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长沙概况   
[0] 评论[0] 编辑

城市建设

长沙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饱经战火,几度兴衰。19498月长沙解放时,城市建设仍处于“路不平,沟不通,水不清,灯不明,垃圾堆成山,到处是木棚”的状况。解放后,市政当局有计划地改造旧城,开拓新城。经过40多年的建设,城市规模由1949年的6.7平方公里扩大到1995年的111平方公里,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日益美观。

 

城市规划

民国时期,长沙市政府曾编制过《长沙市建设计划》,但大多未能实施。1950年,市人民政府开始编制《长沙市规划草案》。1958年至1971年,先后编制《长沙地区规划方案》、《长沙市规划总图》,还制定了《母城规划》和《卫星城镇规划》。1981年完成《长沙市总体规划》,并报经国务院审查同意。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划时有调整。1992年,长沙市总体规划经过再次修订,并报中央城市建设部批准。

规划确定长沙市城市的性质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确定长沙城市的总体布局为:“东市西文”。即河东市中心为商业区,河西岳麓山地区为文化区。南郊、北郊、树木岭、石岭塘为工业区,溁湾镇以南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溁湾镇以西望城坡为新经济开发区。规划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市区的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居民新区建设,都分别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还制定了一系列城建管理法规,以保证规划的实施。

 

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长沙市共有街坊道路798条,长134公里,都是麻石路面,狭窄而不平整。8条马路,大多是半截子工程,如黄兴路,南通北不通,蔡锷路北通南不通,中正路(今解放路)东西都不通。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大力加强城市的道路建设。1951年,即修建了沿江大道和南长路。此后,经40多年的努力,至1995年,已建成五一路、八一路、韶山路、芙蓉路、人民路、劳动路、麓山路、银盆路等主次干道24条,加上支道,总长度904公里,总面积733万平方米。建成下水道523公里,排水畅通。建成大型广场7处,立交桥12座,地道1处,大型桥梁6座。特别是双曲拱型的湘江大桥和双塔单索面斜拉型的湘江北大桥,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将河东河西连为一个整体。现在正在建设的外环线,长48.9公里,宽46米。第一期工程7.5公里的中环东路,已建成通车。全线建成后,市区道路将更加畅通。

境内水、陆、空线路交汇,成为全省的交通中心。铁路有京广线通过,境内有车站10个,线路总延长234.56公里,至株洲与湘赣线相接;至湘潭与湘黔线相通;正在修建中的长石铁路,与枝柳铁路相连。1977年新建的长沙火车站,占地4.2万平方米,设施一流,可容纳6000名旅客同时候车。每天始发客车16列,过境车次更多。1995年,长沙旅客运送量为785万人,货物发送量284万吨。全市公路里程为4596公里,其中国道省道717.75公里,市县道1609.6公里,乡道2235.32公里,专用公路34.5公里。形成了以长岳、长潭(107国道)、长益(319国道)、长浏4条干线为骨干公路网络。现长潭、长益线正在改造为高速公路。市区至黄花机场高速公路已投入使用。市内有长途汽车站4个,其中,长沙汽车客运站占地5.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候车旅客2400人,同时发车30个班次。长沙汽车西站、汽车南站和正在建设的汽车东站均具备现代化设施。1995年,专业运输部门完成长途客运量1709万人,长途货运量371万吨。长沙民航,1989年以前与空军合用大圫铺机场,先后辟国内航线10条。198910月,建成黄花国际机场、占地231万平方米、技术设备先进,可同时停靠波音757型客机4架,或安-24型客机6架。1995年,与国内35个城市有固定航班、与香港、澳门和泰国曼谷有直通航班。每周进出航班420个,全年起降飞机20266架次。全年旅客量达159.82万人。水上交通,长沙港有码头30多座,年吞吐能力达500万吨。市航运公司和市水运公司共有各类船只1213艘,客轮座位13433个,货船吨位83805吨。货运直通上海、汉口、九江等港埠,1995年货运量535万吨。客运省内有长岳、长常、长益等9条航线;省外与九江、沙市等港口有定期航线。长沙港客运站,同时可容纳旅客4000人侯船,1995年客运量44万人次。至于城区交通,解放前,市区交通落后,主要靠人力车载客,板车运货,过江靠木划摆渡。1950年,市人民政府接办了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湘江轮渡。1995年,公共汽车由原有的10辆,增加到688辆,线路由2条增加到51条,总长度502公里,年客运量23641万人次;出租车发展迅速,有中巴、的士5000余辆,乘车十分方便。市轮渡公司机动船由2艘增加到6艘,经营近郊远郊航线3条,并新辟湘江旅游航行业务。

