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政府”找到相关内容39篇,用时0.055819秒
摘要: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1年上半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驻扎在浏阳县东门乡红星村漾水湾。办公地址设于绵绶堂。绵绶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为清末祠堂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阅读全文]
摘要:长沙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位于杨家山市政府宿舍区内,创建于1988年4月,1991年10月正式开园。该园占地6488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绿化面积1020平方米,户外[阅读全文]
摘要:长沙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位于蔡锷中路一条巷20号,成立于1952年10月,该园是一座小巧典雅的幼儿园。园内有一栋教学楼、兼幼儿活动室,一栋办公楼,有漂亮、宽敞的礼堂、会议接待[阅读全文]
摘要:长沙市人民政府机关荷花幼儿园 位于荷花池,建于1954年,初名长沙市市级机关干部第三幼儿园,1973年起,移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主管。1974年更名长沙市人民政府第一幼儿园,1985[阅读全文]
摘要:湖南省人民政府红旗区一号住宅楼 座落在红旗住宅小区,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湖南省第六工程公司施工。大楼为点状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箱型基础。主楼19层,另有地下室1层[阅读全文]
摘要:为了加强价格宏观调控,制止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进一步稳定市场、稳定物价,长沙市人民政府1994年9月16日发布市人民政府第25号令,决定对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鸡蛋、白砂糖、酱油、牛奶、肥皂、洗衣粉、[阅读全文]
摘要:1994年6月23日以市人民政府第23号令发布。规定土地权属的确定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实事求是,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生产建设的原则。土地权属的确定由县级以上人[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6〕16号)中对食品卫生工作的整顿、集贸市场和个体户的食品卫生管理,以及卫生监督监测机构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来源:名城长沙[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6〕3号)中对本市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城建档案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建科研等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文件资料[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4〕44号)对干部行政纪律处分的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来源: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编辑:周顺2024年6月30日更新[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4〕22号)。文件规定:今后全民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补员,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并对合同工的招收、培训、调动、退休、保险等作了具体规定。(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4〕12号)。对本市文化市场书刊、音像、图片的销售,各种文艺队伍的演出,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的保护都作了具体规定。文化市场归口文化、广播电视部门管理,公安、工商、民政以及区街等有关部门紧密[阅读全文]
摘要:(长政发〔1984〕1号)。文件中所称“门前三包”责任制,是指沿街巷两侧的单位和居民住户要负责搞好各自门前(从门口、墙基至路沿阶基的人行道、绿化带和空地)的卫生、绿化和秩序。“包卫生”是指平日负责搞好清[阅读全文]
摘要:浏阳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证婚书系1930年10月浏阳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为农民张从慈、彭桃英所颁发,一式两份。1953年6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浏阳县收集。证婚书为红纸墨笔直行书写,长24.5厘米、宽63[阅读全文]
摘要:布告系1931年3月23日浏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文初、文化委员会主任廖肃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吸收贫苦青年入学所发布,长87厘米、宽85厘米。用丁贡纸墨笔直行书写,末尾处盖有“浏阳县维埃政府印”篆刻朱文印[阅读全文]
摘要: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土地使用证系1930年12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为一区八乡农户孔昭业所颁发,为凸板纸印制,墨笔填写,长57厘米、宽35厘米。中间盖有“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印”,篆刻朱文方印,右边加盖“浏阳县[阅读全文]
摘要:省城旧市区,东西宽约一千六百米,南北长约二千九百米,屋宇栉比,街巷纵横,历年来人口不断增加,地狭人多,乃逐渐向四郊发展,市区因之扩大。1928年,前市政筹备处呈请省建设厅划定南至金盆岭,北至新河,东至湖[阅读全文]
摘要:1930年7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占长沙城。30日,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简称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李立三为主席,并由李立三、王首道等组成常务委员会,省苏维埃政府管[阅读全文]
摘要:市委、市政府于1986年9月8日联合发文。共计3条。意见指出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整个卫生工作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轨道;要抓好“三项建设”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在乡卫[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