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桂情史,仅有短暂的蜜月期

2019-12-22 16: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6|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湖南与广西的缘分,远远不只一碗米粉。作为相邻省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尽管有南岭相隔,总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拥有同一个地理坐标的区域行政区划,关系往往会比较密切。以洞庭湖为地理基准的湖南与湖北似乎就是这样。历史上,两省多次同为一个行政区。但湖南与江西共有罗霄山脉,与广西共处南岭两侧,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何看起来如此疏远?其实,在某一个历史时段,湖南与广西,也曾经同属于一个大家族,只是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结束了。湖南与广西,从此再也没有“在一起”。这种变动,反映出执政集团在行政区域规划中的复杂思路。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混杂,湘桂暧昧交集

    山川形便是那个时期的主要分区原则。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它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山与大河,成为划分行政区划的重要依据。这个原则虽然在历史上沿用很久,但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则已经是到了唐代时期。在这个时期,江西与湖南之间就以罗霄山脉为界,与今天的湘赣边界完全一样。

    山川形便之外,还有“犬牙相入”。它则是一种让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相背离的方法。历史学家周振鹤认为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犬牙交错的目的在于控制各行政区借自然地理优势形成割据。这两种原则,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根据形势不同混合使用。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湖南与湖北的历史关系更加密切,都属古九州之“荆州”,春秋战国时都为楚国地,两汉均隶属于荆州刺史部。由此看来,洞庭湖的地理分隔能力显然不如南岭强,湖南与广西在元代以前的交集,仅限于边界区域。

    东西纵横约六百公里的南岭,是南部中国最为重要的山脉。它划分了江南与岭南,南岭两侧,气候、风土人情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在元代以前,南岭两侧一直处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之中,但在临近南岭的现今湘桂交界区域,交集却经常会有。如全州,大部分时间都属于湖南,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才改隶广西桂林府。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楚地,广西属百越,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纳入中原文化的版图。秦时,湖南分属长沙、黔中两郡,广西分属桂林、南海与象三郡。

    秦长沙郡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零陵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

    西汉初期湖南大部分地区属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今广西的全州就属于零陵郡的管辖范围。

    东汉末年,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三国时,湖南部分区域属吴国荆州,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晋湘州治临湘(今长沙),除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外,兼有粤、桂及湖北各一部。

    新设立的湘州分走了荆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不含管辖今湘西的武陵郡),以及广州(省级)的北部。用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来讲的话,就是湖南岳阳市以南,湖南吉首、怀化以东,广东广州市、广西荔浦、梧州以北。而湘州的东界,以罗霄山脉与江州为界,也就是现在湖南省与江西省的边界。

    隋时,湖南境内八郡属荆州刺史部管辖。广西境内六郡属扬州刺史部管辖。唐宋时期,今天广西的一些北部城市依然属于湖南的管辖范围。直到元代,湖广行省的设立,这种格局才发生了真正的巨变。

    湘桂短暂的蜜月期,毁于元末农民起义

    湖南与广西同处一“省”时,是元至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281年。

    元代时,行省的概念第一次在历史上浮出水面。但湖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省,它属于大湖广行省。“湖广”的意思并不复杂。“湖”就是湖南与湖北。“广”则来自于元朝湖广行省所设时管辖的原宋朝广南西路。元代时期,是“犬牙相入”原则应用的极端时期。最大的湖广行省直接跨越了南岭到达了现在广东、广西境内。

    这个“湖广行省”,从江汉平原跨越长江又跨越岭南,到达了珠江流域。地理上跨越了两个大界限。

    “行省制度”是元朝以来我国施行的主要行政模式,“行省”即“行中书省”。元初仅为“中书省”(元朝又称都省)向地方所派出的临时机构,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行走的中书省。元世祖(忽必烈)后期,随着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稳定,行省逐渐开始成为地方上的常设机构,成为地方最高官府。元朝将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个行省,湖广行省就为其一。

    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根本性转折变化的时期。

    元代的行省面积广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上行政区划层级既多且复杂,为了防止分裂割据的现象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拥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了南岭而有广西。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地,但其北面屏障秦岭并不属于该行省,难以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元省的划界方法与唐道完全相反,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

    湖广行省面积广大,辖今湖南、广西、海南及湖北、广东及贵州等省部分地区。元朝行省的划分改变了我国历代“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改以“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仔细看元朝湖广行省地图,可以发现今湖北仅有一小部分隶属于湖广,这既符合“犬牙交错”的原则,又方便“以北制南”。