长沙市供水、供电、供气不断增加。1951年建成第一座水厂,供水能力3万吨,至1995年,已建成水厂6座,日生产能力90万吨,全年售水量28354万吨。长沙市供电,主要靠电网输电,市内只有小型电厂一座,装机容量仅7000千瓦。为了解决电力不足的矛盾,大力加强输变电设施的建设,至1995年,已建成220千伏高压线11组,总长度488公里;220千伏变电站3座,总容量为78万千伏安。110千伏高压线30组,总长度570公里;110千伏变电站22座,总容量为200万千伏安。此外,还有35千伏线57组和配套变电设备,年供电量由1950年的1420万度增加到1995年的199162万度。现在筹建中的霞凝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建成后将大大增加长沙市的供电能力。至于居民生活燃料,70年代以前全部用煤,70年代初,开始从岳阳化工厂、长岭炼油厂引进液化气。至1995年,市液化气石油公司已建立液化气供应站27个,全市使用该公司瓶装液化气的用户发展到13万户。与此同时,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建成长沙市煤气厂,日产煤气10万立方米,除供应770工厂等单位生产用气外,居民中安装煤气管道的26000户。

长沙市邮政电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全省的信息中心。长沙邮局建于1899年。1949年市区有邮政营业机构7所,邮件年交换量约500万袋。1950年以后,邮政业务不断发展,已新建邮政大楼和信件处理中心,全市邮政局所有426处,其中市区76处,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设置了高楼住宅信报箱,分拣和运输设备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1995年,全市收发函件11139万件,包裹314万件,加上汇兑订销报刊等业务,营业总收入9608万元。长沙电信局成立于1897年,1949年仅有长途电话交换机7台,长途电路29条;市内电话(磁石式)门号300门,公共电话仅24部;电报电路20条。50年代以来,电信事业发展迅速。1955年,市区即安装了进口的200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80年代初期,京、汉、广1800路电缆载波工程开通后,长沙长途电信通道已达768条,同时,还建成长沙长途通信枢纽大楼,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了直拨电话。至1995年,长途电话达19083路,电报达241路,全市已实现电话数字程控化。市区电话交换机容量达30.8万门,无线电寻呼容量22万门,电话400信道。电话用户263028户,无线电寻呼用户2540945户,移动电话用户37000户。国际通信亦很方便,与世界各大城市均可以直拨通话。1995年国际通话49万次,港澳台通话68.98万次。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8亿元。

 

房屋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市遭受日机多次轰炸和“文夕大火”,全城房屋被毁十之八九。灾后恢复重建的房屋,大都为两层竹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还有数以千计的简陋棚屋。据194912月统计,城区房屋总面积482.57万平方米。从50年代初期起,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房屋建筑年年增加,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房屋建筑速度大大加快,结构质量日益提高,层次向高层发展,风格日益美化。至1995年,城市房屋建筑总面积达3902.07万平方米,为1949482.57万平方米的9倍。现在,以五一路、芙蓉路为主轴的市中心、大厦林立,高楼凌云,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城市建筑风貌。

