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长沙概况   
[0] 评论[0] 编辑

经济

旧中国时期,长沙经济落后。城市经济,商业占79%,工业占21%,且处于凋敝状态。农村经济,主要是粮食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生产水平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经过40多年的努力,经济实力已大大加强。工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1949年为2.28亿元,1985年达60.29亿元,1990年达159.49亿元,1995年达364.24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0.5%,其中八五计划期间年均递增17.9%。实现了提前两年翻两番的目标。

长沙经济结构,按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57.57亿元,占18%;第二产业137.43亿元,占41%;第三产业137.4亿元,占41%。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180.42亿元,占44%;轻工业227.58亿元,占56%。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主要是种植业)42.65亿元,占49.2%;林业2.9亿元,占3.5%;畜牧水产业41.28亿元,占47.3%。

长沙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市区是全省的工业生产基地和贸易、金融中心,农村地区是全省粮食、生猪生产基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320亿元,占全省的16%;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占全省的17%;商品零售额159亿元,占全省的13%;税收46.7亿元,占全省的36%。银行储蓄余额240亿元,占全省的27%。城市居民人均收入4279元,农村农民人均收入1737元,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在全国32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城市综合实力居第八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居第三位。

 

工业

长沙历史上手工业比较发达,是全国八大手工业城市之一。19世纪末,近代工业开始萌芽,但发展十分缓慢。民国时期,工业基础薄弱。1949年,工业资本549万元,占工商业资本的21%。较大的工厂只有裕湘纱厂、长沙电厂、长沙炼锌厂等8家,全市工业职工4.3万人,工业总产值6548万元,其中轻工业占86%,重工业占14%。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自力更生的方针,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新建湖南日用化工厂、建湘瓷厂、建湘搪瓷厂等69个企业,1957年工业产值达5亿元。“二五”计划期间,开辟了南郊和北郊工业区,全市工厂增加到1739个,工业产值增加到7.4亿元。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工业发展受到干扰。直到8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工业才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至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43521家。在乡以上3831家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650家,集体所有制2868家,其他成份313家;重工业1933家,轻工业1898家;大型企业41家,中型75家,小型3715家。1995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4899亿元,工业职工人数353370人。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其中国营工业138.3亿元,占33.9%;集体工业109.7亿元,占26.9%;外资、合资、私营工业160亿元,占39.2%;重工业180.4亿元,占45%,轻工业227.6亿元,占55%。在大型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有18家,其中长沙卷烟厂的19.8亿元,中意电冰箱厂6.7亿元,长沙摩托车厂6.8亿元。

长沙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按40个工业大类分,除石油天然气开发外,其它39个大类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按211个中类分,长沙具有60%的生产门类。特别是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在全省同行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全市工业产品达3000多种,有一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比较畅销。如湘绣、烟花、瓷器等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机床、汽车电器、水泵、风机、内燃机配件、变压器、发电机、电冰箱、电视机等产品走俏于国内市场。轻工业产品,占全省轻工产品的20%左右。

乡镇工业的崛起,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1995年全市乡镇工业达8万多个,从业人数50万人,总产值1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其中果园汽车改装厂,年产农用轻便汽车达1万台,产值近3亿元。

 

农业

1995年,长沙农村地区辖127乡镇,3091村,农业人口409.84万人,其中劳动力226.22万人。耕地面积364.8万亩,养殖水面42.67万亩,山林面积916.5万亩。

新中国成立前,长沙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副业次之,由于受土地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7.43亿公斤,亩产149.5公斤,生猪饲养58.41万头,农户户均1.04头,农业总产值3.35亿元,户均收入570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对发展农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先后实行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1995年,全地区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684座,总容量82650万立方米,加上抽水机站和塘坝等水利设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3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48万亩;修建1000亩以上堤70处,防护总面积79.5万亩。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53.67万千瓦,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7006台,耕整机37200台,机械化耕作面积35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农用汽车11386台,排灌机械75872台,水泵79196台,脱粒机械75414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44200台。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各个乡建立了科技服务网络,使科学种田、科学养猪得到普遍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全市农村劳力从事农业的占68%,从事非农业的占34%,农村社会总产值332.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6.76亿元,占26.1%。非农业产值245.89亿元,占73.9%。

