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人物 > 正文

曾国荃生平简论

时间:2017-01-22 10:32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梁小进 阅读:

▲曾国荃

  曾国荃,原名国莲,字子植,又字沅甫,号叔纯,清道光四年八月二十日(182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一耕读之家。国荃自幼随父读书,颇颖异。十七岁时随父至京,从兄国藩读书,颇得赞誉,有“屈指老沅真白眉”句。年余回湘,先后就读于长沙城南、岳麓书院,并师从罗泽南,结识江忠源、刘蓉、郭嵩焘等,先后以府试案首人县学,补廪生。
  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军进入湖南,长沙一片慌乱。其时,曾国荃读书岳麓山下,目睹这一情状,深为忧虑,曾致书曾国藩,指责“省城三大宪,皆太平之臣”,“办事不足,偾事有余;用才不足,忌才有余”①,并表示将回家乡举办团练,“以为共保自家之计”。是月二十七日(1852年6月14日),他即和罗泽南回到湘乡,“随诸父、诸兄后练团于乡”。年底,湘乡团练奉湖南巡抚命开赴长沙,曾国藩亦奉咸丰帝命到长沙“帮办团练”。曾国藩乃改弦更张,以湘乡团练为基础,创办了湘军。其时,曾国荃也来到长沙,充当其兄之幕僚。他“为国藩画治兵三十二策”,举荐罗泽南、李续宾、王錱为将领,“创立湘军规模”②。
  不久,湖南提标兵与湘勇发生械斗,曾国藩曾叹日:“三十二策,惟一策未用,乃至此!”③咸丰三年(1853)八月,曾国藩移驻衡州,继续编练湘军,次年正月自衡州出师,大举东征。曾国荃却在这一时间离兄返乡,其因不详。随后,他在乡设馆课读,并兼肄举子业,试图再走登科之路。咸丰五年九月,他考取优贡,并拟于次年赴京廷试,但因战乱道阻而止,乃留于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其时,湘军与太平军战争十分激烈,胡林翼部在武昌城下苦苦攻战,而罗泽南阵亡;曾国藩孤处南昌,势甚危急。曾国荃“念兄国藩急”,表示“方吾兄战利,吾从未至营相视,今坐困一隅,义当往赴”④。骆秉章乃命募三千人赴援江西,攻打吉安。从此,曾国荃独领一军,号吉字营。
  咸丰六年(1856)十月,曾国荃率部进入江西,次月克安福,与周凤山部会合,共六千人,进抵吉安。七年二月,丁父忧回籍。九月,因吉安军溃,复出统军,十月克吉水,合围吉安,经数月攻围,于咸丰八年八月十二日(1858年9月18日)攻克吉安,后以功升知府,赏加道衔。九年春,太平军再次在江西展开攻击,曾国荃再出援赣,于六月攻克景德镇、浮梁,江西肃清,授道员。
  咸丰十年(1860)春,曾国藩、胡林翼联手谋皖,曾国荃奉命率部进攻安庆。安庆为长江中游重镇,关系全局。为此,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经反复会商,议决以曾国荃部进围安庆,而以多隆阿、李续宜等部为游击之师,在外打援。闰三月,曾国荃率所部一万余人进屯集贤关,四月进扎关内,五月发起攻击,六月即将安庆合围。安庆之战为太平天国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在一年多的时间,太平天国曾多次调集重兵,分别以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率领,或直接攻击围师,或“围魏救赵”,攻武昌以救安庆。曾国荃依靠长壕坚垒,死死啃住不放,顶住了太平军的内外合击。咸丰十年四、五月,太平军再次踏破江南大营,又接连攻克苏州、常州,长江下游局势糜烂,一时,朝野议论纷纷,主张湘军改援下游。曾国荃坚持攻打安庆,认为:“第以全局而论,桐、怀为楚北门户……又复舍而他顾,则是弃已复之近地,而救糜烂之远疆,缓不济急”,“似仍以合围皖城为相安”⑤。九月,因英法联军侵犯北京,胡林翼等有撤围安庆北上勤王之意。曾国荃认为“勤王之举义不容缓”,但安庆之围不能动摇。咸丰十一年春,太平军攻入湖北,武昌危急,胡林翼急欲率领部分湘军回援。曾国荃闻知,又致书劝阻。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1861年9月5日),曾国荃指挥湘军攻陷安庆,取得了对太平天国的关键性胜利,以功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