19491995年新建的房屋中,非住宅建筑面积1911.23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986.84万平方米。这些新住宅一部分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自建的;一部分是政府统一开发兴建的。先后建成了朝阳新村、人民新村、红旗区、望月湖、桐梓坡、雅塘冲等14个居民新村或居住区。这些新居民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深受市民的欢迎。在新建房屋中,近几年高层建筑发展迅速,60米以上的高楼有90多栋。其中150米以上的有湖南国贸金融大厦、通程国际广场大厦、湖南国际金融大厦。

长沙古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天心阁、岳麓书院、开福寺、爱晚亭等建筑,都是60年代以后恢复重建的,有的仍复原貌,有的已改旧观。近代建筑,亦多数被毁,存者凤毛麟角。原国货陈列馆,建于1924年,主楼8层,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解放后,拨交市百货公司使用,现为中山路百货大楼;原湘雅医院,建于1914年,主楼3层,总面积7.2万平方米,是全国著名医院之一,现为湖南医科大学附一医院。至于原有的居民旧房,有25%得到翻新或改建。

长沙房地产开发已形成产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从1985年起步,至1995年,已发展到514家,从业人员8000人,资金41.47亿元,资产87.72亿元,累计开发土地630公顷,兴建房屋建筑面积975.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13.8亿元。长沙建筑行业,力量雄厚。1995年,共有勘察设计单位150个,其中甲级单位28个,乙级单位21个,丙级单位76个,丁级单位25个。全年完成设计1082项,完成工程测量1072平方公里,完成工程地质勘察143万平方米,勘测设计收入5.52亿元。共有建筑安装企业452个;其中中央部属9个,省属20个,市属102个,乡办和街道办的321个。全市建筑业职工队伍达21.9万人。

 

园林绿化

长沙古典园林始于西汉定王宫之蓼园。唐代有戴氏堂、湘水亭、裴休草堂。五代有碧湘宫、葵园、文昭园、会春园。宋代有八景台、春晖亭、熊湘阁、梅园。明代有吉王府的紫荆园。清代有抚署花园和私家花园多处,其中位于会春门外的朱家花园,占地27公顷,筑有亭台楼阁,植有名贵花木,对外开放,供市民游览。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园林大多衰败。1924年新建的天心公园,1938“文夕大火”时化为一片废墟。至于城市绿化,稀稀落落,8条马路仅有行道树210株。

新中国时期,长沙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绩,先后建成公园、植物园、动物园10座,1995年公园总面积575公顷。

1953年建成湖南烈士公园,占地面积230.4公顷,园内建烈士纪念塔,高59米,汉白玉石的塔碑,镌带毛泽东的亲笔题字。奠堂陈列着76000位烈士的名册和90多位著名烈士的简历、照片、遗言和遗物。游览区内,丘岗起伏,蹊径交错,茂林修竹,奇花异卉,池塘亭榭,构成许多美妙景点,尤以年嘉湖丽若明珠,垂杨夹岸,碧波荡漾,游船如织。还辟有儿童游戏场、湖南民俗村。

岳麓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57年辟为公园。山上古木参天,林壑幽美。有六朝松、朱子樟(宋朱熹植)等名树113株,甚为稀贵。有晋代建的麓山寺,明代建的云麓宫,宋代建的岳麓书院,清代建的爱晚亭,皆享有盛名。还有禹王碑、三绝碑、舍利塔等古迹,有黄兴、蔡锷等名人墓葬。

橘洲公园建于1960年,林木以橘为主,有37个品种,洲头建有长廊亭阁。为纪念毛主席当年在湘江游泳,建有刊刻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巨型诗碑。

天心公园,1952恢复,1982年重建天心阁楼于城墙之上。有联云:“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览江山”;可见气势之雄伟。还有晓园公园、南郊公园、望月公园、桂花公园、紫凤公园,都各具特色。

长沙动物园有珍奇野生动物60种,900余只,其中大熊猫、东北虎、云豹、亚洲象、白眉长臂猴、丹顶鹤等30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湖南森林植物园,位于城南,辟有15个植物分类园区,树木有银杉、珙桐、香樟等品种1100个,花卉有梅花、茶花、月季、莲花等品种2100个。

