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

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

名称: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

时代:战国

尺寸:直径

级别:一级文物

来源:1990年长沙市燕山街一号墓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从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谈古镜

古人与镜子的故事,最有名的是:唐代名臣魏征于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唐太宗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镜子被古人如此看重,胜过至宝,关于中国古代镜子的掌故,你了解吗?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试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 庾信《咏铜镜诗》

1990年长沙市燕山街一号墓出土了一件“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该镜呈圆形,直径15.8厘米,厚0.6厘米,重373克;三弦纽,双重方纽座;映衬主体四山字纹,山字粗短,山字底边与纽座边线平行,纽座以羽状纹为地纹;从纽座的四角伸出四组花瓣,每组两瓣,每组的顶端伸出一长叶纹,在山峰的左胁又有一花瓣与长叶纹相对;花瓣与花瓣之间以绳纹相连。镜缘素窄卷边。这件铜镜铸工精巧,质地轻薄,纹饰精细,线条流畅,排列布局规整,层次主次分明。镜面光亮,映面好似玻璃,是四山字纹铜镜中的珍品,它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铜镜铸造工艺,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

铜镜是长沙出土青铜器中极有特色的种类,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楚镜。长沙地区发掘的楚墓2000余座,出土的铜镜就有数千面。而楚墓出土的铜镜约占四分之一,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全,多达40余种。它以铸工精巧,质地轻薄而著称。纹饰繁缛,尤以云雷纹、罗锦纹、菱形纹、山字纹、草叶纹,变体龙凤纹最为突出。

镜子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借助自然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容貌,十分不便。铜镜发明后,人们有了专门的照面用具,携带和使用都较方便。楚国人对铜镜十分喜爱,这也是楚式镜数量多、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富于变化的原因之一。山字纹铜镜是楚镜的典型代表

我国古代铜镜历史悠久。铜镜的历史总是和人类的审美观念和爱美心里联系紧密。据《轩辕皇帝传》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出土铜镜,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青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以前的齐家文化。《楚辞·九辨》载:“今修饰面窥镜兮。”

“镜”,《说文》释为“镜,景也”,段注曰:“景,光也。金有光可以照物谓之镜。此以迭韵为训也。镜亦曰鉴,双声字也。”《释名》曰:“镜,景也,言有光景也。”《广雅》云“鉴谓之镜”,可见“镜”本为一后起形声字,与“监”、“鉴”可以互相借用,铜镜还叫做铜鉴。

古代鉴监不分。监者,居高临下观看。“临”《说文解字》释为:“临,监也,从卧,品声。” “监,临下也”,段注曰:“监,视也,监,临下也,古字少而义赅,今字多而义别,监与鉴互相假”。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监”是一种望下看的动作,从监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上考察,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低头看自己的容貌。郭沫若提到:“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监字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自从有了铜镜,人们的爱美心理得到满足。

镜子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人们发现,经过打磨的金属表面也能呈现水面成像的效果,就将青铜表面打磨光洁,制成青铜镜。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就有了铜镜,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有文明史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各种旧的制度土崩瓦解,诸子百家诞生;新的政治思潮、学术流派都源于这个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推动了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铜镜铸制技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大踏步前进。以至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重大。到汉唐时,青铜镜的铸制技术完全规范化,铜镜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

所谓铜镜,大体分为镜面、镜背、镜钮、钮座、铭带。另外还分内区、中区、外区,即指镜背配置纹饰的各部分。铜镜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子形等。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铜镜的主要特点。

《古镜图录》中:“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铜镜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形象复制,同时也包含了先民们对美的审视水平的提升和对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精神的运用,我们从铜镜的纹饰可窥一斑。纹饰则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铜镜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在战国以前,铸镜技术从型制到合金技术基本还处于不定型阶段,战国以后直到唐代,铸镜技术由范铸逐渐改为砂型,合金技术由高锡青铜逐渐改为高铅青铜,古镜范铸技术已经具有极其明显的规律性。铸镜技术总是不停地在改革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所创新,但是在制造技术上已经基本规范化。

铜镜也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关于铜镜的文献与故事千年不绝。

汉代工艺装饰雕刻所镂刻的铭文,还有文体近于民间歌谣谚语的“尚方镜”铭和“福寿镜”铭,唐代的海兽葡萄镜,菱花镜,都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如再衬以精雕细镂适合而和谐的美的花纹图案,能够带给人们以美好的民俗风尚欣赏、文字诗词韵律美的艺术享受。