  湘军攻占安庆后,即着手长江下游的军事,制定了三路进兵的战略,其一即是曾国荃部由水师配合,沿江而下,进攻南京。同治元年(1862)_月,曾国荃率所部湘军一万余人自安庆东下。其初势颇顺利,三月占领巢县、无为、芜湖各地,四月下旬进入江苏,五月初即逼南京,驻营雨花台。南京城大而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号称天京。湘军到后不久,军中发生疾疫,长达数月,以致兵勇相传染,死者山积。同时,李秀成、李世贤等率大军自苏、杭来援,对湘军发动猛烈攻击,长达四十六天,战事至为惨烈。同治二年三月,曾国荃被授浙江巡抚。五月湘军水陆配合,攻占下关、九、袱洲等水上要塞,十月占领天京城东南一带。十一月,湘军围师增至五万余人,并于同治三年正月实现对天京的合围,于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攻陷天京。
  曾国荃围攻天京一役,是湘军也是清王朝对太平天国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因而被清朝授予太子少保、一等伯爵的奖励。
  曾国荃攻占天京后,很快即将所部裁撤二万五千人,随后以伤病增剧奏准开缺,于十一月回到家乡。同治五年(1866)初,捻军进击湖北,武昌震动。清廷急忙调曾国荃为湖北巡抚,与捻军作战。曾国荃一生用兵善于长围困敌、围点打援,但对于以骑兵为主、长于流动作战的捻军却相形见绌。在一年多时间里,他指挥万余湘军,四次出省督师,围追堵截,但一直不能奏效。
  曾国荃在湖北一年多,在军事上乏善可陈,但在政治上却干出了一件惊动朝野的大事,即奏参湖广总督官文。官文为满族贵族大吏,长期把持湖北,自胡林翼去世以后,更是为所欲为、横行无忌。曾国荃到任以后,对疲沓己久的湖北军政大加整顿。他首先裁汰湖北冗军,接着奏请改鄂省总粮台为军需总局,而厘金各项归厘金总局核收;五月又奏劾官文亲信湖北布政使、按察使唐际盛。八月二十六日(1866年10月4日),他又以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宠任家丁、贻误军政并开列滥支军饷、冒保私人等七款上奏,参劾官文。官文素为清廷所重用,自咸丰四年(1854)任荆州将军、五年任湖广总督以来,一直安居如山。曾国荃此疏一上,清廷却不得不将官文“先行撤任,听候查办”。曾国荃之弹劾官文,反映出了曾国荃的政治勇气。其时,责难非议者颇众,其兄曾国藩也屡次来书婉责,而曾国荃坚持己意,认为“其举似乎太过,而其理究亦不差,其心未尝不忠且笃也”。
  同治六年(1867),捻军冲出鄂境,攻扰豫、鲁。曾国荃久战无功,乃于八月以病剧奏请开缺,十一月卸职回湘。从此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的七年中,曾国荃闲居乡里,每日“料理山中种竹、塘内蓄鱼而已”;或移寓省城,参与编修《湖南通志》和举办慈善事业的活动。光绪元年(1875),清廷重新起用曾国荃,授以陕西巡抚,旋改河道总督。河道总督掌河南、山东境内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事宜。曾国荃在任一年多,二河防护平稳,未发大汛。光绪二年,清廷又派他任山西巡抚。
  其时,我国西北、华北数省因连年大旱,发生特大灾荒,而以山西为最,史称“丁戌奇荒”。光绪三年(1877)四月,曾国荃抵达山西太原就任。他首先“捐廉为倡,劝官民捐输”,又奏准将京饷银二十万两留省,并援天津成案派员赴各省劝捐,以赈济灾民。八月,清廷又派前工部侍郎阎敬铭驰赴晋省,稽查灾情,协助赈济。据不完全统计.曾国荃和阎敬铭共筹集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余万石,“活饥民六百万人”。在救灾的同时,曾国荃就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恢复生产。
  譬如清厘荒地,招徕耕垦;均减差徭,归并丁粮;禁种鸦片,填还仓谷等。当时“晋人德之,为立生祠”。
  光绪六年(1880)春,曾国荃以伤病复发奏请开缺。
  六月,清廷以俄国增兵我新疆伊犁并以兵船游弋海上,命曾国荃督办山海关军务。七月,曾国荃抱病启程,九月抵任,乃调集旧部,严密布防。七年正月,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海警解除,曾国荃授陕甘总督,后因病三次奏请就医和开缺。八年,清廷命曾国荃署理两广总督,以筹备边防。
  曾国荃任职两广,一方面,他认为就此时形势,越南之事应由越南自主,“中国与法共保之,许以通商之议,而浑其分界之名”,从而“为越南筹安全之方,即仍不失保护之议”。总之“此时衅端不可开,和好不可失”。
  而对于在越南坚持抗法斗争的刘永福一军,他主张予以暗中的支持。
  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保小捍边之策,首重粤西,次则滇南”,主张切实加强两省的防务,以抵御法国的侵略。为此,他在所主持的广东积极备战,修筑炮台,暗置水雷,屯集重兵,并拟编组团练,严防沿海支河港汊,“以辅兵力之不足”。
  不久,法国又进一步扩大了在越南的战争,攻击我北宁驻军,并出动兵舰游弋我东南沿海。光绪十年(1884)正月,清廷命曾国荃署理两江总督(八月实授),办理东南沿海防务。曾国荃在两江期间,法国分别在中越边境和东南沿海加强了军事行动。曾国荃为积极参加抗法战争作出了贡献。
