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山岭峰洞   
[0] 评论[0] 编辑

天华山

天华山天华山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呈南北走向,山脉源于影珠山,周长约十二公里。其主峰海拔二百七十多米。山上怪石嵯峨,林壑幽深,天华古寺掩映于山坡绿荫之中,七级浮屠耸立于高山之巅。寺内旧有石碑,高两米多,镌“天华胜景”四字。寺前有大石壁,镌“望麓台”三个大字,系明嘉靖三十年(1551)青山杨廷相所立。另有跋云:


予尝读《易》此山,每遇天朗气清,伫立石山,南望岳峰,烟云缥缈。因思灵麓之下,湘水之涯,予师友在焉,庸镌斯石,以志怀也。


此“望麓台”碑为“天华八景”之一,也是八景之精华。另七景分别为:天华寺、观音岩、镇山塔、万年松、歼敌碑、自来泉、响鼓石。


天华寺始建于南宋初年(1011),后因历史原因被毁。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曾于建炎十七年(1143)途经天华山,夜宿天华寺,与其僧聊天之后,写下一首七律,诗云:


尽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血犹腥。

夜观星象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

重整山河归大宋,两扶社稷复东京。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叨叨问姓名。


看来刘将军与所谓的高僧谈得并不投机。刘锜(1098—1162),字信叔,宋德顺军(今甘肃镇宁)人。建炎中,为陇右都护,为西夏人所畏。绍兴初赴京,领宿卫亲军。十年(1140),宋金和议成,充东京副留守,率八字军赴任,于顺昌与金兀术战,大败其精锐十万人。次年,与张浚、杨沂中会师援淮西,破敌于柘臬(今安徽巢县北)。旋遭秦桧、张俊忌,罢兵柄,知荆南府,旋知潭州。在潭达七年之久。绍兴三十年(1161),宋高宗重新启用刘锜为威武军节度使,统兵驻守长江要塞镇江……后因病归朝,死后遵其遗愿,葬于曾任职过的潭州。


观音岩位于天华山东侧,由两块重叠交错的巨石组成。上面的巨石成鸭舌状前倾,前倾的巨石之上刻有“观音岩”三字,两旁刻有“一见大吉”和“大显神威”字样。内石壁上刻有“三十八年癸巳岁”七字,据考证,为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镌刻,距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了。有民间传说,曾有某乐善好施的施姓夫妇,人到中年,膝下无子。某夜,施妇忽得一梦,一白发老叟自称土地神,说欲得子嗣可往天华山东侧巨石前求之。次日,夫妻二人沐浴更衣,携带祭礼,依老叟所指前往,果见山间一岩,傍山兀立,状若悬空。夫妻双双跪拜,祈祷求之。归家不久,其妇果然身怀六甲。观音岩由此得名。


镇山塔即天华山后山之巅一座七级麻石宝塔。据天华村志记载,天华古寺正殿前,曾有一个大水潭,现被其水库淹没。大凡称潭者,多为龙穴。相传该水潭有地下暗河通南海。每遇雷雨天气,潭中可闻龙吟之声。故先人在南面山坡巨石之上刻有“龙吟”二字,至今清晰可见。寺内高僧为护龙脉,保风水,故建塔以镇之。


万年松者,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观音石上生松,久而不敝,亦一奇也。”南坡有万年松,生长在两块巨石的夹缝之中,古干虬枝,苍翠欲滴,风霜雨雪,傲气凛然。据载,1961年4月下旬,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蹲点时,曾游此山,并于万年松下歇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侵华日军遭到我抗日将士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意欲北逃。后被其中国军队第二十军拦截并全歼。为纪念阵亡将士,军长杨汉域将军请当地石匠在原长岳古道绿水桥边勒石:“大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聚歼倭寇于此,蜀人,杨汉域勒石。”这块巨大的摹崖石碑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之为“歼敌碑”。


响鼓石者,天华山中有一巨石,方圆约有十米,杖击之,如同击鼓。天华山,物之华光,天之宝气也。


撰文:陈先枢

图源:天华山景区官网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昭山    下一篇 影珠山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