为了加强城市的绿化,市人民政府每年春季都开展群众性的造林运动,组织干部职工到近郊义务植树。仅1995年,市区就植树19.39万株。城区绿地总面积已达2798公顷,绿地率占32%,绿化覆盖率达40%。在绿化建设中,绿化道路总长度125公里。有11条主干道辟花带210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尤以五一路绿化最佳,沿线两旁和中间分车带共植玉兰等名贵林木1711株,辟花带和绿篱2014米,铺草地9135平方米,被评为湖南最美一条街。有位来长访问的日本绿化专家说:“世界上还找不到有第二条玉兰花开长十里的大街。”沿江大道绿化带,建设如同滨江花园,从西湖桥至凤嘴,全长3542米,宽10米,植香樟、雪松、棕榈、樱花、珊瑚等乔木46种,4835株,栽紫薇、杜鹃、芙蓉、迎春花等花木42种,3569丛,建有凉亭多座,置石椅207条,已成为市民最爱游憩的活动场所。此外,全市还开辟公共绿地772公顷。

市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以及军事单位,都开展了庭院绿化工作,并涌现出24个花园式单位。居民区的绿化,也得到重视,14个居民新村共植乔、灌木约4万株,建花坛约3万平方米,绿篱长度25000米,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环卫环保

新中国成立前,长沙市虽然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但城市环境卫生很差,负责公共卫生的清洁队仅有80人,232个简陋公厕,大多是居民集资搭建,800多个垃圾围(箱),亦多破损不堪。街道上“脏乱差”的现象,到处可见。其时,工业不发达、机动车辆少,污染源不多,对城市环境保护尚未构成威胁。

新中国成立以来,市人民政府对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增加和改进各项环卫设施,健全环卫环保管理制度,在保护市容整洁和控制市区污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搞好环境卫生方面,自1952年以来,就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动有组织单位的职工和街道居民打扫各自范围内的卫生,还采取卫生大检查、大评比等方法,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健全环卫机构,加强环卫管理。1995年,市区环卫局和各街道环卫所以及环卫科研所共有职工3485人,用于环卫的拨款不断增加,仅“八五”计划期间,就达6201万元。1995年,城区共建新式厕所448座,建垃圾站428座、垃圾场7处,设置各类果皮箱1377个,建储粪池3个,购置用于酒水、运垃圾、运粪便的汽车251辆,改变了过去环卫设施落后的状况。近几年来,长沙市已进入全国先进卫生城市的行列。

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面,1954年,市人民政府将长期淤塞、污染严重的便河,改造为下水道工程,使有长沙“龙须沟”之称的便河,得到了彻底根治。1962年,长沙发电厂建成水膜除尘装置,除尘率达90%。此两项工程,深受市民的欢迎。

60年代到90年代,长沙市工业发展迅速,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加,造成对市区湘江水域和大气层的污染。对此,市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首先,建立健全各级环保机构,至1995年,市、区两级环保局(办)及附属监测、监理、科研机构,共有专业人员333人,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管理队伍。二是加强经常性环保监测工作,对湘江、浏阳河和城区水井的水质进行定期定点采样分析,常规分析有PH值、悬浮物、总硬度、硝酸、氟化物、氰化物、砷、汞等20个项目。与此同时,对市区大气层的监测布点30多个,常规分析有降尘、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项目,此外,还经常进行烟尘监测,噪声测试,机动车尾气检测。通过这些监测,准确掌握城市环境受污染的情报,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三是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凡新建扩建的工厂,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19811995年,共审批“三同时”项目1910项,防污设施总投资1.4亿元。先后建成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68套,全市废水日处理量达45万吨,占应处理量的77.4%。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25万吨,还将城区内一批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迁移至郊区。与此同时,共更新改造锅炉132台、窑炉550台、土灶2820座,建成烟尘控制区101平方公里。还实行交通要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通过这些措施,使长沙市的环境污染不仅受到控制,而且自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来源: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编辑:周顺2024年10月14日更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行政区划 市政机构    下一篇 经济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