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文旅产业 > 正文

探索湘医源流,发展现代湖湘中医文化

时间:2017-01-11 09:10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何清湖 阅读:
  (一)
  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虽“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然在这“四塞之地”上孕育的却是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奇葩的湖湘文化。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
  其大儒,一者战国·屈原,楚国人,著“无韵之《离骚》”、《天问》、《九歌》,为文学之鼻祖;二者北宋·周敦颐,湖南道州人,作《太极图说》、《通书》,诠释《周易》奥义、阐发儒家“性命之道”,言简意赅,被后代学者视为不刊之典,诚为宋明理学之开创者论书院,有长沙岳麓书院、衡山石鼓书院,当时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应天之应天府书院并称宋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更是湖湘学派的活动基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走在全国书院的前列,成为天下士人学子所向往的求学问道圣地,同时也吸引了朱熹、陈傅良等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活跃的湖湘文化学术氛围,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医学的进步、医籍的问世。
  自“洪杨之难”始,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交战中一举成名,也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地位。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有识之士开启中国洋务运动之门;谭嗣同《仁学》维新变动;蔡锷、黄兴高举反对帝制、倡导共和的大旗;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们不愧为湖湘文化孕育和造就的美玉良才。
  迄于今,马王堆西汉古墓,三国吴简,龙山里耶秦简以及有“苗疆万里墙”之称的凤凰南方长城等考古文物的相继发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遗存的宝库。
  我们不禁感叹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惊世骇俗之评价。然医,亦为材之一也。如此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汉·苏耽“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之良药。又有长沙马王堆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壁玉。其后,自秦汉至晋隋,历经战乱,百业不兴,医亦不振。
  然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不少医家穷究岐黄之旨,著书立说,汇成了浩瀚的湖湘医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宋代有刘元宾,通阴阳医药、术数,真宗曾赐名通真子,其著作十三种,二十余卷,尤精脉诊。朱佐著《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采掇议论,详尽曲当,所载多为宋及宋以前不传之秘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元代有曾世荣著《活幼心书》二十卷、《活幼口议》三卷,精研小儿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方剂及预防。其切脉观症,用药之道,靡不悉具,可谓集毕生之精华。
  明代有郑元龙,医名于湘,可使嬖者弃杖,蛊者约带,羸者控拳,来诊者,轮蹄争门。许希周著《药性粗评》,杂举诸药中性味相对者,属之以词,其言用途,缀成骈句以便记诵。
  清代有郑玉坛著《丹园医书》,阐发《伤寒论》“三纲鼎立”之说,倡言三阴病阴邪阳邪之论,辨别69个伤寒证治,大纲毕举,万目咸张,可谓集医学之大成。杨尧章,善医而长于辨治瘟疫,有《瘟疫辨义全集》行世,为医学名家中之佼佼者。朱增集,集三十年之经验,撰《疫证治例》五卷,对疫病之传变、鉴别、治疗见解精辟,所创芦根方,投之立应,效捷桴鼓。刘裁吾,“稽诸皇古往哲,参诸海内时贤,而以三十余年之经验,诊痉病十有一届之艰苦备尝”撰成《痉病与脑膜炎全书》,独倡“宣发太阳”,“开泄厥阴”,别开生面,揆诸临床,甚是至理。鲍相敖认为单方最伙,选择宜精,故自幼立愿广求,或见于古今之载籍,或得之戚友之传闻,著成《验方新编》,荟萃宏富,各门俱备,且具简、便、廉、验之特点,广为流传。周学霆著《三指禅》以发微脉学,先以缓脉说明正常脉象,然后依次论述各种病脉,以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熊应相著《金针三度》,一度脉,二度病,三度方,别开生面,寻出候内候外奥秘,千古疑城,经先生点破,虽圣人复起不能易。黄朝坊著《金匮启钥》,凡三十五卷,约二百万言,具有医学全书的内容,且论理当,论证详,论治切,阅者一目了然。
  民国有孙鼎宜,一生著述甚多,毕生精力从事古典医籍的编次、校订、疏证,贡献颇丰。何舒,中西医兼晓,提倡汇通,所著《何氏医学丛书》,凡十九种,三十六卷,宗《内经》之旨,荟萃诸家,分门别目,条理井然,理法方药悉备。
  如此,湖湘医家所著之医经、伤寒、金匮、温病、诊法、本草、方剂、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医史、医案、医话、养生面面俱到,实为湖湘中医文化之材,近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可见一斑。然有四人与湖湘中医渊源甚厚,分述于下:
  1.炎帝神农氏
  中华民族,肇始于炎黄。炎帝,号神农氏,于上古时代,尝百草,开医药先河。世人尊之为“医药之神”、“华夏之祖”。其在与大自然,与疾病的斗争中,他总结经验,留《神农本草经》传于世,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诚如韩愈在《赐樱桃诗》中所云:“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司马负·三皇本纪》载:炎帝“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茶乡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由此炎帝与湖湘中医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为了祭奠这位祖先,西汉时期,在今之株洲炎陵就建有炎帝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生帝,于是“立届陵前,肖像而祀”,并设守陵记,禁樵牧。现今炎帝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弘扬炎黄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炎帝陵已成为湖湘中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辛追
  1973年,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墓主分别是辛追、利苍及利苍的儿子,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医药学方面的著作,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方》等帛医书,尚有《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竹木简医书,共计十四种。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古医书,就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能著录,其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
