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科网_名城长沙网旗下资料中心和资源中心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商代兽面纹铜觚

商代兽面纹铜觚商代兽面纹铜觚

名称:兽面纹铜觚

类别:青铜器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商代

规格:26厘米  口径15.3厘米

来源:1976年宁乡县黄材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宁乡是长江以南发现商周青铜器最多的地区,其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制作工艺精美,为当时世界青铜文化的巅峰之作。在这些青铜器中,觚至今仅出土了一件,她是长沙先商文化罕有的标本。

1976年1月,宁乡黄材镇葛藤村木梆子山,一位农民象往常一样,扛着锄头到地里干活,挖着挖着,突然挖到了一个小坑,坑里堆着一窝“杂物”,其中大部分为戈、镞、矛等先秦时期的兵器,另外还有一件商代铜觚。这位质朴的农民并不知道这些“杂物”的价值,很多被丢弃散失了。庆幸的是,铜觚被完整保存下来了。

现代社会生活中无人再使用觚,那么觚是一种怎样的器物呢?

考古发现最早的觚型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论语》中有“觚”的记载。汉《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商周时期,觚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这件兽面纹铜觚整体呈青灰色,口径15.3厘米,底径9.1厘米,通高26厘米。有光泽,喇叭状口,造型细长。腹部有一道宽且凸起之扉棱,喇叭形圈足上部有“十”字形镂空小孔。腹部和圈足上有极为精细的卷曲变形兽面纹。据考证,这件铜觚年代为商代晚期。

出土这件铜觚的黄材葛藤村处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炭河里遗址附近,炭河里是一个怎样的遗址,又是什么人在此留下了如此灿烂的青铜文化呢?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面积约200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63年初发现,有城墙遗址、墓葬以及大型土台建筑遗迹。文物部门多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出土了同时具有中原文化特征以及本地文化特征且器物极为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

据考证,多年来发现的宁乡青铜器与炭河里遗址同属于同一个活跃在晚商至西周时期的政治集团或社会人群。公元前2000年左右,殷商遗民及江汉地区的地方势力等受周人压迫追赶,经汉水,顺长江,进入洞庭湖和湘江中下游地区,再逆沩水西进,到达雪峰山东麓的黄材盆地,由于黄材盆地四面环山,中有河流,气候宜人,非常适宜居住,因此,他们在此安顿,并与当地氏族部落融合,建立了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或方国。炭河里遗址和其周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即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了炭河里先民从最初的模仿由中原带来的铜器到后来铸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器型的全过程,该过程与殷商遗民的南迁关系重大。有学者认为:城市和青铜器是组成国家的必然要素。炭河里遗址的规模、规格,确非一般的普通聚落,而是相当范围内区域文化的中心都邑,也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方国的都邑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文化、权力中枢。

撰文:李梦璋

供稿:陈先枢

来源:2013年《长沙国宝档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商代兽面纹提梁卣    下一篇 春秋龙首蟠螭纹铜提梁盉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