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塘遗址
与屈子祠相对应的名胜古迹是大夫堂庄园。“大夫”乃那位陷害屈原的上官大夫靳尚。
大夫堂庄园遗址在宁乡花明楼镇朱石桥附近,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上官大夫靳尚的宅第。因遗址前面有一口数十亩水面的大池塘,故当地人称这里为“大湖塘”(旧志亦作大凫塘),“大夫堂”之名反而不为一般人所知。这一带原是楚怀王赏给靳尚的封地,流经这里的一条湘江的支流也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靳江”。靳尚死后就葬在靳江边上。清末民初宁乡籍诗人廖树蘅曾亲到大夫堂寻访,并作了一首十一韵的七言古风《上官屋场诗》以纪其事。廖氏在序言中说:
靳水出湘乡万岁塘,十里入宁乡,受麻山水始渐大,其地有靳尚墓,水因此受名。江岸有废墟,土人称为“上官屋场”,至今田垅犹袭花园、库厩之称,当即尚之宅基。
又说当地人曾在靳尚墓前掘得一只古鼎,“形制诡异”,将鼎置于暗室中通体有光,还隐隐发出演奏笙竽的声音,十分怪异,人们以为不祥,便将它投于涧水之中,光和声音都消失了。可惜这件珍贵文物没保存下来。
大夫堂旧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曾是当地乡政府所在地,九十年代乡政府从这里迁出。如今遗址上仅存一段既高且厚的围墙,围墙下的护城河依然可辨,大池塘依然清澈可鉴。屋后大片原始森林尚存,有古木上百株,以香樟为主,大者树干需数人方可合抱。从这些残存的遗留物,大体可以窥测当时大夫堂规模之廓大,气势之恢宏。
关于靳尚其人其事,史籍中记载甚少。只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后来靳尚又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怒而迁之”(出处同前文)。仅凭这些简略的记述,足见靳尚人品之卑劣。靳尚被后人唾骂,实在发人深省明朝初叶以来,从江西吉水迁来的杨氏家族逐渐在靳江两岸繁衍,渐成旺族,靳尚故宅遗址遂为杨氏族人所得。晚清时期,大堂因出了一位著名的湘绣美术大师,而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
杨世焯(1840—190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却无意于功名,从小钟情艺术。青年时期曾在著名画家尹金阳门下学艺。后来又变卖祖业,到苏杭一带游历七八年之久,饱览名山胜水,结交丹青高手,技艺猛进,尤工花草人物。从中年开始,他属意于民间美术,对当时士人不屑一顾的花鼓戏、刺绣、木雕都悉心研究,加以扶植。后来他在家中开了一个培训班,内分绘画、雕刻、刺绣三门,学员多达二三十人。他免费为他们授业,亲作技法表演。当地民间刺绣原来只有些简单的图案,绣于鞋面、枕套、荷包、桌围之上。杨世焯从苏绣得到启发,将国画融入绣品之中,除了被面、帐檐之类日用品,又开发了中堂、条屏,供客厅陈列之用,深受顾主欢迎。湘绣的品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女弟子萧咏霞在他的指教之下,创造了“开针”等多种绣法,《宁乡县志》上说她“所绣山水、人物、翎毛、走兽,精妙绝伦,一时有“针神’之誉”。20世纪之初,杨世焯带着这批优秀绣工,来到省城开业,湘绣从此进入批量商品生产的阶段。杨氏绣馆的产品先后在南洋劝业会和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湘绣之驰名中外,实世焯倡之”(《宁乡县志》)。杨世焯逝世后,他所开创的湘绣事业,后来为族人杨应修所继承,成为又一代湘绣艺术大师。
撰文:陈先枢
摄影:乔育平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