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体育
卫生
1949年8月长沙解放时,市区有公私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外国教会医院4所,公立医院4所,其余为私立医院和诊所。共有病床812张,医务人员1163人。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全市已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各种专科医院、厂矿职工医院(保健站)、城乡基层卫生院组成的医疗网。至1995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00个,其中医院205个;医疗病床数21378张;卫生技术人员2.75万人,其中医生1.2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3.12张,医生2.22人。其中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医院有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省人民医院,市立一、二、三、四医院;专科医院有省肿瘤医院、省精神病院、省结核病疗养院、市口腔医院和省儿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医院、366医院也设在长沙。另外,还有长沙急救中心、市中心血站等。
长沙中医事业源远流长。东汉末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明代杨溥及其《用药珍珠囊》,均对长沙中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民国时期,先后创办50所中医院(社)。长沙解放前夕,中医事业陷入困境,市内仅余一所全省唯一的省立中医院,床位20张,职工20余人。长沙解放后,1951年11月,组成大众中医联合诊所。1957年3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在长沙成立,为全省中医药研究中心。1958年7月,由8家中西医联合诊所合并成立以中医伤、痔科为主的长沙市南区联合医院(今市立张仲景中医院)。1960年,成立湖南中医学院。1961年,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长沙开业,为全省第一所中医教学医院。1965年全市有中医251人。同时,中西医结合也得到发展。1955年8月,长沙市立医院率先开设中医门诊。随后,一些综合性医院都设立中医科(部),一些专业医院也都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诊治研究。有的中医院引进现代医疗设备,中医院功能得到扩大。
长沙的卫生防疫机构都是解放后建立的。1950年2月成立市防疫委员会,1952年改组为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与此同时,各区、县都建立卫生防疫机构,组织大规模预防接种和群防群治工作,迅速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及地方病,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下半年起,天花在长沙绝迹,长沙成为全省最早消灭天花的地区。随后,白喉、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等传染病,也已基本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1988年,长沙市成为全省第一个灭鼠先进市(灭鼠工作达国家标准)。1994年,对长沙地区危害较大的血吸虫患病率下降到2%,全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
民国时期,长沙的妇幼保健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因而至解放前夕,长沙婴儿死亡率为20%,新生儿死亡率为60%,孕产妇死亡率为68.51/万。解放后,长沙各级普设妇幼保健机构,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孕产妇和婴幼儿的保健工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至1995年,全市有妇幼保健院2所,妇幼保健所9所,儿童医院1所,各综合性医院均设有儿科和妇科。婴儿死亡率降为2.5%,孕产妇死亡率降为29.55/10万。
体育
1840年以前,长沙的强身健体活动主要有武术、导引、蹴鞠、舞龙舞狮、龙舟竞渡、棋类等项。1913年,长沙始传入田径、篮球、足球等近代体育项目。1920年,成立长沙体育会。但民国时期,长沙有组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极少,至何健主湘时,竞技体育才有发展。
新中国时期,长沙城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1951年成立长沙市体育会,1954年成立长沙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56年,全市建立各级基层体协组织286个。60年代,累计有11万余人参加射击、摩托车、航空航海模型和军事野营等项运动。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进入面广人多的蓬勃发展阶段,学生、职工、居民、农民体育活动都相应发展。至1995年,全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中小学有3000多所,平均达标率为92.8%。省市体育传统学校、试点学校已发展到54所,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等9项。职工体育深入发展,1986年有近20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农村体育和街道居民体育活动亦很活跃。1987年长沙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地区。1995年,全市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
长沙的竞技体育在省内多居领先地位。清末至民国时期,共举行17届全省运动会,其中第七、八两届,长沙获田径、游泳、排球、网球第一名。新中国成立后,1959~1996年先后举行的第一至第八届省运会,长沙市代表团8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其中在第八届省运会会上共获金牌79.5枚,银牌67枚,铜牌62.5枚。1959~1987年举行的第一至第六届全运会,长沙获金牌8枚。1974~1990年的第七至第十一届亚运会,长沙市共获17枚金牌、7枚银牌。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上,女子体操选手陈翠婷获3枚金牌,马英获2枚金牌。女子射击选手文芝芳曾12次(包括6次团体)获得全国手枪射击冠军,于1986年以387环成绩平女子气手枪世界纪录。女子体操选手陆莉在第25届奥运会获高低杠金牌和平衡木银牌,跳水选手熊倪在第24届奥运会获男子跳台跳水银牌、在第26届奥运会上获男子跳板跳水金牌,为湖南省写下了在奥运会获金、银牌的纪录。在1996年5月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上,长沙运动员朱伟明、郭洋、董启明共获7枚金牌、1枚银牌,并打破2项世界纪录。至1991年,长沙市共有专业运动员8300余名,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6名,国家级运动健将70余名;等级裁判员2746人,等级教练员近80人。
在体育设施方面,1949年以前,长沙地区仅有公共体育场4个,而且设施简陋。1950~1995年,全地区共新建、改建大型体育场(馆)30多个。1987年10月完工的贺龙体育场,是全国第一座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体育场,也是当时全国第三座大型体育场,可容纳观众5.5余人。贺龙体育馆、省体育馆、长沙体育馆以及各大学的体育场,设施都比较先进。
(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来源: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编辑:周顺2024年10月14日更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