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元代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和缠枝杂宝纹金手镯

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

名称: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

年代:元代

规格:通长9.5厘米,宽6.4厘米,内空1.2厘米,重29

级别:一级文物

来源:1984年长沙市火把山元墓出土

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缠枝杂宝纹金手镯缠枝杂宝纹金手镯

名称:缠枝杂宝纹金手镯

规格:展开长17.1厘米,中宽2.1厘米,端宽1.3厘米,重13.3

年代:元代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元代世俗礼仪中的“三金”

——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和缠枝杂宝纹金手镯

在中国传统婚嫁礼仪中,新婚“三金”的准备是比较重要的。在大多数人看来,现代新婚“三金”一般指金项链、金耳环和金戒指。殊不知,这种新婚“三金”的传统,实际上沿袭自宋元时期,只不过“三金”的具体所指有所变化。下面我们要介绍的三件金器,就是宋元时期的“三金”。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火把山地区清理了一座元代砖室墓。形制为长方形双券顶单室墓,墓坑全长3.64米、宽2米,墓室内全长2.8米、宽1.2米、高1.6米。墓壁第四层立砖竖砌,其余都是两砖平铺错缝相砌,券顶的砌法与墓壁相同。墓底没有铺地砖,墓室前后仅有两道枕砖,用以垫置棺木。墓室前端有一吊龛,龛顶弧形,距墓底约16厘米。随葬品放置在墓室及棺室的前半部分,因为发掘之前遭到扰动,清理出来的完整器物并不多,其中有三件金器——一件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和两件缠枝杂宝纹金手镯,保存完好,特别引人注目。

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通长9.5厘米,宽6.4厘米,内空1.2厘米,重29克。金坠呈悬胆型,上端尖尖,下端圆形,双面镂空透雕,整体外形上与香囊非常相似。两面的中心主体花纹都是双龙戏珠,周围边缘上还錾刻着点珠纹、缠枝花卉纹等等,上端穿一小孔用以系带。整个器物先用两块金片镂雕錾刻加工,然后再棰镶嵌而成。

缠枝杂宝纹金手镯,两件形制相同,展开长17.1厘米,中宽2.1厘米,端宽1.3厘米,重13.3克。金手镯由长条金片弯曲成形,中间宽,两端稍微有所收缩。上下两侧有錾刻的阴线,中间有一内凹,将手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压印有缠枝花纹等,下层为元宝、十字、寿龟、菱花等杂宝纹图案,整个手镯的空隙处都装饰有细小的方格纹。

霞帔金坠是配套于古代女性服饰——霞帔上的一种装饰品,系垂于霞帔下端。“霞帔”一词最初出现在唐代,但其含义与后世有所不同。唐代的霞帔,其实就是帔帛或叫帔子,简称帔,类似于一条很长的大围巾,质地轻薄柔曼,从颈肩上搭下,萦绕披拂,颇富美感,所以成为唐代女装重要的组成部分。流传到宋代,人们赞美这种帔帛美如彩霞,所以又有了霞帔的名称。宋代的霞帔,宽度比唐代帔帛略宽,使用的方法与唐代随意裹曳的着法也有所改变。从颈、肩搭下后,垂展于胸腹之前,为使又轻又长的霞帔平整下垂,聪慧的妇女们在霞帔的下部,挂一个坠子,这样霞帔就既平整又美观。

使霞帔平整下垂的坠饰,两宋时期的墓葬已发现不少实物。材质有金、银、银鎏金、玉等几种,以南宋出土者居多。因为这时,霞帔俨然成为妇女礼服中的一件隆重装饰品,被写入国家的典章制度里。按《宋史•舆服志》的记载,“中兴”以后的南宋,服饰制度如“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到明代,贵族妇女佩戴霞帔这种服饰更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明代官方规定,皇后、妃嫔、太子妃、亲王妃等皇室妇女的霞帔,饰以珠玉坠子,公侯伯夫人及一品至四品夫人,霞帔用钑花金坠子;五品夫人霞帔用镀金钑花银坠子;六品至九品夫人的霞帔,用钑花银坠子。明代的霞帔制度,更规范更明确,也就是此时,霞帔开始与“凤冠”齐名,成为古代妇女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南宋对霞帔服饰的限制,是否延续到此后的蒙元时期?明代霞帔不同等级配以不同材质的坠饰的官方规定,是否借鉴于元代?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元代的霞帔金坠,恐怕元朝中央政府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霞帔制度。

