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沙大鼓 1958年,由长沙市曲艺队演员欧德林编创而成的新曲种。他在为《三婿拜寿》设计唱腔时,以常德澧州道情渔鼓和湘剧弹腔北路慢板为基础,并吸收湖北太平歌的一些曲调。因表演上借鉴了[阅读全文:]
摘要: 长沙弹词 原称弹词,又称唱评、讲评、评讲、平讲曲,主要流行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益阳、湘潭等湘江中下流和洞庭湖滨地区。因演唱者自弹月琴伴奏,故艺人常说“怀抱月琴、口吐圣贤”。弹词源于渔鼓[阅读全文:]
摘要: 歌剧 歌剧大约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到长沙。而最早将外国歌剧与中国民族艺术相结合并创作中国自己的歌剧者,为湘潭人黎锦晖与长沙人黄元洛。20年代末,在长沙明宪女子中学任音乐教员的黄元[阅读全文:]
摘要: 话剧 长沙的话剧始于1913年春节。当时在日本组织春柳话剧社的欧阳予倩(浏阳人)回湘,与长沙社会教育团演员合作,在长沙北门左文襄祠演出《家庭恩仇记》等剧,播下话剧的种子。稍后,著名[阅读全文:]
摘要: 杂技 历代有各种名称,均属古代“百戏”范畴,也俗称“耍把戏”。1951年,“杂技”名称见诸国家文件,湖南有三大著名杂技世家,其中有长沙陈家。过去民间杂技,主要是艺人杂耍,其次是魔术[阅读全文:]
摘要: 曲艺 长沙的曲艺以长沙弹词和评书为主。弹词俗称《讲评》,源于“道情”。清杨恩寿《坦园文录》中记述同治年间长沙弹词艺人张跛“以渔鼓唱道情,维妙维肖”。后来有了一人弹月琴,一人以渔鼓筒[阅读全文:]
摘要: 木偶戏 俗称“木脑壳戏”。远在汉代长沙就有木偶戏,至清代更为盛行。民国初年,长沙市以城西怡长街的“万和班”称著。班主唐万和,技艺精湛、皮影、木偶、人戏均能演出,同行赞扬他是“纸脑壳[阅读全文:]
摘要: 皮影戏 又名“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有南影、北影之分,湖南属南影分支。皮影戏班一般为3至4人,一幅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低纸偶[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