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山:网红长沙的文化地标

2022-5-5 17: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5| 评论: 0|原作者: 顾庆丰|来自: 湖南思贤书院

麓风·大讲坛暨思贤讲坛第40期活动
特邀地方文化学者顾庆丰老师以“岳麓山”为主题,讲述岳麓山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探寻岳麓山作为文化名山,对湖南人、对长沙城的重要影响。

顾庆丰解读岳麓山的文化地标地位

///  主讲嘉宾 顾庆丰
岳麓山:湖南人的出湖入湘

自然的岳麓山与长沙

从地质形成的角度上看,岳麓山大概形成于距今3亿年前,是由海滨浅滩随着地壳运动逐渐抬升形成的。由于岳麓山的台地作用和地球自转方向影响,湘江水在东南方向更深更满,因此长沙的风水在东南。
岳麓山南接衡山,东望湘江,中部高耸,南北渐低。岳麓山的翘起形成长沙盆地,也使湘江的流向由向北改为向东北流淌。由于地质运动中不等量地抬升和下切,形成湘江河谷上的长沙盆地,长沙城就建筑在这个盆地中央。可以说,是岳麓山的翘起,才有了3000年城址不变的长沙古城。

民间记忆中的岳麓山与长沙

民间记忆中的岳麓山由传说组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大禹治水时来到南方,就居住在岳麓山上,在这里他获得上天授予他的治水经验,最终把洪水问题解决了,民众感激涕零,立碑纪念他。
禹王碑在《史记》中有记载,但千年以来大家找不到它,直到南宋时,何致在南岳岣嵝峰找到了,拓下来带到长沙,长沙也有了禹王碑。
禹王碑共77字,上面的文字民众都不认识,这是因为大禹认为用石碑记录自己的治水经过像是在给自己记功,于是给出这样的文字,对于民众来说,有纪念意义也就够了。一千年后,一个云游四海的道士来到这里看到这块碑,一个字一个字的考证,准备把碑文考释出来,但当他考证到76个字时,突然感到脚底下一片冰凉,再回身一望,发现自己站在水中,洪水齐天了,吓得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记不起了,就在这时,洪水也慢慢退去了。后来,道士下山告诉民众,这块碑上面是天书,不能辨认、考证。
后来就有传说,禹王碑下压着一条恶龙,千年以后,这条恶龙变成蟒蛇精出来兴风作浪,据说它可以吐舌为桥,架在湘江两岸,凡是从这座桥上过的人,再也没有回来,很多人家中养的鸡鸭等家禽也莫名消失了。
人们找到陶侃帮忙,陶侃是东晋大将军,长沙郡公,据说是陶渊明的祖先。陶侃此时驻扎在岳麓山,听说这件事后,明察暗访,到了七月十五那天,蟒蛇架起的桥再次出现,陶侃拿起弓箭射中了蟒蛇的眼睛,接着他发布公告,未来三天如果有人来药店买眼药,可以换成毒药给他。果然第三天时,有位道士来买药了,店主给了他毒药,第二天就发现岳麓山上的植被在摇晃,后来风平浪静了,陶侃带着人去看,果然看到一条蟒蛇死在山谷里。这就是长沙家喻户晓的故事——陶侃射蟒。
陶侃有位了不起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带他结交当地的贤良,督促他进步。长沙有条街叫礼贤街,里面有陶侃祠和贤母祠,供人祭拜。
岳麓山对于长沙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所以有损于岳麓山形象的内容我们都必须回避。比如爱晚亭,爱晚亭原本叫红叶亭,毕沅改名爱晚亭并题写匾额,毕沅是清乾隆时期的状元,官至湖广总督,但是他后来投靠贪官和珅,以致晚节不保,湖南文人就把毕沅改名爱晚亭改为袁枚为爱晚亭改名了。

人文的岳麓山与湖南人的“出湖入湘”

