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山岭峰洞   
[1] 评论[0] 编辑

临湘山

临湘山临湘山

临湘山位于长沙县㮾梨镇,距长沙市区15公里,濒临浏阳河(流经㮾梨的一段亦称梨江),山上古木参天,风景幽美。西望长堤相接,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临湘山势宛若仰天狮子,故别名“狮岭”。陶公庙就坐落在这座千古名山,“狮岭仙踪”遂成为旧“临湘山八景”之首。


陶公庙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及其侄陶烜。据《晋书》,陶淡,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并“洁布仙躯”,即供奉他们的“肉身”(木乃伊)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公二真人庙,在明道都六甲榔梨市……相传庙建自梁天监中,迄今千馀年矣。清乾隆中众姓捐资重修……亢旱水灾,祈祷辄应。咸丰二年以保护危城,真人叔侄与同县李公真人俱膺封号。十一年三月礼部议奏,准予列入祀典。”


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每次时间长达10天左右。前来赶庙会、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其中有来自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他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整天整夜连演连唱。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商贾云集,结庐成市,形成了“三仙街”。因此,有民谣云:“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5个部分组成,占地0.73公顷,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间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额端置居中,周围为五龙盘绕,构成传统的“五龙捧圣”图案。


中门联分别用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典故切陶姓。联云:

山中宰相;

陆地神仙。


左门门额“紫府”,门联为:

立德不朽;

有仙则名。


右门门额“丹邱”,门联为:

六朝遗庙;

千古名山。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台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间明屋,为单檐硬 山拉弓门墙。戏楼高14.6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凤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与两侧的“弹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顶,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屋面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间排列。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临湘山八景”。八景为: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眺、古寺疏钟。


戏楼前后门柱均悬黑底金字对联,台口联为: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正柱联为:

邪正忠奸,眼前轩舞皆身鉴;

疾徐高下,曲中清婉拨元音。


马门联为:

子弟阅五朝,依旧唐宫歌舞;

神仙独千古,长留晋代衣冠。


戏楼侧门联为:

楼阁重新,五千年治乱兴衰,昭于众目;

竹林高会,亿万载声灵赫濯,光被群生。


戏楼后台联:

凡事莫当前,唱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陶公庙戏楼正中斗拱处悬挂“古楼”金匾,系辑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手迹。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48级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殿内集道教楹联之大观,富含哲理。


大殿石阶下左道石柱对联为:

福地驻灵踪,庇佑梓桑,千岁胜地华表鹤;

清风被人世,发扬神智,三高真似石湖仙。


右道石柱联为:

本山泽之臞成仙,更难鸾鹤排云,俨然穆穆三清,根夫一气;

有功德于民则祀,不等丝纶贲野,久矣芸芸万姓,戴若二天。


大殿中门联为:

化鹤三生,迹显萧梁茆港外;

骖鸾再见,灵昭湘楚竹林间。


大殿外左右墙角联为:

种宜男卅三年,苦海弥漫,曾历几番魔劫,幸菩提树发,欢喜园开,蔚然小草资生,稽首望慈云庇护;

看长沙千万户,翘轩辐辏,都拈一瓣心香,羡鹿洞风清,鹤林日丽,从此旃檀拜燕,终生愿佛座皈依。


正殿前柱联云:

舍功名富贵而来,踢破红尘,高风远启山中相;

历唐宋元明不朽,是何丹诀,奇踪上轶竹林贤。


正殿中柱联云:

鹤鹿竟相依,仰晋代风流,处处烟波新岁月;

须眉今宛在,看临湘山色,年年花草旧精神。


后殿佛堂联为:

九品莲台,金相端严垂接引;

七重宝树,玉毫灿烂放光明。


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菑捍患”匾,是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悬“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 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均毁于“文革”十年浩劫。1994年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09年2月《山水洲城—长沙》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长沙市地名专家库    下一篇 伏龙山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