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走马楼吴简之屯田简

长沙走马楼吴简之屯田简长沙走马楼吴简之屯田简

名称:长沙走马楼吴简之屯田简

尺寸:长:22.8—24厘米;宽:0.7—0.9厘米;厚:0.1—0.15厘米

时代:三国

级别:未定级

收藏地:长沙简牍博物馆

仓廪实,社稷安

——孙吴的屯田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全国总人口从东汉时期的五千多万骤减到一千万左右,而三国持续的分裂和对立战争状态仍需要大量的人口和粮食支撑,那么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汉未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流徙。当时兴起的各军事集团要想保存自己并战胜对手,必须立即解决军粮问题,否则,有了军队也不能持久。《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恻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孙权当政之始,割据江东一隅,政权尚未巩固。既要对抗魏、蜀;又要“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也使军粮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各军事集团都一致地选择了屯田的方式,使三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屯田制度最发达的时期。

孙吴采用了民屯军屯并举的措施。所谓民屯,就是政府集中一批屯田的民众,专门用于耕种粮食;军屯,则是在屯兵的地方开辟一块耕地,士兵不打仗时,务农。孙吴的屯田据点大致分布长江沿岸和南方比较落后的地区,它不仅解决了孙吴的军粮问题,而且对孙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为江南的初步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均可见孙吴的民屯和军屯。通过出土的这些简牍,我们发现孙吴的民屯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政府专门开辟几块地,屯田民户全部集中在那些地方耕种。屯田者被分散于各乡各丘,并设立屯田司马、屯田帅进行管理,督促生产。屯田的收益由所在地的县级政府征收,纳入财政系统按规定使用。

在走马楼吴简中屯田劳动者种类很多,如佃吏、州吏、郡吏、县吏、军吏、佃卒、卫士、私学、吏帅客等。还有被驱掠出山的少数民族,诸如山越和蛮夷的民人、和官奴婢及遭贬谪的罪犯等。亦从民间征发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户品为下品之下的百姓前去屯田。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两例:

 士胡成胡坚囗传送大(叁·3461)

草言列屯田民廿六人囗囗囗囗囗囗记石囗帅囗囗谪人数事                            嘉禾囗年三月廿四日屯田曹囗囗囗 (叁·3463) 

简中的“叛士”是逃亡士兵被追捕回来的称谓,他们都触犯了军律。“大屯”是临湘县军屯所在地,也是长沙最大的军屯所在。简叁·3461讲的是叛士胡成和胡坚被送到大屯屯田。叁·3463中“谪人”就是犯罪后被发配的人,这里他们发配去屯田。

对于那些不肯和孙吴政权合作的那些少数民族山越、武陵蛮等,孙吴政权采取了武装镇压的办法。据《三国志》记载,在嘉禾六年(237年)以前,大规模的讨伐长沙附近一带的蛮夷就有两次。第一次是夷陵之战前夕,平戎将军步骘因“武陵蛮夷蠢动”,由交州统义士万人出镇长沙,“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第二次是黄龙三年(231年),由镇南将军吕岱和太常潘濬取代步骘出镇长沙,原因也是“会武陵蛮夷蠢动,岱与太常潘濬共讨平之”。征服之后,以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战时打仗,平时务农,既解决了兵源问题,也为屯田准备了大量人力。

吴国在民间征发屯田者时可谓极其残酷,被征发者既有80岁以上的老翁,也有被砍掉了手足的残疾人,甚至形销骨立的病夫,只要一息尚存,尚有剥削余地的就决不放过,乃至出现了“疾足”和“尫嬴”之类古怪的称谓。

三国的孙吴采取的是世兵制,既一旦成为兵户,父死子继。西汉最初为义务兵制,百姓中的男子在适龄期,服兵役两年,一为正卒,即在郡国服役一年,进行军事训练,期满回家,一旦战争需要,仍当听候征调;二为戍卒,或守卫京师,或屯戍边防,役期也为一年。郡国每年举行一次军事演习,对士兵的作战能力进行考核和检验。新莽时,东郡太守翟义,利用都试之机,纠集一郡的兵马反莽,所以,东汉后,为了避免地方郡国拥兵自重,于是采用了募兵制,即国家出钱,召募选拔符合士兵条件的人,使他们成为职业军人。地方则不再有兵权,全部有中央统一调度。

三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兵户,一旦成为兵户,就世代为兵。兵与民从此也就分开了。这些兵户是由国家给予口粮,士兵的家属随军驻屯,一般是从事屯田。士兵平时也屯田务农,战时打战。这些士兵及其家属是军屯的主要劳动力。

屯田兵民的租税负担是严重的。《吴书•孙休传》永安元年(公元258)十一壬子,诏云:“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既出限米,军出又从,至于家事,无经护者。”就是说,一家五口人中三人服役,可以免除一个人的负担。其他二人照旧要既纳限米,又服兵役,不能减免。这种一身二任的办法,不能不说是残酷的剥削。所以,孙体在永安二年(259)三月的诏书又说:“租入过重,农人利薄。” 正因为如此,百姓逃亡现象非常严重,竟至“家为空户”。在吴简出现了很多叛逃的人,如叛士、叛吏,还有专门登记逃亡人的籍簿,如“郡县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等。

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力和野心挑起的战争所造成的苦难最终都是落到百姓身上。即使是在后方的百姓,繁重租税、频繁力役,使他们只能苟且偷生。孙吴从建国直至灭亡,一直与讨伐山越等少数民族相始终。这种武力征伐,虽说是由于孙权的野心所致,方式也野蛮,但客观上,又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后代江南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福亚:《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2、陈连庆:《孙吴的屯田制》,《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6期。

3、林志华:《东吴屯田制探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撰文:熊曲

供稿:长沙简牍博物馆 管震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走马楼督军粮都尉简    下一篇 走马楼吴简之嘉禾吏民田家莂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