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旅游服务   
[0] 评论[0] 编辑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

化龙池位于芙蓉区,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隔街相望,亦为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全长约300米,街宽4-5米,麻石以中间两道呈11字形直铺,将路面分为3块,麻石的长度比其他几条街的麻石都要长。街道弯曲,呈不规则S形,很有特色。“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第七公沟的前身,从白果园流经此街。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6米,高约4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明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磻石山房位于化龙池。民国政要、曾任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清雍正进士张鹏翀有诗咏化龙池:

寒霞网集龙湾市,新月人归鳌背街。

漫信古来卑湿地,楼台灯火似秦淮。


化龙池规划保护范围6900平方米,原来的公沟已改造成现代的排水管道。下水设施完工后,旧麻石路面完全按原样复原,保持清代街道的古朴风貌。南北两入街口建拱形里门或牌坊。从外向内观看形成的一种神秘感。善化县学宫照墙进行了修缮和加固保护,成为化龙池的核心景观。街巷曲折转弯处的两块空坪规划修建小型古典园林。大花园以何绍基书法碑刻、水池、化龙井、铁匠铺、回廊、假石山、景石及花木等组成。小花园系原长沙著名建筑商李炳森宅基地,名“森庐”,今园林设计以休闲为主。沿街房屋花岗石勒脚,下贴青砖片,上粉白灰,增设仿古屋檐、雨棚、门窗和木栏杆等。铺面按清末民初长沙传统店铺样式装修,横竖招牌,错落有致,旗帜招幌,和风飘拂,琳琅满目,古香古色,与相邻的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形成另一种风格,每日引来成群结队的消费者和观光者。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06年8月《中国长沙·历史街巷寻踪》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    下一篇 大古道巷——县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