长沙地区粮、猪生产具有传统的优势,经济作物也有很大的发展。1995年,粮食总产量24.48亿公斤。出栏肥猪592万头,出笼家禽1084万羽,产蛋品30281吨,鲜鱼61664吨,茶叶5887吨,水果22177吨,牛奶4983吨。农产品商品率达58.8%。

长沙市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1995年,全市农村乡镇企业148719个,其中乡办2046个,村办5576个,村以下办74925个。总人数838000余人,总产值326.8亿元,其中农业企业1.848亿元;工业企业170.1亿元;建筑业67.97亿元;运输业25亿元;商业和饮食服务业61.85亿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纯收入人平达1737元,农村建新房、购家用电器、购农业机具的日益增加。

 

商业

长沙是长江以南的重要商埠,是全省的商业中心。唐代,铜官彩陶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波斯湾的一些国家,茶叶、苎麻等农产品贸易亦很活跃。清代中叶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904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商业更加繁荣。其时,外商将洋货大批输入长沙,年进口洋货达200多万关平两,长沙批发商还从上海、广州、天津、汉口购进百货、电料、五金、西药等商品,这些货物除销售长沙外,大多转销省内各城镇。与此同时,滨湖的谷米、湘西的桐油、湘中的农副产品、新化的锑和水口山的铅锌,都以长沙为集散地,有的转销外省,有的转运出口。1924年,外国洋行发展到91家,1934年各类商店发展到14000家,这一时期,长沙市场比较兴旺。抗日期间,长沙遭受“文夕大火”的严重破坏。商店被毁十之八九,直到抗日胜利后才开始复苏。至1949年,全市商店恢复到7770家,商业资本1100万元,从业人员32624余人,商品零售总额为0.96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一方面扶植私营商业,一方面建立国营和合作商业。至“一五”计划末期,国营商业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私营商业改造为公私合营商业。至1964年,市区国营商业已发展到156家,经营单位520个;供销合作商业26家,经营单位117个;合作商业223家,经营单位635个;个体商户4961户,商品零售总额近3亿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商业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体制,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至1995年,全市商业有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网点117502个,从业人员439880人,其中国营商业网点5005个,人员103918人;集体商业网点9351个,人员100834人;私营和个体商业网点102592个,人员225885人;其它经济成份的网点193个,人员9243人。全市商品批发总额473亿元,零售总额159.9亿元。

长沙商业设施正在向现代化发展。商厦建设,成就辉煌,已建成的大型商店有中山商业大厦、东塘百货大楼、阿波罗商城、友谊商城、湖南商厦、长沙大厦、北斗星商厦、古盛(原晓园)百货大楼、科星鞋业城、金裕厨具商城、佳源商业城、佳士得商业中心等20余家。其中友谊、中山、东塘、阿波罗等4家,年营业额最高的达6亿余元,最少的3亿余元。

长沙集贸市场发展迅猛,1995年已发展到311个,场地面积123万平方米。按功能分,农贸市场206个,综合市场28个,专业市场77个。按地域分,城区158个,县(郊)153个。在城区市场中,属永久性室内建筑66个,面积42.5万平方米;顶棚建筑44个,面积13万平方米;露天市场48个,占地18万平方米。集市贸易交额达36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22%。最著名的大型市场有东塘交易市场、金苹果服装市场、南湖皮革鞋料市场、井湾子综合市场、五里牌肉食批发市场、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桥东农副产品市场、大西门副食品市场、楚湘街综合市场等15个。其中东塘交易市场,固定摊位1305户,从业人员3800人,年成交额4亿元。新建成的中南机电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机电市场之一,营业面积2.1万平方米,可容纳500家企业入场经营。正在建设的高桥大市场,是全国八个特级大型市场之一。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现在首期工程16万平方米的交易用房已经竣工,有6000客户已入场经营,其中40%为省外客户。全部建成后,它将成为全省市场的龙头,年成交额可达20亿元以上。

