汉正修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竣工,部分墻体为泥卵石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
  每个院落均以正屋为中轴线,两边横屋对称分布,外延以杂屋、园子、书堂,小青瓦硬山顶,四周砌以围墙,外部封闭,内部向中呼应,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正屋由地坪、门楼、天井和厅堂构成,是家族议事、祭祖、红白喜事聚会的场所和长辈起居处。横屋多排列成若干组,结构进深走向与正屋相同,供各房分支晚辈及仆佣居住。横屋向中而立,相对低矮,递次减弱气势,既体现了宗族尊卑长幼秩序的不可逾越性,又意蕴一种名门望族上下一致、向心凝聚的“齐家”理念,是周氏子孙严守“忠孝仁义”祖训和尊崇人伦“中和”思想的表现。
  院落每进因山麓坡度的趋降递级构建,拾级而上。主轴线上的天井处于全院中部,是联系左右住屋及其他场所的枢纽。四通八达的巷道、过道、雨亭、游廊,将庞大的院落连成一体,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各处天井疏密有致,前后左右连通,采光通风。天井坪铺青石,室内地砌火砖,排水沟或明或暗,排洪渠纵横院外,封火山墙耸立云天,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排水、防潮、防火、防盗功能极为完善。规模最大的四大家院大门更包以铁皮,带枪眼的吊楼式围墙一字排开,综合形成独立的安全防护体系。所有房屋均置阁楼,梁枋花纹雕饰,屏门挂落。房屋山墙上开方、圆、扇形等各式花窗,颜色鲜艳如新。大面积鹅卵石铺陈的走廊、地坪、天井,饰以“方位标”、“方孔古钱”、“太极八卦”、“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建筑物中的木石构件多饰寓意吉祥富贵的动物、花草图案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物价值。
  大院原有私塾4处,现存2处,反映了周氏一族世代尊师重教、倡扬“耕读”的传统家风。
  2006年5月,“涧岩头周家大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公布涧岩头村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原载2008年3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1期总第3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