  论内容,《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这是我国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脉法》和《阴阳脉死候》,虽残损严重,难以窥其全貌,但是最早关于脉学、诊断学的文献。《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全书一万余字,共分五十二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书中提到的病名现存的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中关于痔疮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却谷食气》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专门论述气功导引的文献之一;《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所绘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为研究我国特有的气功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胎产方》则专论有关胎产的宜忌,内容涉及求子、养胎及产后处理等,类似古医书《产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专论妇产科的最早文献。《杂禁方》及《养生方》、《杂疗方》的一小部分,是一些禁祝方术。《养生方》、《杂疗方》的主体,以及《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其性质皆属于古代房中类著作,内容涉及养生学、性医学和性保健等。
  这些医书的出土,更凸显了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丰富了湖湘中医文化的内容,让世人看到了湖湘中医辉煌的历史。
  3.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 <http://baike.baidu.com/view/2874.htm>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0.htm>市)人。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序》中说:“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其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其与湖湘中医的关系也始于此。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用自己的医术,广救百姓,并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端坐于衙门大堂,挨个仔细为群众诊治。后来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其衙门前求诊者盈门。为了纪念张仲景,“坐堂医生”之称呼则始于此。
  现在长沙蔡锷中路、湖南省中医院院内尚有张仲景祠,只可惜因年代久远失修,原有“张仲景祠”和“保节堂”,现均已不复存在。
  4.孙思邈
  提起唐·孙思邈,其所著之《大医精诚》堪称“千古绝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然其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俗话说“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涟源龙山自古就是“天下药山”。汉·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著《伤寒杂病论》,曾由昭陵(邵阳)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即撰于此,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种药地“圣草坪”,采药地“药柜山”,晒药地“安坪村”,药王庙遗址“捣药臼”,给百姓治病的村庄“李八庄”、“汤洼”,给龙虎治病之地“龙潭”、“虎岭”等。为纪念药王孙思邈,于唐贞观年间在龙山上建有药王殿,同时龙山山麓世世代代沿用孙家桥、孙家桥村、孙家桥乡、孙水河等地名,而孙家桥村全都姓孙,据考证系孙思邈嫡传后裔,到现时已有30余代。

  (二)
  湖南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融而成独特的湖湘文化,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全国,更是“朝阳”中的朝阳。2007年5月27日,张春贤书记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湖南的实际,即提出要着力于“文化强省”的建设。而作为湖湘文化重要一脉的湖湘中医文化,有着炎帝陵、仲景祠、马王堆汉墓、药王殿等特色风景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湖湘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加强宣传,从而促进湖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加强对湖湘中医文化的宣传,从广度和深度上促进“文化湖南”建设(1)加强对湖湘中医文化的宣传,首先要实现湖湘中医文化的大众化在以上对湖湘文化以及湖湘中医文化的粗略评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湖湘中医文化。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文化都被视为一种“精英文化”,不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就如同中医一样,被很多的人认为只是一种国宝,一种很古老的学问,。所以也就失去其作为“文化”本身的意义,即需要教化,需要传播,将“文”化到社会当中去的一种现象。因此实现湖湘中医文化大众化,才是“化”最有效的途径。使它像屈原、李白、杜甫的诗,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像欧洲贝多芬的音乐,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一样,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爱读爱看爱听,成为大众文化,才能做到最广泛的宣传。
  (2)湖南有强有力的媒体为后盾宣传湖湘中医文化湖南媒体有着丰富的宣传经验及成功案例,在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优势企业为代表下,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曾经创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享誉全国的拳头电视产品,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鸿篇巨制;《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更是使“电视湘军”享誉全国。《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文萃报》也同样广传着湖湘文化。所以在这些强势媒体庇护下,我们有信心将湖湘中医文化发扬广大。
  (3)如何对湖湘中医文化进行宣传
  对于湖湘中医文化的宣传,《大长今》热播的成功,应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它通过娱乐的方式,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例子,介绍了大量有关中医中药方面的知识,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针灸等,让广大老百姓看完后都津津乐道中医中药的良好功效,并从中学到一些有关中医的养生方法,增加其对中医中药的兴趣。还有像中国的少林文化、中国武功,现在以其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它靠的不是单纯的李小龙、李连杰,更多的是通过以少林文化为背景的电影的宣传。
  所以我们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断探索,找到最佳方案。一方面,可以加强湖湘中医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电视剧、记录片、文学体裁、深入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中营造出湖湘中医文化的氛围,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从广度上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湖湘中医文化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邀请湖湘中医名家、大家,阐释湖湘中医文化,从深度上扩大其影响力。
  2.进一步整理湖湘中医文库
