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

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

名称: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

时代:明代

规格:纵11.5厘米   横2.6厘米

级别二级文物

来源:旧藏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龙钩玉钮 腰饰拾珍

——试论明代玉带钩之一二

  在我国众多的明清玉器中,玉带钩可谓选料最精美、雕工最细致、存世量也最大的一类器物。正如图中长沙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周身无不反映了明朝带钩的典型特征。

  明代皇家用玉和民间用玉非常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玉器行业的发展。明代玉器上承宋、辽、金、元传统,到中晚期渐渐形成独立风格。而玉雕则远远超过宋、辽、金元时期,无论在造型、种类和工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生产也比前朝更为发达,纹饰多以花鸟、动物以及吉祥图案为主,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以及商品化的新特点。

带钩是我国古代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古人系结革带或绸缪之物,它既是实用品,又是一种装饰品。带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状用于钩连。钩身早期大多光素无纹或以简洁的勾云纹、谷纹、凸弦纹装点,后期钩身则多有浮雕或镂雕纹饰。钩身底部一般有一圆形钩钮,起固定作用。最早的玉带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墓葬中出土的玉带钩,之后经历代发展,一直沿续至清代,其造型各异、大小不一、雕琢精细,令人赞叹不已。

在明代的玉带饰中,带钩是最常见的玉饰件明代玉带钩的制作,受到了传统的影响又稍有不同,分为横钩和纵钩两种。横钩,用来系结绦带(将绦绳的一端系于钩钮,另一端编成绳套,再将绦带绕于腰间,套于钩头上。);另一种纵钩,使用时钩头向下,用来钩挂物品(例如帷帐等)已知的明带钩造型多琵琶形,也有长条形。与宋元时期的玉带钩相比,基本形制有相似之处造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此期的玉带钩多为精绝之作,带钩一般都有花草、浮雕和立雕的动物等,钩首多为龙头形,一端曲首,以龙首居多,其中龙螭纹相组合的带钩最为精美,是明代带钩的典型样式。

图中这件雕琢精湛,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的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便是明朝玉雕的代表作。此钩11.5厘米,2.6厘米,其和田玉材质柔和莹润,犹如小儿肌肤,完全显露出玉质美的特征。作为横钩使用的钩首雕作龙形,但头形较前朝稍大稍短,其龙头微昂,龙颈较窄,脑后毛发用阴刻线刻划成飘拂状;龙嘴微张,似在喃喃细语。琵琶形龙身之上镂雕有一只螭虎四肢呈爬行状,须在颌下撑起螭头,头微微上扬,与龙首两两相望,与带钩融为一体

螭虎,又名螭龙、蟠螭,传说中它为九子之一,一种没有角的龙。玉器上出现螭的形象,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同,早在战国时期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以及王者风范。此后的魏、晋、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明代螭虎的头形较短,额较细并多有刻纹螭之眼目,形式并不固定,有圆圈目、三角形目和虾米型目等,其中带钩上的螭虎多为虾米型目。此期螭形在背部外伸分叉似羽翅之翅。如这件带钩上的螭虎,背部分叉成一长一短卷梢的花枝形,背脊处很形象地刻划出突出的骨节,具有写实的特点。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因此这件龙首镂空单螭带钩苍龙教子”、“回头教子”涵义从其装饰尽显华美,以及钩钮的形制和通体厚重的包浆来看,它在功能上已具有相当强的把玩意味,说明到了明朝玉带钩实用性已逐步转向了玩赏性,玲珑奇巧的它已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主要作为官宦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了。

  此器物造型优美、神韵独具,雕琢线条流畅清晰,刚柔相济,应该是当时苏州琢玉良将一件艺术性上乘的作品,它的造型及工艺充分反映了明代早中期制玉的时代特点和风貌。

参考文献:

1张广文:《明代玉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2、杨伯达: 《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

3、王仁湘: 《玉带钩散论》,《四川文物》2006年5期

4、李久芳: 《明代玉器艺术简论》,《故宫博物院刊》1996年2期

撰文:何枰凭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明代双龙戏珠束发金冠    下一篇 清银镶玛瑙盖菊花瓣纹碧玉壶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