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透雕双龙纹玉剑璏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名称: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时代:战国

规格:残长5.1厘米,宽2.6厘米,高0.9厘米

级别:一级

来源:1988年长沙韶山路有色金属公司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珠玉在侧的战国人

——玉剑璏的文化探索

热播于荧屏的很多的战国古装剧中,翩翩公子一出场,莫不是腰挎宝剑,珠玉傍身,举手投足间,一位位谦谦君子便跃然而出,形象地说明了在“君子比德于玉”的先秦,珠玉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而将宝剑和宝玉结合使用,更是显得威严与英豪。

在长沙市博物馆众多玉器收藏中,有这样一件精美的玉器,虽小巧却气势宏伟,整体造型流畅优美,方寸之间所展现出的战国玉文化让人神往,它就是我们所要讲述的这件战国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这件双龙纹玉剑璏1988年出土于长沙韶山路有色金属公司,尺寸、玉质均匀,器身整体采用了镂空透雕、浅浮雕和勾连谷纹等战国时期流行的装饰手法,雕刻工艺圆润流畅,神兽造型夸张生动,是战国玉剑璏中的精品。

认识玉剑璏,要从古代中国流传已久的“玉具剑”文化讲起。在我国,自先秦以来,为显示身份尊贵,贵族男子华服盛装时均须佩剑。在当时,剑除了作战和防卫之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威仪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剑的装饰。到了东周时期,在剑上开始装玉制剑具,这种豪华的剑被称为玉具剑。早期玉剑饰主要做帝王、贵族标榜尊贵地位和赏赐、馈赠之用,汉代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官方礼制和社会风尚。后世将这种礼仪继承了下来,直到明清时期,帝王或大臣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都还要佩戴装有玉剑具的宝剑来显示身份。

完整的玉剑具包含了四个部分,即“摽、首、镡、卫”四类玉质装饰件。其中,“摽”和“卫”装饰在剑鞘,“玉摽”装饰在剑鞘最下端,“玉卫”是剑鞘之外的剑扣;“首”与“镡”则主要是装饰剑本身,“玉首”是剑柄端装饰的玉饰,“玉镡”也被称为剑珥,即通常所说的剑格,位于剑把和剑身之间,起到装饰和护手的作用。这里的“玉卫”就是本文所讲的“玉剑璏”,“卫”和“璏”在古时为同音字,有时混用,玉剑璏实际就是剑鞘之上供贯组带以悬系的部件。

考古发现的玉剑具最早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但完整的四件套目前最早则是汉代实物。湖南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具剑,是1978年湖南省溆浦县马田坪战国早期楚墓出土,比中原地区西周墓的玉具剑,晚了三百年左右,长沙市区的鹞子岭、仰天湖等地方也都曾有战国玉剑璏出土。

梳理战国时期玉剑具的出土环境,多出自高等级贵族相关的墓葬和遗址,而且从完整案例来看,玉具剑一般位于墓主人腰部,故被视为墓主人的亲密随葬之物,或生前便十分珍视。

因为是装饰主人心爱之物,所以制作剑具的材料大多比较精美,除了珍贵的玉以外, 还包括绿松石、黄金、玳瑁、玛瑙、水晶等材料,不同的质地反映着佩戴者的等级和身份。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佩饰的盛行,相对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的玉佩饰更加盛行,佩玉之俗蔚然成风,到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的地步,这其中,玉剑具就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类。

玉剑具的起源时间,要晚于剑的使用和用璏配剑,在洛阳中州路出土春秋早期的象牙鞘铜剑上面有凸起的璏状物,且有实际使用的痕迹,被认为是剑璏早期的模型,到了春秋晚期,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辉县赵固1号墓中就有了现存最早的玉璏。而论及玉具剑的起源之处,则说法较多,有认为来自中原,也有认为是来自草原民族,甚至是西域文化影响的产物。笔者认为,综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玉剑具应该是由中原地区产生和发展而来,南方地区,越王、吴王等多件著名的剑都未曾装饰玉具,说明春秋时早期吴越并不使用玉具剑,而根据玉具的安装情况推断:产生玉具剑的土壤应是具有使用扁茎剑传统的中原地区。