  中医药古籍,上起周秦,下至清代,历时两千余年,是一个伟大而丰富的文献宝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从1980年10月中医古籍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党和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2001年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关于《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新世纪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报告中仍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继承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着重做好对中医药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对历代各种学说和流派进行研究”。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全国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在文献和基础研究方面,已整理、出版中医古籍600余种,包括《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书集成》、《传世藏书·医部》、《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古今脉案》、《中医年鉴》、《汉方研究》等巨著,还从国外影印回归200多种善本中医古籍。
  而湖南对于湖湘中医古籍的整理,也是硕果累累,早在“九五”期间,就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套丛书搜集、整理、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成13卷9册共1900余万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并荣获全国优秀图书三等奖。还有曾勇教授著《湘医源流论》,系统记录了湖湘中医发展之脉络,内容翔实丰富。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必要进一步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特别是对湖湘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还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必须把对湖湘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提到继承发扬湖南中医药学事业的高度去认识,进一步加强这一工作,扎扎实实地去整理研究。包括对历代湖湘名医其人、其术、其著、其事的整理研究;历代湖湘中医名著集成的整理;还包括现代湖湘名医专科专病丛书以及常见病中医科普丛书等。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其古籍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影响,采取有重点,有计划的进行。若是学术价值较高的经典医籍,应列为重点古籍,按校勘、注释、按语和撰写校后记的方式进行整理研究;若是普通的、流通较广的古籍,则主要进行校勘和撰写点校说明。
  对于古籍的校勘、注释等,应该来说只是最基础的,难以满足当今高科技时代对于信息的需求,所以应该在对传统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构建湖湘中医古籍数据库,促进文献的数字化。成立湖湘中医古文献数字化研究室,以广泛服务于湖湘中医药文献研究、教学、临床、科研与开发。
  3.促进“马王堆汉墓-炎帝陵-仲景祠-药王庙-湖南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旅游产业链形成湖南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色,其名胜古迹、文化名城、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名人名篇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比比皆是。“十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作出了“把湖南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更是提出要“实现湖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的战略目标。所以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策划、开发一批深具湖湘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增加湖南旅游业文化品位和内涵,扩大旅游消费领域,带动全省各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必然之路。
  目前,有如“韶山—花明楼”红色旅游线路、“湘西魅力”、“韶乐”等带有湖湘文化烙印的旅游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并没有从整体上取得突破。而以湖湘中医为特色的旅游路线的提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宣传、旅游、文化等三部门在深入加强湖湘中医文化研究、挖掘湖湘中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如何找准其与旅游的切合点和切合方式,从而采取市场运作办法,设计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将湖湘中医文化打造成文化湖南的旅游名片,搬上正规舞台。
  所以形成“马王堆汉墓-炎帝陵-仲景祠-药王殿-湖南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旅游产业链的时机已经成熟,其作为湖湘中医文化的顶极代表,又有着浓郁的湖湘山水特色,应该有着诱人的前景,也能促进湖湘中医文化的广泛传播。
  4.造就全国知名名老中医
  20世纪,湖湘大地,五大名老中医声名鹊起,李聪甫,深究东垣脾胃理论,倡“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结合临床,确立“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刘炳凡,业医七十年,孜孜精研医理,“开建国以来研究脾胃学之先河”,其研究的抗衰老药“古汉养生精”,现已成为中国名牌中成药,畅销国内外。谭日强,十七岁拜师学医,博览群书,对传染病的论治更是得心应手。欧阳锜,毕生从事中医临床、中医病名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造诣精深,建树颇多,其研制的驴胶补血冲剂,迄如今仍为湖南名药。夏度衡,精于内科杂病,其从肝论治内科杂病独树一帜,所创肝胃百合汤疗效独特。
  忆往昔,五大名老中医之峥嵘岁月,享誉全国;望今朝,湖南省现有省级名老中医78人(1999年湖南中医管理局评定的有50人,2006年评定的有28人),他们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在湖南也算久负盛名,然能与李、刘、谭、欧阳、夏等相提并论者,又有几何?但不可否认,他们当中确有中医理论扎实,诵《内经》、《伤寒》、《金匮》如流水而滔滔不绝,学术造诣颇高,且临床水平精湛,活人无数,乞诊者门庭若市之人,他们完全有实力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名老中医,只是我们在如何塑造现代名老中医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7年1月11日,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名院、名科、名医”为重点,大力建设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和可及性。2007年3月27日,湖南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湘发〔2007〕5号)中,继续提出要实施“名医战略”,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2007年5月24日,在长沙召开的纪念“衡阳会议”25周年会议上,再次落实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所以,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湖南现状,我们都有责任培育营造湖湘名中医的土壤,宣传湖南的名老中医,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广播于众,让其走出湖南,影响中国。当人们再次问起:现如今湖南中医界谁能在全国独领风骚?也不至于你推我让,难挑其一。此乃湖湘中医之幸事,大事!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载2007年11月出版《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7年第2期总第2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19)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关于建设湖湘文化园项目的建议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