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民国“康瓠五十以后作”、“长沙雷愷”寿山石对印

民国“长沙雷愷”寿山石印民国“长沙雷愷”寿山石印

民国“康瓠五十以后作”寿山石印民国“康瓠五十以后作”寿山石印

名称:民国“康瓠五十以后作”、“长沙雷愷”寿山石对印

时代:民国

规格:通高6.8厘米  印面纵2.8厘米  横2.8厘米

级别:二级文物  

来源:旧藏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方寸之地 气象万千

——“民国寿山高山冻红黄色巧雕鱼纹对印”赏析

何为篆刻?其最早出现是什么年代?印章篆刻究竟属于雕刻、绘画还是书法作品?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篆刻的印章曾经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演进,篆刻艺术也成了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因为篆刻既是融合了诗、文、书、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的瑰宝,又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台的艺术。而中国印章,古往今来,既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责任与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人们将沉淀千年的岩层,配以古色古香的篆体文字,方寸之间展现一片天地,顿显气象万千。然而,古人云:“百艺治印难”,可见刻石制印并非一件易事,制作者需具备全面而且高超的技艺方能为之。

在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有数十方清末民初料好工精的印章,其中由长沙著名篆刻家雷悦雕刻的印章颇为引人注目。

雷悦,字怡甫,彝甫,号锲公、壶公,菴居士、壶盦外史、铁耕山人。湖南长沙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2),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也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佛像。从小受长兄雷恺的影响,喜好书翰及刻石治印,十四岁就专门拜当时长沙著名书画家沈醉白、何维朴学习书画篆刻。

雷悦学艺以勤奋严谨著称,在他治印边款中常见“不敢以天资废人事”、“我有铁笔,岁不逢恶”。在他自铭“铁耕斋,业精于勤,弗耕胡获,石田一方,竭力而作”中,可见他在治印上的勤奋与追求。

雷悦学治印先从平稳雄浑的浙派丁敬、黄易风格入手,上追秦汉古印,以加强雄伟刚劲的气势与力度,同时也对沉稳流畅的秦权诏版文字、高古趣雅的汉唐瓦当、秦汉封泥印模,以及汉魏碑之匾额文字中古韵气息研究得十分透彻。并且逐步对宋元朱文及明清以来各大篆刻名家的治印风格和特点都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与临摹。加上在学习书法上对篆、隶、行、楷、草书的精心苦学,名师沈醉白、何维朴见多识广、指点得当,使得雷悦治印技艺大增,二十岁出头在长沙就已有了一定的名气。雷悦因与长兄雷恺(字康匏、号晚知)、次兄雷恪(字恭甫、号南郭翁)兄弟三人在书画、篆刻、文物鉴赏以及字画鉴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造诣,成为清末至民国初期享誉长沙城文化界的“雷氏三杰”、“雷氏三绝”、“湘史三雷”,名人雅士争相收藏他们兄弟三人的作品,一时传为佳话。

光绪三十年(1904),二十岁出头的雷悦刻治佳作,被前清御史、湖湘著名藏书家及出版家叶德辉辑成《铁耕斋印谱》,并亲写了序言,又请沈醉白补图,何维朴题额出版发行。《铁耕斋印谱》分上下两册,共收印116方、朱文48方、白文65方、朱白文3方,同时附边款54方。主要是自刻自用或二位兄长的常用之印。不久被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将其收录编入其著名的《广印人传》之中,使雷悦的名气大增。

初学治印需讲究些什么?其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是书法、刻工亦或是章法呢?

学治印必须学好章法,章法是印章艺术中的造型结构艺术,它和书法艺术的分行布白、绘画艺术的整体布局同样重要。《印章集说》曰:“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明六文八体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书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顾盼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始属其善。”讲的是有了独特的刀法,还要有强烈的章法才行,因此从古到今凡是刻印有成就的大家都是以讲究章法而著称的。

雷悦在学治印之初,在章法学习和运用上下了大量的功夫。他从学印一开始就从章法入手,讲究位置布白分朱,平衡统一独具特色。并且在研习古法的同时,创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印风,形成了刀法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的治印中大多看到冲刀与切刀相结合的刀法,以切为主,苍劲钝拙,时而用冲刀补充显得醇厚俊逸,让布局变化多端,朴素涩拙,给篆刻艺术平添了新的风格。

图中两方“民国寿山高山冻红黄色巧雕鱼纹对章”,便是雷悦意趣自然、篆法古雅的艺术作品。该对印为彩色寿山石质,呈土黄与赭石红色。其高同为6.8厘米,底部长宽各为2.8厘米,方形体。两印顶部一侧均在土黄色部位阴刻水波纹,并巧借其上的赭石红色部位浮雕双鱼戏水的纹样,其鳞鳍分明,动态十足,妙趣天成,生动勾画了一幅锦鲤逐清波的图景。

此对印中一方白文印刻“长沙雷恺”(图一), 刀法凝练,结构严整,于刀痕中不乏骨肉气血,既有笔情又有刀趣,显现出运笔施墨般生动悠远的独特韵味。篆刻的边款一面刻“铁耕”二字,另一面刻“怡甫遗刻,雷恺记”边款笔画结构均匀,错落变化,既有书法之美,也有刀痕之趣,与印文相得益彰,和印文具有同样的欣赏价值。另一方朱文印刻“康瓠五十以后作”(图二)。朱文“康瓠五十以后作”则采用战国篆刻治印中的金文书写方法,不讲究横平竖直,完全随字形而布局,长短肥瘦顺其自然,错落变化得当,疏密伸缩有法,不拘任何形式手法,浑然一体。在印面中有意留下印渣,以增加青铜文字古拙、斑驳之感觉。这方朱文印章是雷悦印章中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

  此两方材质精细的寿山石印都是雷悦为其长兄雷恺刻的名号章。从文字内容上分析,应是在19281933年五年内完成,从章法和风格上来看,两方印章雄浑高古、刚劲大气,留白守朱大胆奔放,别有一番风味,属于雷悦成熟时期的精品之作。

这对印,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几经岁月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参考文献:

    1、雷鸣等:《湖南近现代书画家辞典》,文物出版社,2007

    2甘旸《印章集说》,明代

撰文:何枰凭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清同治十三年何绍基墓志    下一篇 西周龙首流铜盉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