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何绍基墓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8-28 19:38 最新历史版本 3342 1 0 全文编辑
  返回词条

何绍基墓

何绍基墓何绍基墓

何绍基墓在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石人村因存多尊宋代大学士庄天合墓园石人而得名。何绍基墓坐西朝东,花岗石墓围。冢首竖祁阳石墓碑三通,主碑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两侧耳碑阴刻碑文内容为何绍基生平简介。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今存墓冢及残墓碑二通。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暖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名臣何凌汉之子。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篡协修、英武殿纂修,先后担任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因直言丢官,后潜心教育,曾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从小勤学苦练,通经史,精律算,嗜金石,于书法的造诣最深,影响也最大。他论书、作书,都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其准则。他特别推崇碑学,在碑学中又以北碑为主。他主张“学书重骨不重姿”,并指出“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的书法可谓淋漓泼墨,沉雄峭拔,刚中带柔,不拘一格。徐珂《清稗类钞》一书称其书法艺术为:“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斗士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如含枚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更有方家称:“他的篆书用笔遒劲,貌似古藤,古拙典雅;他的隶书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深厚的金石味;他的楷书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骏发雄强;他的行书恣肆超然,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他的草书龙翔凤舞,超迈入神,浑然一体,自成风韵。”


在诗歌方面,何绍基也有着重要贡献。他是近代宋诗运动早期的重要诗人和理论家。他遵奉的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他对“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他非常推崇苏轼、黄庭坚的诗风。他认为作诗和做人一样,应该临大节而不可存,“不横使才气则定,要起就起,就住就住,不依傍前人,不将就俗目”。何绍基的诗现存二千三百余首。1992年,岳麓书社推出了原湖南师院零陵分院的两位老师龙震球、何书置校点的《何绍基文集》,厚厚一巨册,近百万字。他的诗有评家称“一名一体,随景触发,郁勃横恣”。他喜欢直抒胸臆,“语言简净中透出硬朗峭拔”。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更是被人推崇,称其为“脱口而出,粗犷自然,平和生动,别具一格”。


何绍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从山东泺源书院回到长沙,主讲城南书院。这一年他六十三岁。他在城南书院主讲前后八年何绍基在城南书院讲学期间,住在化龙池“蟠石山房”。他与长沙的一些文人雅士经常聚会,喝酒吟诗,相互酬唱,留下许多吟咏长沙景物的佳作。他在李星沅宅院芋园赏菊时有诗云:


秋光清绝是长沙,酿出名园万菊花。

盆盎滋培等珠玉,楼台掩映入云霞。

枝摇画舫声声笛,影写晴窗面面纱。

谁识性灵冰雪在,千般绮丽总无瑕。


他写过游“天心阁”“又一村”“宛园”“旷寄园”“影珠山”等处的诗,如重阳佳节他与友人登天心阁有句云“同人试登最高顶,一气直上如翱翔。”又如至旷寄园有句云“长沙几处好池台,旷寄园中最豁开。”


何绍基七十岁那年因病离开城南书院后,便去了苏州。直到七十五岁时在苏州病逝。那年是同治十三年。他的儿子庆涵扶其柩回湘,归葬于今长沙雨花亭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21世纪之初,在墓的周边地区建立了一座何绍基墓文化园。园中有一口大池塘,塘中水波荡漾,荷叶田田,假石山点缀其中。池塘旁边有一道长长的书法墙,白壁黑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亮丽。墙上复刻了墓主人所创作和书写的对联和诗文,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何绍基的文学与书法艺术成就。


1993年,何绍基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