按照中国传统民俗,铜镜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易经蒙引》:“取火以燧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供祭祀之用”。《太平广记》:“唐韦庶人之全盛日,好厌祷,并将昏镜以照人,令其迷乱”。《龙江录》:“汉宣帝有宝镜如五铢钱,能见妖魅,常常佩之。”东汉方士郭宪在《洞冥记》中说:“望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封中,祗国献此镜,照见魑魅,不能隐形。”唐代顾况《戴氏广异记序》和《太平御览》记载:王度在隋大业七年从汾阴侯生处得到一面古镜,能辟邪镇妖、消除疫病。后其弟王绩出外游历山水。借用古镜随身携带。消除了许多妖怪。大业十三年古镜在匣中发出悲鸣之后。突然失踪。篇中故事侈陈灵异,辞旨诙诡,尚存六朝志怪馀风。《古镜记》载《异闻集》。《太平广记》也采录。现代社会还存有这样的风俗习惯。不少地方建筑楼房,往往请一面铜镜挂在房梁正中上方,以作辟邪之用。宋代学者撰写的杂记有:“今世有大殓而用镜悬之棺盖以照尸者,往往谓取光明破暗之义。按<汉书·霍光传>,光之丧,赐东园。温明服虔曰:‘东园处秘器,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然则其来尚矣。” 

铜镜在历史上还成为坚贞不屈的爱情的象征。《太平广记·气义》和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宋李致远《碧牡丹》里赞赏道:“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铜镜曾进入人们议论道德规范的范畴。《新唐书》记载:“唐太宗语房梁公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铜镜历来就是居家的必用品。铜镜以使用方便,照容较为清晰等许多优点而被人们所推崇,由此增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内容,使人感到一种情趣和欢愉。在我国古代文献和诗词中,有不少使用铜镜的记载。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菱花,就是镜子,古代铜镜后面往往都铸上菱花的图案,古代铜镜映日则发光,影如菱花,故名。《埤雅·释草》:“旧说,镜谓之菱华(),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所以诗词里就用菱花来代替镜子了。可见这是人们爱美的必需品。

铜镜用久了就会黯淡无光,须打磨抛光才能维持使用,铜镜的普及同样衍生出一门行业——磨镜业,即以一面镜子为母镜,将待磨的旧镜在母镜上尽力摩擦以恢复其旧有的光度。唐代诗人记载了磨镜的过程: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中国古代铜镜的成就不仅表现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而且反映了我国青铜工艺的水平——涂朱彩绘镜、金银蜡镜、镏金镜、包金镜、彩涂绘嵌琉璃镜、漆背加彩画镜、金银平脱镜、螺细镜、槌金银镜等,把我国的青铜工艺点缀得更加华美壮观,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和铸镜工匠的丰富想象和卓绝创造。

古代镜子品类繁多,除最早用于自然物的“水镜”外,其他品类多数为铜镜,并杂以其他品类:秦时有金镜,汉时有铁镜,晋时有银华镜,宋元出现有柄可执的镜,到了宋、元、明末时期,铜镜铸造业才呈现江河日下的局面,最后逐渐由实用的玻璃镜替代。

青铜镜在我国用了三千多年,在工艺上总是体现了时代的科技价值观。各种工艺技术发展很快,铜镜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铜镜背面多用浅浮雕或镶嵌金银丝,做出各种图案,成为精美的工艺品,令人们十分喜爱,故而只到今天还成为收藏者青睐的对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人是这样,先民们何尝不是如此!铜镜的发明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一件划时代的改革。人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又创造了美,中国古代铜镜就是在古人对美的执著追求中发明、发展、演进过程中得到开拓。铜镜既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铜镜在考古、历史、文化、古代生活与审美艺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

先人传承的铜镜映出民族之魂,参观长沙市博物新馆《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即将展出的诸多历代铜镜,遥思先人铁马横戈、流霞烟云、凌霄昆仑、对镜理鬓、举案齐眉等等绮丽场景,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更多神往。回看铜镜史话,可谓:“一镜照千秋,红妆古今同”。

注释:

 郭沫若:《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

 刘禹锡《磨镜篇》

附件图:长沙市博物馆部分馆藏铜镜

  

战国草叶纹五山字铜镜战国草叶纹五山字铜镜

战国草叶纹五山字铜镜

西汉百乳连弧纹镜

西汉百乳连弧纹镜

 

东汉“汉有善铜”博局纹镜东汉“汉有善铜”博局纹镜

东汉“汉有善铜”博局纹镜

 

晋神兽纹镜晋神兽纹镜

晋神兽纹镜

战国草叶纹四山字铜镜

唐星宿八卦纹镜

撰文:李历松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鄝叔义行之用”铭文铜戈    下一篇 带鞘铜短剑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