湖南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远古时期的先民来到湖南后就出不去了,所以对于中原文化来说,湖南就是最南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南极潇湘”。远古时期,据说炎帝、舜帝都葬在湖南,舜帝倡导以德治天下,他来到湖南平定叛乱,叛乱的人纷纷躲进深山里,舜利用当地民歌作成韶乐,向这些先民显示自己与他们是一家,说一样的话,唱一样的歌,这些人就逐渐被感化了。
远古时期对湖南地区的德化一直持续到秦汉时期,屈原和贾谊相继流寓长沙,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区别在于屈原代表着浪漫主义,贾谊则代表现实主义,这是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头。
到了南朝时期,佛教传入湖南,僧人们在岳麓山建立麓山寺。唐末时期,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麓山寺却有一位和尚推行儒学,在岳麓山下面割地建房,收集儒家经典,建学堂校舍,后来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文化中心,湖南人之前被称为蛮子,但岳麓书院建成后,湖南人就不再只有蛮气了。岳麓学子们根据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上进行了改良,形成新的儒学派系。这种儒学思想特色鲜明、积极进取,主要有四大特点:忧国忧民、经世致用、勇武不屈、敢为人先。岳麓书院的精神和态度,就体现在讲堂的匾额上:实事求是。
王船山是岳麓书院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为担当,从文化上返本归源,恢复了春秋战国时期阳刚、血性和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在其他地域文化被毁灭的情况下,以此为核心,集成了湖湘文化。
这样的湖湘文化,孕育出近现代一大批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湖南人。近现代史上的出湖入湘,是湖南民间和社会鼓励有作为的湖南青年,应该出洞庭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样,出了湖的湖南青年,也不要忘了回湘改造故乡!

“出湖入湘”的荣光

岳麓山孕育的湖湘文化,以它特有的精神,造就了湖南近现代史上大批“出湖入湘”的人才,以政治和军事人才为例,著名的就有陶澍、邓显鹤、魏源、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唐常才、黄兴、蔡锷、宋教仁等。
1870年,清朝关内有八大总督,其中五人是湖南人;十八个省的巡抚,有十五人是湖南人;参将到提督有1800个是湖南人,就是大小的军区的司令都是湖南人。满朝文武官员二品以上的湖南人有2200多。辛亥革命,同盟会创会元老79人,湖南人有20人;会员979人,湖南人有158人,创会元老和入会人数是最多的省份。他们中,比如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蒋翊武、刘道一、禹之谟、刘昆涛、陈作新等一大批缔造共和的这些英雄们,都长眠在岳麓山的山体之上。
孙中山先生曾经评论他们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这是我们岳麓山与湖南人出湖入湘的光荣!

观众提问

Q1、为什么黄兴和蔡锷都葬在了岳麓山?

因为他们为缔造共和呕心沥血,英年早逝,蔡锷将军34岁,黄兴49岁。当年的黄兴去世以后,很多人都希望他葬在杭州的西湖,但是他很多朋友不同意。据说黄兴小时候在月亮坪玩,那天云雾很大,等到云开雾散时,长沙城凸显在眼前,黄兴就感慨地说百年后我能葬在这里就很幸福了。
黄兴、蔡锷都是缔造共和的功臣,岳麓山形成的文化与精神滋养他们,激励他们,他们去世后葬在岳麓山,也是为岳麓山增光。

Q2、岳麓山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就是一部旧民族主义革命史,一部抗日战争胜利史,我们应该怎么发扬光大?

第一要爱护它,爱晚亭明明是毕沅起的名,后来改成了袁枚,这是我们精神上,因为岳麓山是我们的精神高地,所以我们要爱护它的声誉、植被、建筑,爱护它所有的文化信息。
我觉得今后随着不断的发展,文明理念不断更新,社会不断发展,人员素质更加提升以后,岳麓山会越来越美,特别是今天大长沙的建设,岳麓山就成为了一个顶梁柱,那边是梅溪湖,这边是望城,这边又是岳麓区,而岳麓山就成为了城市正中心的一个高地,我希望成为精神高地、文化高地、生活高地、情感高地,有了这么多的高地,今后岳麓山会在我们的注视和爱护中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 指导单位 ///
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 主办单位 ///
思贤书院
岳麓文化馆
岳麓图书馆
  /// 支持单位 ///
长沙图书馆
凤凰网湖南

来源:湖南思贤书院(Jing 整理)
上一篇:橘饼与乔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3 18:00 , Processed in 0.1005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