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历史建筑   
[0] 评论[0] 编辑

密印寺

密印寺  位于宁县乡沩山乡沩山毗卢峰下,系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僧人灵祐创建,并由当时宰相裴休奏请唐宣宗钦赐扁额“密印禅寺”。1100多年来,该寺四次被火焚烧,目前建筑物为1926年至1938年重建。其分为山门、寒山殿、万佛殿、警策殿、禅堂、祖堂、斋堂、藏经阁、讲习所、僧房、库房、放生池等15个部分。其殿堂结构仿南岳庙规模,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内外有大型石柱38根,殿高9丈,上盖琉璃瓦,墙砌长方青砖,砖高尺余,每砖模制贴金佛像,计有12182尊,嵌于大殿四壁,故称为“万佛殿”。山门上方直书“十方密印寺”,其下横额为“般若道场”,门旁对联是“法雨来衡岳,宗风啟仰山”。密印寺是马祖创丛林,百丈五清规后,第一个实现南禅丛林制度的沩仰宗发祥地。寺处沩山半腰,但寺前平地数里,阡陌纵横,周围名胜亦多,有回心桥、油盐石、神木井、美人笕、狮子石、祖塔、裴休墓、白菜含檀、仙人朝贡、芦花瀑布等。该寺历代高僧辈出。八指头陀,太虚法师均曾住持此寺。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偕萧子升专程到密印寺。解放后毛泽东还问及密印寺,嘱咐要妥为保护。50年代初期,密印寺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单位。19917月市政府确定将密印寺由县文物部门移交给市佛教协会管理。近年来,佛教界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复。金碧辉湟、庄严肃穆的殿堂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吸引了大批的信众游客和文人学者前往参观、朝拜。沩仰宗在日本、台湾和港澳等地的传人也不远万里多次前来朝山礼祖。(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密印寺  密印寺(“密印”含意为主持僧信奉印度密教),位于宁乡县城西大沩山中海拔400余米处。寺始建于唐元和九年(815),占地9800多平方米,1000多年来经历多次灾难。现存建筑,系1931年重建,长沙解放后,政府曾三次拨款进行修复。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分山门、广场、正殿、禅堂、祖堂、左右配殿及仓库兵房等八部份,山门为三开间硬山建筑,正面成三层牌楼式,宽27米,高17.5米,陶瓷空心花砖正脊,宝葫芦压顶,两端鳌鱼收尾,中层堆琢麒麟吐书、狮鹤偎依,蝙蝠展翅等图案,琉璃瓦屋面、卷棚檐口饰花草图案。爪角高翘。堆塑龙头、凤尾、狮子。两片八字墙。造形为“田”字形凸凹框体,深黄色饰面。正中半园拱式木制黑漆双扇山门,宽2.5米、高5.5米。上书“十方密印寺”碑刻。寺门两边为“法雨来衡岳、宗风起仰山”等门联。进山门登11级台阶即为正殿,殿内四壁嵌以塑像陶砖12182块,故称万佛殿。这种墙体建筑为国内名山寺院所罕见。该殿主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两层宫殿式歇山屋顶,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总高23.6米。正殿用38根高5.8米,周长2.05米的花岗石柱直达歇山屋顶,以周长3.05米的花岗石须弥座为基础墩。中间4根石柱对称承重,上接木柱、天枋、串枋、木屋架组成整体支撑。黄色琉璃筒瓦屋面,绿釉飞龙陶瓷空花砖组脊,中饰玉免东升,宝葫芦压顶;两端为玉书铁剑收尾,重檐板爪角,上饰龙凤、鳌鱼,爪头吊风铃。4角为青砖墙砌体,青砖地面,4周均有宽3.9米的走廊,前后廊各长40米。木条板拱型顶棚,卷棚檐口,深红色油漆衬托独红色伞骨筋装饰。中门为34根石柱分格,每孔装褚红色棱格花门窗扇,上雕有各种人物、花鸟、走兽,四周墙裙装饰水彩墨画图案。殿中央原有3尊大佛,现仅壁影虚座,四周均有通道。佛座墙厚1.2米、宽22米,上塑3幅“腾龙吐雾”、“八仙飘海”壁画。

万佛殿后分左、右门,有过道通各配殿,并有曲水池伴绕台阶,曲池中央花岗石过道直至法堂(又称禅堂)。右平行处为“祖堂”,中有游亭相接,乃祭祀之所在。祖堂左为斋堂,右为寝室,此外尚有仓库帐房铺店和武僧住所,结构严谨。(原载1997年11月出版《长沙百科全书》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来源: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编辑:周顺2024年10月12日更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石霜寺    下一篇 新民学会成立旧址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