玉剑具能够长期流传的主要原因,在于“剑”这类兵器的悠久历史。“剑”始于商代晚期,早期为战车中士兵在近身交战时所用,东周时期,随着战车的衰落及步兵的兴起,这种便于近身格斗的兵器便逐渐成为将领和军士的标准装备之一,一时间佩剑之风盛行,贵族佩剑成为风尚, 他们为炫耀身份与威风,还特别在剑的装饰上大下功夫,拥有制作精良、装饰华美的剑成为身份的象征,后来甚至成为了一种官方的礼制。

虽然东汉以后“剑”逐渐被“刀”在实战中取代,但仍在很多场合作为象征性的配件使用,唐代诗人岑参在著名的和贾舍人早朝》一诗中就写道“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此诗虽是以咏早朝为题,但描绘的隆重仪式中就有宝剑的身影。这说明虽然剑的实战作用开始下降,但在大型礼仪性场合,仍然十分醒目,那么奢华的玉剑具就必然随之而流传。

要了解玉剑璏,还应该认识它的使用方法。《汉书·东方朔传》说汉文帝“以韦带剑”,说明多用皮革带子来贯璏系剑,而且由于皮革较硬,两端不便直接打结,所以常用带钩勾括。使用玉剑璏时,用一条带子通过璏孔,佩在腰间,璏在剑鞘上的位置,是在靠近鞘口的地方,这样剑的重心在下面,剑才不会滑出鞘。这种贯璏佩剑之法在战国、两汉和稍后的一些时代中,不仅在中原地区,即使在边远的云南和东北,甚至是异域的匈奴人都曾广泛使用,玉剑璏也成为玉剑具中最为流行的装饰件之一。

而文中这件玉剑璏的装饰特征,还充分体现出战国时期玉器装饰风格的主流和高超的制作技艺。战国时期玉剑饰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饰以谷纹、勾连谷纹和云雷纹等,雕刻技法则以器表的阴线刻为主,同时,这件器物上面的透雕螭龙形象也体现出更为成熟的加工工艺。

谷纹是战国中后期开始盛行的一种玉器纹饰,它外形如发芽的谷粒,布局紧密匀称,排列有序,十分悦目。这类纹饰看上去简单,实则颇为复杂,加工时首先要在玉件表面打上纵横交错的格子,再于每个格子内部用小管钻出谷纹成形的圆形区域,圆形区域的外部则设法去除,形成圆形凸起;之后还要用细线阴刻这些凸起的表面使之宛若谷粒发芽的外形,众多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谷纹类玉器尤为规整,说明了此项工艺的日臻成熟,而这件以更为复杂的勾连谷纹为装饰的玉剑璏正是其生动反映。

多种工艺的综合使用是战国玉器工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镂空技法尤其纯熟。这件玉器各部位加工到位,弧度优美,表面光洁,这件玉器中的螭龙,大口圆张,极为神似,婉转腾挪,神秘奇特,极富动态美,使这集多种珍奇怪兽特征于一身的神兽,生动地体现出人们对于力量和驱邪愿望的寄托。此时玉器“表面所使用的撞地工艺也很引人注目。由于使用了适宜的工具,玉器纹饰的地子加工得平整均匀”。可以说镂空透雕技法的广泛应用,大放异彩,体现了战国玉器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深深地影响了秦汉时期的玉工艺发展。

得益于社会上层对玉文化的推崇,和人们对于宝玉的珍爱,战国的玉器制作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艺术成就无与伦比,无数能工巧匠们手执简陋的工具,打磨出一件件温润而精巧的绝品,让这些山川精灵呈现出了它最完美的面容,更开创了中国玉器工艺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傅举有:《战国汉代的玻璃剑饰》

2.孙机:《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考古》

3.叶友深:《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傅举有:《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玉具剑》,《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七辑)

5.袁永明:《战国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的若干探讨》,《江汉考古》,20031

撰文:张兴伟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战国璜形龙凤纹玉佩    下一篇 西汉“闵都君印”金印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