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战国璜形龙凤纹玉佩

战国璜形龙凤纹玉佩战国璜形龙凤纹玉佩

名称:战国璜形龙凤纹玉佩

时代:战国  

尺寸:通长15.5厘米  通高5.7厘米  重64.8克

级别:一级

来源:1982年长沙市黄泥坑东区统战指挥部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革,政治制度日益“礼崩乐坏”,思想艺术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这是一个“君子无故,玉不弃身”的时代,玉器的用途被系统化和理想化,玉器的礼制化也臻于完善。这一时期,玉器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器物,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美学情趣。

玉,一个美好的字眼,它伴随着中华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赋予玉许多美好的寓意。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做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在长沙市博物馆库房里,就收藏着数千件玉器,时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者最为精美,现择选战国玉佩作介绍如下:

璜形龙凤纹玉佩为扁平半圆状,龙形璜作底,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形璜体扁平呈圆弧状,正中上端有一圆形镂孔,当为穿系孔。两端刻成龙首状,边缘琢弦纹,内区阴刻减地谷纹。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凤之间相互缠绕,凤首背贴于璜两端之龙首。龙凤纹满身均饰有战国典型的∽纹饰和方格纹,边沿勾勒一条印刻线槽,使主题轮廓更为鲜明。

该玉出自楚墓中,从器型到纹饰具有典型的战国风格,尤其是楚国风格,属于战国玉器中的典型器,为我们揭示战国玉器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诸侯称霸,列国争雄。虽然政局动荡不安,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经济的发展,相反更加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使得这一时期玉文化得到蓬勃的发展。战国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广泛,器物造型和纹饰更加的丰富多彩。这是一个“君子无故,玉不弃身”的时代,玉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器物具有文化内涵、美学内涵,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时人们尤其是上流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后世几千年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核的构建。正是由于玉器已经融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因此一些思想家对玉器的礼制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这段话将玉器的地位推崇到品德美的极高程度。

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玉器的品种在春秋时期已有的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但其形式已大为改观,并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品种。如玉带钩数量由少增多,且形式千变万化,史称“满堂宾客,视钩各异与环带间”正是真实的写照。在这一时期,新出现了玉剑璏和剑珌,至此,玉具剑饰物已经完备和定型化,并对后来同类玉器的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玉礼器,包括璧、琮、圭、璋、琥、璜等六器已全部出现,从而结束了以往器类不全的局面,并且形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数量最多且变化最大的当属玉璧和玉璜两种,由以往或光素无纹,或有简单纹饰的正统形,发展为多式同时出现的新景况。

这一时期,除了玉器品种有所增加外,玉器的纹饰也是种类繁多,主要流行的有云纹、蒲纹、谷纹、涡纹、龙纹、螭虎纹以及组合纹等。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纹间隔。谷纹则是战国后期比较盛行的一种纹饰,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战国后期谷纹多阴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

战国玉器不仅在造型、纹饰上体现了整体艺术美,而且技术更加精细,并多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每件作品都将富有艺术特质的生动形象纳入其中,主题明确,含义清晰,这是战国玉器古典主义美的内在魅力。

在雕琢技法上也有新的特色和突破,这其中就包括“青丝”线雕技术和镂雕技术等。上述璜形龙凤纹玉佩采用的就是镂雕技术,此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使用,镂雕处布局繁密,图形多样,边缘犀利规整,做工精细。而“青丝”线雕技术,是一种战国中晚期出现的细如青丝的线条,变幻多端的谷纹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遒劲流漓,纵横交错,游刃有余,纹丝不乱,成为战国时期最为精采的线纹装饰。

战国时期的玉器发展有其较为一致的规律,这不仅是在某一诸侯国内这样,放置于四海更是如此,但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是有着细微的差距,尤以中原各国与楚国之间最甚,这主要源于两者之间思想意识的差别。战国时期的中原各国将龙的崇拜提高到政治高度,而处于“蛮夷之地”的楚国则反其道而行,将崇凤意识加以强化,这是其政治扩张的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必然导致玉器上龙凤形象、地位及数量的变化。上述玉佩中,龙的形象多为回首顾盼状,而凤则有种强势的感觉,作振翅高飞状,这便是楚人崇凤思想常用的表现手段。

楚地在新中国成立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时代从春秋到战国,尤其是战国时期更是数不胜数。战国时期,楚国玉器工艺发展速度很快,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雕琢工艺已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个时期无论是大型的贵族墓地,还是规模不大的小型墓葬均有出土。根据对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楚玉分析,我们可知这一时期楚玉无论从造型方面,还是纹饰都有不可小觑的变动。战国时期,楚地玉器造型变得舒展,并且动感十足,这主要体现在晚期呈龙凤造型的玉器上,龙、凤的形象一般是张口挺胸,大幅度的扭曲,看起来生动活泼。战国时期动物造型的雕琢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庄严、规矩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动物的神韵和动态,使动物栩栩如生,使玉器更富有灵性。纹饰方面,楚地玉器纹饰繁缛,一般会在空隙地方加刻掏索纹或简化的一字形掏索纹,另外也有加填阴刻网格纹。楚地龙纹一般呈奇数或是杂乱分布,不对称并缺乏一致性。战国楚人浪漫主义气息浓重,不墨守成规,他们不甘于一些传统纹饰的束缚,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些特殊纹样,如三联谷纹、S形纹等,这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也是楚式玉器的重要特点。

楚人对玉的认知有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有专门治理和掌管玉的官员——玉尹。1987年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了大批竹简,竹简记载楚国设有玉府,专门管理和制造玉。除此之外,《韩非子》中也有相关记载。楚人对玉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进而玉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在楚墓考古发现中便可印证。玉器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到王公贵族祭祀的礼器用玉、小到平民的日常用玉,玉器成为不可缺的一种物品。楚人的生活也因玉器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得到满足,而楚人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也在玉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

玉器作为一种“美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与祭祀礼仪等观念性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本为自然物质的玉器被人为地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道、德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就出 现了五德、九德等学说。正是由于玉器与道德人伦观念的密切联系,才有了“凡带,必有佩玉”、“佩玉表德”、“古之君子必佩玉”等说法,从而使战国时期的佩玉之风盛行。

 “佩玉是佩饰的一种,在我国古代,佩饰主要是指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中国人佩玉之风起源很早,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战国时期人们佩玉是有很多讲究的,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所佩之玉是不同的,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如“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子佩瑜玉,士佩孺玫”。另一方面,佩玉的形式也很重要,特别是佩玉的系列组合是相当复杂的。一般来说,佩玉多为成串的组合,有时一串佩玉会有十件乃至几十件玉器组成,这种被串在一起的玉器佩在身上,走起路来铿锵有声。现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佩玉只是这些组合当中的局部,但是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技术的角度去看它们,都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

这一时期的佩玉,在材质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使用和田玉,因为其玉质温润光泽,并多半以青白色为主;雕琢技法上,多将过去单纯的阴线刻与隐起、平凸和镂空等啄法穿插运用,表现出灵活多样的技法特点,所刻线条挺拔流畅;装饰纹样上,主要以龙凤纹为主,并且多以组合形式出现,文中所介绍的玉佩便是最好的例子。

战国玉器,尤其是佩玉在我国玉器史上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在思想观念、设计构思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的发展。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是一个刚刚摆脱了种种制约并走向自觉的时代,它为后世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文宁.楚人尊凤——缘何玉中龙多凤少[J].艺术市场.2006(12)

2]倪建林.战国时代的佩玉——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撰文:陈伟容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下一篇 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