    但元代的“犬牙相入”显然玩得有点过于极端化了。之前历代的“犬牙相入”只是在“山川形便”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元代的做法则是大大超越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元代的统治思想是既要实行南向控制,同时又要使行省成为“地大人众”的军事殖民区,所以思路基本上就是做纵向的合并。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

    湖广行省的前身为潭州行省,省治为潭州(今长沙市),可以说长沙也做过湖广地区的省会。但这只是一个战时的临时举措。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长沙。1277年,改宋之潭州为潭州路并于此设潭州行省且将鄂州行省并入。元至元十八年(1281),潭州行省省治迁往鄂州路,改潭州行省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因辖宋之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西路等地而得名。鄂州路即今武昌,1301年改称武昌路,仍为湖广行省省治所在。

    湖广行省的面积非常大,包括湖南大部、贵州大部、广西全部、重庆东南部、广东西南部(茂名、湛江)、海南。但是却只包括湖北省东南部(武汉、咸宁),以及巴东、秭归、兴山三县飞地。这种“大”,在之后造成了很多麻烦。

    对于元代的行省制度的缺陷,历史学家周振鹤曾有过一段评论:元代行省制度的缺陷是行省幅员过广,管理幅度过大,处理地方政务很不灵活,因此在元末地方多事、农民起义蜂起的情况下,又纷纷从行省之中析置出许多分省。这种情况与过去历代的做法不同,过去在地方多事之秋往往是建立大政区,而不是划小政区。清代则有人认为“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储大文)。这是从洞庭湖防卫的角度来剖析元代行省制度。但周振鹤认为最不合理的并不在此,岭南、岭北的合一才是最大的问题。他说的其实就是湖广行省的问题。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十二年后,广西和湖南被迫开始分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广西两江道从湖广行中书省析出并升格为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建省之始。而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便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元的统治者终于察觉到大政区的不合理性,然而为时已晚。广西行省成立五年后,元亡。

    地理上不合适的湘桂,明朝时各自找到了真爱

    元朝的统治只持续了98年就结束了。这种大而无当的行政区划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元末分省的出现,证明幅员过大的行省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明代吸取了这种教训,对这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原河南江北行省桐柏山、大别山以南部分划入湖广行省,同时湖广行省的两广部分析出设广西行省,海南岛及钦州、廉州部分划归广东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湖广行省改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此时尽管两广部分已经析出,但仍沿用元朝时期“湖广”之名,承宣布政使司驻地为武昌府。

    明初湖广除了两广部分析出外,原属于湖广行省的贵州部分也有一部分划入四川,明成化年间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成立,由四川、湖广、云南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各一部组成。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设立后,湖广省境基本稳定,大致与今湖南、湖北两省地域等同。

    这个时期的广西,虽然从湖广分裂了出去,但依然没有和广东在管理上融为一体。

    其实在历史上,两广曾经“在一起”过,那时候叫“南越国”。

    公元前204年,秦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及今越南北部,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权。

    到了明朝,少数民族起义又促使两广再次统一管理。

    因为两广(广东、广西)瑶民、僮民的“酿乱”,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视。《明史·职官志二》里说:“永乐二年(1404),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十九年(1421),遣郭碹、艾广巡抚广东”,地方文武官员均受节制。

    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57),两广的瑶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员的盘剥,再度举行大规模的起义。为了镇压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浔江、西江)水口的广西梧州。

    明景泰三年(1452),广西浔州(今桂平)、梧州的瑶民、僮民起义,而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率军征讨。因无上司的节制,推诿不任事,造成局势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以镇守琢州等处署都督佥事陈旺、镇守雁门关署都指挥使翁信取代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主管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

    这是两广设置总督的开端,乃战事的临时建制,府署随着征讨瑶民、僮民起义的战事而移驻。

    清朝建立后,在内地秉承明朝制度,改明朝十三布政使司为十三省。康熙年间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清代拆分湖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明势力曾经的顽强抵抗。拆分,更有利于分散过于强大的地方威胁。同时清朝采用总督、巡抚制度,湖广与两广,由此成为清代两个极为重要的总督衙门。其实清代的“湖广总督”应该叫“两湖总督”更为符合实际情况。明明管辖的主要就是湖南、湖北,为什么偏要叫“湖广总督”呢?因为清的分省体系基本上是继承了明王朝,而明王朝的分省体系则改良自元朝。但元朝时的“湖广行省”是包括广西的。“湖广”这个名称也由此延续下来,一直没有改变。2019年11月30日潇湘晨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4:50 , Processed in 0.0939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