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旅游服务   
[0] 评论[0] 编辑

高桥镇

郭桥(高桥)郭桥(高桥)

高桥镇位于长沙县境东部,距县城星沙四十八公里。高桥原为桥名,后成为集镇名、地片名、乡名、公社名,乃至镇名。高桥又名郭桥,位于今高桥镇金桥村境内金井河上。原桥居街之中心,木质结构,长三十米,宽三米,高十六米。两侧竖以栏杆,雕有花草虫鱼,人物故事。上过车马,下通舟楫,巍然高架,蔚为壮观,故名高桥。


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砌石墩四,搭以巨木,铺以厚板,围绕栏杆,盖亭其上,以避风雨,桥西有茶亭,夏日煮茶用待行人。”后因风雨侵蚀,桥身毁坏,清乾隆年间,当地翰林郭峻、郭灿兄弟捐资重建,为单孔麻右桥,并竖碑,刻有“木桥已毁,济之以渡,高桥已废,郭桥以兴”字样。但村民仍习称高桥。但高桥镇政府驻地并未在金桥村,而在桥里。桥里原为高桥乡政府驻地,地处学士桥与节义桥之间,故名桥里。


高桥是著名茶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即指高桥一带所产绿茶。清代高桥镇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茶市,兴盛时茶号、茶庄达四十八家之多。清嘉庆《长沙县志•土产》称此地“茶有宝珠、单叶、红白各种”。被陆定一誉为“中国茶圣”的吴觉农(1897—1989)于1934年撰写的《湖南产茶概部调查》记载:“长沙锦绣镇(即今高桥镇)的绿茶早负盛名”“高桥向为茶商云集之地,设立茶行十余家,规模宏大,贸易繁盛。除本县及平、浏茶商集资经营外,尚有外邦至此贸易。……所有红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桥交船启运,至捞刀河过载入湘江至洞庭运售汉口。”当年高桥为湘东红茶产销中心。本地茶商茶行五所,外邦来客八家,资本雄厚,规模可观。这些厂商抗战前夕还在武汉设有庄号。如协记、元茂隆、德玉昌、新记、瑞记、咸昌福、铨记、晋丰太等,专营湖南运汉茶叶。以高桥名义在汉口拍卖之茶在湖南茶中占有一定地位。


时人戏作《高桥茶埠竹枝词》二首云:


谷雨新茶色味香,今年应比去年强。

茶商招股添资本,到处专人设子庄。


夕阳桥畔系轻舟,春雨连绵水上浮。

装得茶箱千几百,好风相送出潭州。


当代湖南茶叶研究所及其试验场驻高桥,其“高桥银峰”“湘波绿”等品牌跻身全国名茶行列。郭沫若品尝“高桥茶”后,即兴赋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赞“高桥茶”可与著名绿茶“红纱”、“紫笋”媲美。


高桥镇自然风景优美,山水胜迹,美不胜收。有十一万亩山林,有二千多口山塘,其中白鹭湖景区最为引人注目,十二座水库和众多的庙宇星罗棋布,如明珠撒落在群山之中。


高桥镇人杰地灵,是革命先辈李维汉、革命先烈柳直荀的故乡;还是蹈海殉国的早期革命人士杨毓麟的家乡,惜故居已不存;又是间架体书法家黄自元的第二故乡。


黄自元墓位于高桥镇思公村思公山,占地约四十平方米,半圆球墓冢,表面为水泥构造,腰椎形墓围亦为砖石水泥所砌。墓围正后方嵌青石碑三通,中刻“黄公自元老大人墓”,侧墓碑上有“咸丰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等字。


黄自元(1837—1916),字敬舆,清长沙府安化县人,其妻郑氏为尊阳都高桥人,系清翰林郑敦允孙女。同治七年(1868)黄自元中进士第一甲第二名,授编修,官至宁夏府知府。一生勤于书法,博采颜、柳、欧各家之长,自成“黄体”。曾为光绪帝生母录写神道碑,被御赐为“字圣”。所书柳公权《玄秘塔帖》、欧阳询《九成宫帖》,由长沙墨香簃书画店刻版印售,开长沙书写刻印字贴之先河。2014年,黄自元墓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撰文:陈先枢

摄影:乔育平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丁字湾    下一篇 大围山镇(东门市)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