  一是加强战备,巩固江防。曾国荃抵任不久,即出省巡阅长江沿岸各军事要塞,从吴淞、崇明、江阴到南京,层层扎守重兵,严密布防,命湘军宿将李成谋统率江南兵轮,李朝斌专顾苏州、淞江。光绪十年七月,法军偷袭我福州马尾军港。曾国荃随即上奏,表示要拼命力战。为保证江海防务的万无一失,他先后增募兵勇二十四营,计一万余人;督饬所辖机器、火药各局加紧生产;多方筹款,赴外洋购买军火;命各要塞构筑工事,加固炮台。
  正当曾国荃积极筹办江海防务之时,闰五月下旬,总理衙门却让他赴上海与法国使节巴德诺谈判。曾国荃立刻上奏:“国荃知守土应尽死守封疆之职,万万不敢与闻和议”,又直言指陈,朝廷不应“允外人所请,指派战将与之定约”。但清廷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仍命他以全权大臣赴沪。
  动身之前,他一再告诫各位将领,如果法军进犯吴淞口机器局及江阴一带,可出兵死战。六月初四,曾国荃抵沪。在谈判过程中,巴德诺骄横无理,提出赔款二亿五千万法郎(合银一千二百五十万两)等三项条件。
  而曾国荃却按照李鸿章“法如要求,数十万赔款可允许”的电报⑥,允以抚恤名义付银五十万两,因而被清廷斥责。六月二十八日,曾国荃奉旨回到南京,结束了这一不愉快的差使。
  二是调遗部队、筹措军火,支援抗法前线。光绪十年夏,曾国荃先后命总兵潘鼎立、道员赵济川募军赴广西,令黄少春部恪靖三营赴镇南关外;檄王正和等募军援台湾。七月,又以“闽台兵力均单,难以持久,义不可以不援”,派程文炳、刘朝祜部共八营兵力援闽渡台。十月,又奉命派总兵吴安康率南洋开济、澄庆等五舰援台⑦o除派遣军队外,曾国荃还大力筹措军火、饷需,运往滇、桂、闽前线,支持各地的抗法战争,
  中法战争后,曾国荃感到中国军事力量落后,因而上奏清廷,主张“求变通之法”,学习西方,“造坚厚之兵船”,以加强海防。光绪十一年(1885)_月,中国获得镇南关大捷,旋中法签订《会订越南条约》,战争结束。曾国荃还上奏清廷,请由皖、赣、鄂、湘、川五省每年筹集银共一百万两,以七年为期,购办铁甲、快船、鱼雷船共十七艘,以加强东南沿海的军事力量。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先后扩建金陵机器局、加筑长江下游各处炮台、购买外洋新式枪炮、创办江南水师学堂,为我国江海防务和军事近代化作出了很大努力。
  在学习西方、兴办洋务的问题上,曾国荃思想是较为开明的。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清朝廷内发生修筑铁路之议。曾国荃应诏上奏,认为“法历久而必变,政因时以制宜”,学习西方、兴办洋务乃为大势所趋,“风气一开,即法令亦不得而遏”;而铁路“不开于今日,必开于将来”,中国应当“坚自强之定见,而先立始基”。
  曾国荃在两江任内,除从事军事建设以外,还以很大的精力兴修水利、抗灾救灾,为两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安定作了很多工作,直至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二日(1890年11月13日)在南京逝世。
  在曾氏兄弟中,曾国荃是体质最弱,但“天分最高、个性最倔强”⑧,也最有才干的一位。他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①《致伯兄》,栽《曾国荃全集·家书》,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②《壬子科同年小录序》,载《曾国荃全集·文集》,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③《湘军人物年谱·曾国荃年谱》卷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
  ④《曾国荃年谱》卷一。
  ⑤《致李希庵》,载《曾国荃全集·书札(上)》,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⑥《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三(光绪三十四年刻)。
  ⑦南洋兵轮援台,系奉清廷九月十二日命而行,其间曾国荃因稽延时日,受到“革职留任”处分。此援台五舰于十二月初三出洋,后遇法舰袭击,被击沉三艘。
  ⑧史林、迟云飞《曾国藩大传》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作者单位:长沙市政协文教卫生体育和文史委员会)【原载2008年5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2期总第4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