 

对外经济贸易

1904年长沙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开始发展。开埠当年,长沙关进口洋货198万关平两,至1911年增至642万关平两,为1904年的3倍多。民国时期,外贸业务为洋行所操纵,进口的主要是煤油和日用工业品,出口的主要是矿砂和农副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对外经济交往少,外贸业务由省经营。出口物资以大米、冻肉和其它农副产品为主,多运销苏联及东欧国家。1972年成立长沙市进出口公司,1980年成立长沙市外贸局,下设9个专业公司。此后,外贸业务由省市两级经营,“六五”计划期间,全市出口商品增加到164种,出口商品收购额为11.33亿元,折算创汇3亿元美元。“七五”至“八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对外贸易日益扩大,至199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6.2亿美元,其中进口7.4亿美元,出口18.8亿美元。出超11.4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属市级归口管理的外贸企业发展到35家,进出口额为7433万美元,其中出口5250万美元,进口2183万美元。出口货物包括食品土畜、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矿产化工、医药保健品、机械电器等6大门类的143种商品。出口地区有美、英、德、日、荷兰、印度、埃及、新加坡、泰国等50个国家。

在招商引资方面,9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六五”期间,全市共利用外资项目21项,总投资1915万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823万美元。“七五”至“八五”计划期间,制订了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至1995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06家,投资总额31.7亿美元,合同外资12.24亿美元,其中632家已投产开业。年产值30亿元,利税总额3.5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

“三资”企业中,最大的项目是长沙曙光电子集团公司和韩国株式会社金星电子社合资经营的金星曙光电子有限公司的彩管工程项目,投资总额11.62亿元,合资比例中方49%,韩方51%,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1英寸和25英寸彩管85-115万只,电子枪组装98支,金属零件96万套,年产值为11亿,利税2.3亿元。湖南旺旺食品有限公司,是台湾旺旺食品集团投资2500万美元与湖南华湘进出口公司兴办的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旺旺食品系列,深受消费者欢迎。1995年产值达6.75亿元,利润2.55亿元,纳税5443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旅游业

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岳麓山、橘子洲等风景名胜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岳麓书院、麓山寺、开福寺、天心阁、爱晚亭等名胜古迹和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等革命纪念地都得到重新修缮。还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和文物修建了陈列馆。近年来,进一步开辟新的旅游资源,修建了宁乡灰汤温泉度假区、浏阳大围山度假区,并正在加紧建设新世纪文化城。

长沙市接待旅客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各类旅行社54家,星级宾馆12家,床位1.2万张,旅游涉外定点单位49家。1995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20万人次,创收28亿元;接待国外游客8.1万人,创外汇1800万美元。

 

财税金融

长沙市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八五”计划期间,年增长率约20%。1995年财政收入28.75亿元,除上缴外,地方财政实际收入18.92亿元,支出为21.6亿元。市属四县(市)财政收入共计5.3亿元,其中长沙县为1.5亿元,浏阳市为1.5亿元,宁乡1.3亿元,望城0.8亿元。五个区财政收入超过3亿多元,其中郊区为1.1亿元外,其它各区均超过0.5亿元。

长沙税收,1995年共完成46.7亿元,其中国税33.3亿元,占全省国税25.52%;地方税13.4亿元,占全省地方税的27.89%。

长沙金融业发达,是全省的金融中心。1995年,全市工商、农业、中国、建设、交通5个商业银行,各项信贷余额为240.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18.3亿元;居民储蓄余额176.2亿元。

农村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49.3亿元,储蓄余额43.15亿元,贷款余额31.3亿元。此外,还有长沙市信托投资公司、长沙市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都很兴旺。

全市有人民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3家保险机构。全年保险业务收入共3.1亿元,赔偿支付1.7亿元,赔付率为55%。

(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来源: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编辑:周顺2024年10月14日更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城市建设    下一篇 教育 科技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