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杨开慧故居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8-28 17:59 最新历史版本 3742 1 0 全文编辑
  返回词条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县原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当地人称“杨家老屋”。房舍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面垅背山,盖小青瓦,前筑有防护矮墙。上、中、下三栋房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页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踏步入过厅,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为配房和杂屋,各栋之间有小院和天井;故居西面为菜地,屋外有小塘一口,门前有大坪。外槽门悬杨昌济亲撰门联: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杨开慧(1901—1930年),又名霞,字云锦,杨昌济女,毛泽东第一任夫人。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在后进东头北屋。板仓杨氏,世代书香。其父杨昌济,清末秀才,后入城南书院,1903年起先后留学日本和英国十年,成为著名伦理学家。1912年学成回国,在湖南第一师范任老师,毛泽东、蔡和森等都是他的授业弟子。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病逝于北京。有一子一女,女即杨开慧。受父亲的熏陶,杨开慧从小聪颖好学,七岁进入离板仓不远的杨公庙官立四十小学读书,后到长沙,先后入福湘女中、周南女中和岳云中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担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在这期间结识了毛泽东,两人于1920年结为夫妻。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湖南最早的党员之一。此后她随毛泽东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昌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紧急会议,决定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担任了领导湘赣边界起义的重任。他将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和岸龙送回板仓老家,便匆匆奔赴起义前线。留守老家的杨开慧在照顾毛氏三兄弟生活的同时,与家乡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一些革命工作。杨开慧对毛泽东一往情深,丈夫走后她一直牵肠挂肚,这年深秋她写了《偶感》一诗: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无爱护,是否亦清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进入湖南,并于7月27日一举攻下省会长沙。湖南省主席、军阀何键气急败坏红军主动撤出长沙后,他于这年10月竟然指示下属将杨开慧、毛岸英母子抓捕下狱。反动派对她百般威胁利诱,要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被她严词拒绝。敌人又对她施以重刑,她仍然不屈服。对前来探望的亲友表示:“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9日,敌人将她杀害于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当地农民杨秀山、缪正和、缪佩秋等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葬于故居旁棉花坡上。时在江西的毛泽东得悉杨开慧牺牲后,悲恸不已,对人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同时寄来银圆三十元,嘱咐亲友以杨开慧三个儿子的名义修墓立碑,并拟碑文如下:毛母杨开慧墓民国十九年立修毛岸英岸青岸龙刊


1967年对杨开慧墓进行重修,并建陵园。陵墓依山而筑,由西北向东南逐级升高,依次为花坛、墓道和墓冢,全长一百八十米,宽十八米,九十二级台阶,三层平台。墓冢为混凝土结构,面贴大理石。汉白玉墓碑上刻“杨开慧烈士之墓”,下有“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题记。墓后建大型词碑一方上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陵墓四周由苍松翠柏环绕,幽静肃穆。1990年11月,在杨开慧逝世六十周年之际,于陵园入口处竖汉白玉烈士雕像一尊。杨开慧读小学的杨公庙学校也按原貌修复并改名开慧学校。


在离故居不远处建了一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一楼是杨开慧烈士生平事迹陈列,以“骄杨颂”为主题,用“五忠五好”即: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高度概括总结了杨开慧的一生。二楼则分别以“欲栽大木柱长天”和“骄杨之子”为主题,陈列了杨昌济、毛岸英、毛岸青的生平事迹。


老诗人周世钊先生生前曾作《踏莎行·瞻仰杨开慧烈士旧居感怀》一词:


石泻清泉,花开高树,少年英杰曾游处。

皈依革命斗艰危,追随领袖同趋步。

心系痌瘝,身劳驰骛,松催玉碎无回顾。

青山有幸住忠魂,风云万古长呵护。


1983年,杨开慧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在故居旁建大型杨开慧故居纪念馆。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