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洋行长沙经理处
雅礼中学老校区位于今开福区湘雅路麻园岭,老校区系今湘雅医学院的一部分。雅礼今侯家塘校区为1953年迁建。20世纪初年,美国雅礼会决定在中国办学传教,首先派出德士敦(Thurston)来华,选定长沙作为他们办学的理想地点。1903年,雅礼会又派席比义(Seabury)来长沙。席比义曾在明德中学教过英语,与长沙教育界人士接触广泛,但他还没来得及创办学校,就在庐山牯岭淹死了。此后,雅礼会又派盖葆赖(Gage)和胡美来长沙。1906年,他们就在长沙创办了美国雅礼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校——雅礼大学,校址初设在西牌楼, 由盖葆赖任校长。“雅礼”取“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之意。
1910年,雅礼会又在雅礼大学校内办了雅礼中学。到1916年,中学的在校生大约有100来人。中学的教师实际上就是雅礼大学的教师兼任。这所中学收费很高,大约每学期需银洋100元左右,因此,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或名流后代。学校待遇也比较好。学生都是寄宿,食堂可以自己花钱加菜,衣着方面,冬季穿呢制服,夏季穿自制服,平时都穿皮鞋。1919年,雅礼大学迁址北门外麻园岭,规模越来越大,体制也越来越完整。大革命时期,雅礼大学迁到湖北武汉,结束了在长沙二十来年的历史。1928年“革命风暴”平息后,雅礼协会返回长沙,复办雅礼中学,大学再也没有恢复。
当时,雅礼协会在中国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是“培养中国人自己来教中国人”。因此,雅礼中学的教职员中,有较多的中国人,有些后来还掌握了学校的一些管理权。如创办初期,学校负责总务的是中国人王海轩,他除掌管学校财务外,到后来,连聘请教职员、处分和开除学生他都有权过问。1928年,雅礼会邀请在湖南的美国长老会、遵道会、复初会和英国循道会一起合办雅礼中学,聘请由雅礼大学毕业的劳启祥代理校长。改组后的雅礼中学是一个初高两级中学,定名为湖南私立雅礼中学。该校的经费由5个教会团体分别承担,由5个团体派出代表组成学校董事会,共同管理学校。
劳启祥(1893—1974),祖籍浙江绍兴,1917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留校任数学教师。1924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理科硕士学位。他学识渊博,热心教育,素富爱国思想。1928年回国,任雅礼中学代校长。他一上任就重用中国人为行政人员,致力于选拔“吸收欧美文明,振兴五千年民族”的志士。1932年他转为校长,制定“公、勤、诚、朴”校训,领导“文理分科”教育改革获得成功,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大提高,为学界所瞩目。自1932年至1952年,连任雅礼校长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长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编著有《混合数学》、《初等代数》、《平面几何》等,为国内各中学广泛采用。
劳启祥上课有绝招,他上数学课,在黑板上画圆,根本不需要什么圆规,只需一支粉笔。上课时,劳老师从口袋里拿出条小手绢,左手按着它,以它为半径,右手拿支粉笔,轻轻转一个圈,一个规规整整的圆就出来了,看得学生目瞪口呆。劳校长平易近人、和颜悦色的形象,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把枯燥变生动、把复杂变简单的讲解,让很多学生记忆犹新。“上他的课,到大学后学习高等数学,一点都不感到头疼,并能获得优秀成绩。”
劳启祥实行民主管理体制。在雅礼中学,一线老师有充分的教学事务发言权,学校按学科设立了部主任。各部主任在教导主任的领导下,有推荐教师、反映教师教学情况、选用教材等权力。那时学校的英语部改用文幼章编的《英语直接法读本》;科学部采用国外大学数、理、化、生原文教材等措施,都是在校长的鼓励下,由各科部主任提议决定的。在教学上,高三就实行文理分科。高中一、二年级把三年的课程学完,高三时根据各人的爱好和特长,分文史、数理、农医三科,学习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教材。这一改,1937年的高中毕业学生,全部考入清华、交大等名牌大学,升学率达100%。
雅礼中学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应开识先生从美国学成回校时,劳启祥为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安排学校老师率“童子军”到江边码头迎接。一群身穿笔挺学生制服的少年,带着西洋乐器,站在船舷两边,在老师的指挥下,一时号鼓齐鸣,列队迎接应老师回校。
劳启祥善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雅礼中学考试时,没有监考,没有校领导的巡考,老师把试卷发下去后,在黑板上写下“Honor System”几个字就走了。考试时间到,由班长收齐卷子交老师。有时,老师连发试卷都不来,由学生班长代劳。学生可以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补考,但不可以因作弊而通过。因此, 雅礼形成了这样的氛围:人人愿做有教养的绅士,而不做因作假而获得一时利益,却失去名誉的没格调的人。
