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姓和名一样,代表每一个家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巍巍风貌。 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传承中华血脉,连接人们情感,凝聚中华民族合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一说第七大姓氏),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当代陈姓人群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陈姓总人口大约在5800万。 陈,本义陈列,原为国名,即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为西周初封舜后妫满之地。陈字,由阜和东组成。东为日在木中,观察太阳活动的神木称扶木或扶桑;阜为土山,扶木所在的地方称为陈,是古代帝王诸侯观察天象的地方。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是先祖观察天象的中心。所以,专执观察天象神职的氏族,又被封于宛丘之地则成为陈氏族,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国名,由此产生了姓氏。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故地,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由此,陈姓尊舜帝为陈氏始祖。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从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颍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颍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陈姓的第二个来源为少数民族的改姓。少数民族加入陈姓大族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西汉初期的匈奴,南北朝的鲜卑族的改汉姓,明初的蒙古族的加入,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中间有大量少数民族人改姓陈姓。华北地区的陈姓含有匈奴族、鲜卑族的基因,东北地区的陈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笔者所属的“善化七里营陈氏”亦为南朝陈国皇族之后裔。笔者叔高祖陈运溶即为善化县七里营(今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清水村)人。善化七里营陈宅堂号“颍川堂”,族谱载陈运溶一族是陈朝陈宣帝陈顼的后裔。据《陈书·高祖本纪》载,陈顼为汉太丘县长陈实之后,世居颍川。又因陈朝皇族的后代陈旺举家迁居江州,形成庞大的义门陈姓家族,宋嘉祐年间又析产分家至全国各地,故七里营颍川堂陈氏亦自称出自“江州义门”。又载,陈旺的七世孙陈端,唐僖宗时起兵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同光二年(924年)致仕后终老长沙。故七里营陈氏认陈端为迁长始祖。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家庙于长沙戥子桥。陈运溶为清末史志学家,他一生自辑、自撰、自刊的地理专著、志乘、古代佚文等多达数十种,现存的主要有:《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麓山精舍丛书》《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全国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陈姓的郡望多达11个,最重要的是颍川,其次为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陈姓除了把以上11处的郡望作为堂号外,还自立堂号有:三恪、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 陈氏名人层出不穷,《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总名人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52%,排在第四位。 陈姓彪炳于史册的人物数不胜数,如西汉名相陈平、东汉文学家陈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宋代词人陈与义、明朝画家陈洪绶、大清相国陈廷敬、清代医学家陈修圆、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抗日名将陈诚、爱国侨领陈嘉庚、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元帅陈毅、大将陈赓、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等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8 09:33 , Processed in 0.09551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