这件霞帔金坠上有双龙戏珠的造型,双龙戏珠在宋元工艺品中常见,金银器制作也常采用。它出现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时候,多为摩羯戏珠,至宋元时期,摩羯已逐渐改造为龙形,双龙所戏是为外包火焰光的宝珠,即是摩尼,也叫如意宝珠。摩尼在佛经中有很好的意思,所以由摩尼演变而来的双龙戏珠纹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应当是借用了它所蕴含的如意丰足的意义,后来蔚然成风,这种涵义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引用。当然,这件双龙戏珠的金坠与漂亮的霞帔相结合,对于古代妇女来说,似乎除了如意丰足的本义外,还应增加了吉祥喜庆的色彩。

金手镯,古称“金钏”,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古代金钏大致包括两种,一是单环的腕钏,一是多环连续的所谓“缠臂”。这两件金手镯,应是单环的腕钏,为开口式,中间宽,两端收缩,可以展开放置。这种形制是唐代即已定型的传统样式,即卷起来为腕钏,展开来便形若一枚柳叶了,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发簪。

这两件金手镯上有一圈缠枝花卉纹,这种纹饰也常见于同时代的绘画、织绣、雕塑、玉器、陶瓷,还有铜镜等等,所谓“金银首饰的样式与同时代的其他工艺品也是互为借鉴”。宋人把这种纹饰叫做写生花,写生花移用于金银首饰,或称作“象生”,也作“像生”。这一时期金银首饰纹样中出现最多的几种“像生”,与建筑装饰中的写生花大抵相同,甚至在图式安排和制作方法上都有相通之处。归纳起来,这些写生花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丽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而以此来表现一种丰盈谐美的情致。这两件手镯上出现的缠枝花卉,生动形象,以此寄予手镯的主人洒脱安逸的生活情趣。

以上金坠和金手镯,南宋时期曾经同为婚嫁聘礼中的“三金”之一。元朝初年,南宋遗民吴自牧在所著《梦粱录》中描述道:“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无金器,以银镀代之。”金鋜即金戒指,金帔坠即是霞帔金坠,以霞帔金坠为聘礼,表明霞帔的使用在富贵人家甚是流行,这种状况显然是突破了“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的官方规定,可见宋代的霞帔制度并不十分严格。同时,《梦粱录》所描绘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景观和市井风情,都城临安出现的这种“三金”婚嫁习俗和对霞帔服饰的僭越使用趋势,在富贵人家蔓延,代表着上流社会的风俗礼仪,也可能扩散到都城以外的大中城市。

南宋灭亡后,达官贵人对霞帔服饰追逐的潮流应是延续到元代。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与以上霞帔金坠和金手镯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墓志,上面的文字大多漫漶不清,但是“大元国潭州”、“副使”等文字还是清晰可见,表明墓主人曾担任过副使之类的朝廷命官,出土了霞帔坠饰和手镯等女性服饰,墓葬可能是夫妻合葬墓。副使,在元代是很常见的一种官职,按《元史·百官志》的记载,从枢密副使宝钞总库副使等等,各级机构都广泛设置,品级从二品到九品不等。所以虽然不清楚墓主人的具体品级,但足以证明墓主人夫妇显然是符合佩戴命妇礼服的基本条件。当然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否认,墓主人夫妇可能出身于贵族家庭,并且受到“三金”婚嫁习俗的影响,霞帔金坠和金手镯原本就是贵重的聘礼,死后一同随葬。

双龙戏珠圆霞帔金坠,制作精细,造型新颖;缠枝杂宝纹金手镯,纹饰高峻,线条粗狂,具有元代工艺品的典型装饰风格,都是元代金器的精品杰作。

参考文献:

1、 《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五》

2、 孙机:《霞帔坠子》,《中国古舆服论丛》第293-302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3、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4、 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与工艺(下)》,《收藏家》2007年第5期。

5、 何继英:《上海考古出土的霞帔坠饰》,《上海文博论丛》200403期。

撰文:董远成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元镂雕大雁穿枝纹玉饰件    下一篇 明代双龙戏珠束发金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