雅礼的校歌名《猛犬谣》。猛犬是雅礼精神的象征,劳启祥就是要求学生们用猛犬般的精神和毅力去求索知识。他也很希望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们具有顽强的精神。当时,雅礼中学的体育非常好,尤其是足球更是远近闻名,被视为校球。每次学校足球队出去比赛,劳启祥都要亲自带队出征。在1932年的湖南省全省运动会上,雅礼中学的“蓝白队”获得了威镇三湘的冠军。校歌歌词分为三段:
(一)
昆仑渤海之间,五千年民族。
万里长江大河,助文明发育。
地球旋转无停,惜光阴易逝。
吸收欧美文明,乃吾侪素志。
(二)
美国纽翰芬城,有雅礼大学。
分校设在中华,育英才为乐。
长沙自昔名区,爱湘清岳峻。
多士负笈来游,看儒风丕振。
(三)
东方西方圣人,劝为善则一。
悠久博厚高明,惟至诚无息。
校中彝训长垂,尚公勤诚朴。
君子终日乾乾,集大成可卜。
副歌为:
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
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长沙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雅礼中学为了做好转移的准备,就派了王光鼎和谭安琪两位老师到沅陵筹办雅礼沅陵分校。王、谭两位到沅陵后不久,便向当地遵道会借到了三栋质量很好的房屋,作为分校,并立即筹划开办。寒假期间先后举办了两次招生考试,两次一共才录取了l0来个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寒假一过,1938年春天分校便如期开学了。
由于前线国民党军队的节节失利,长沙处境日益紧张。l938 年暑假,学校便作全校迁往沅陵的计划,又派盛群铎老师先行去沅陵搭建木质校舍。到下学期开学时,学校奉命紧急疏散,全校随即全部迁到沅陵。当时日寇的飞机还时常轰炸沅陵,为了防范日军空袭,学校自己修建了防空洞。有空袭警报时,防空洞前仍然书声琅琅,当闻隆隆飞机声,师生们才进入防空洞中。
在当时,雅礼中学不仅非常注重教学工作,而且在学生当中还开展了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如实验竞赛活动,英语演讲比赛,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特别是学校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展得很活跃,同学们纷纷组织起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冰社多次在沅陵街头公演抗日题材的话剧,大大激励了群众和同学们同仇敌忾之心。
1944年,日寇大举南侵,占领了长沙、衡阳之后,又下桂林、柳州,北折侵犯独山,形成一条弧形曲线,沅陵被困在中间,三面受敌。雅礼中学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一部分家在沦陷区的学生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活来源也没有着落。劳启祥校长、应开识主任、盛群铎主任和许多老师四处奔走,向社会呼吁援助。学校又进一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可以延期交纳学费,开展半工半读,帮助同学们寻找在后方的亲友,建立联系,请求予以帮助。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教学工作照常进行,家在沦陷区的同学得以维持学习,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学校迅即决定复员长沙。日军1941年冬进攻长沙时,驻军雅礼中学的麻园岭校舍,次年元月4日败退时,将校舍全部焚毁,仅存西雅村宿舍区部分。因此,学校复原工作非常困难。当时长沙木材奇缺,盛群铎又转回沅陵,组织将两栋大木屋拆下扎成木排运下,将原教室修复成两层兼作寝室之用,另建两大栋木屋作学生及单身教师生活区。筹备工作草草完成后,学校便于l946年上学期全部迁回长沙。由于学校工作繁重,劳启祥校长忙于对外接洽,去南京、上海及美国筹募重建雅礼经费,学校董事会推应开识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总理全校工作。1946年11月16日是雅礼建校40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雅礼创始人之一胡美博士代表雅礼协会来长沙祝贺。1947年上学期,雅礼中学还为纪念劳启祥校长在雅礼工作30周年,举行了有数百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并赠给他一个金质奖章。
1951年学校改名为解放中学,劳启祥继任校长。1952年下学期由长沙市政府接收,改为长沙市第五中学。1953年老校区让给湖南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侯家塘枫树山新建校舍。80年代后恢复雅礼中学校名。
雅礼学生中也涌现了不少名人。柳直荀烈士曾是雅礼大学本科学生。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化学家曾昭抡、邹承鲁、程镕时、黄子卿,生物学家盛彤笙、李星学,物理学家萧健、陈能宽等均出自民国时期的雅礼。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16年3月《长沙百年名校》
编辑: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