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豆油灯、煤油灯、电灯: 近代长沙城乡照明方式的演变

2019-3-22 08: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6|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名称:豆油灯(左)、  煤油灯(中)、电灯(右)  时代:近现代  收藏:长沙博物馆


  刘瑜 刘莹


  照明技术的变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在长沙博物馆的“中流击水”基本陈列中,展示了三种照明工具——豆油灯、煤油灯和电灯,它们呈现了近代以来长沙城乡照明方式的变化。


  19世纪60年代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城乡民众的生活方式,室内照明多用豆油灯,富庶人家则用蜡烛。豆油灯基本造型为上盘下座,盘内放灯芯,下座盛放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作为燃料。每到夕阳西下,点燃灯芯,就会发出昏黄的灯光,灯芯燃一会就短了,灯光暗了下来,需要用剔灯竹签及时将灯芯向外拨出一点,灯光才能亮起来。灯芯点燃一会儿,就会在火苗头上出现未燃尽的黑色余灰,这就是有些文学作品里常提到的“灯花”。灯芯余灰有时会自动落下,但多数是要用竹签轻轻拨掉。


  1859年石油传入中国,在一些省会城市里,开始出现了以煤油为主要燃料的灯具,与传统豆油灯、蜡烛等相比,煤灯油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光照效能亦非传统油灯可比。展厅中陈列的一款煤油灯,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德国“美最时”洋行出品的一款马灯。灯架为铁质,带提手,略呈长方形,绕玻璃灯罩一周;灯罩略呈灯泡形,上有鹰翼老人头,并刻有铭文“美最时”三字。灯罩上有盖,带摇柄,可自由升降;下有灯座,内置灯捻,并有旋钮控制捻芯长短,十分便捷;灯座上有注油口,座内注满煤油后,用油盖旋紧;灯座下方刻有铭文“made in Germany”及商标。该马灯可手提、可悬挂,既防风又防雨,在一段时间内是人们夜间出行、晚间照明的最佳选择。


  19世纪80年代,电灯开始传入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电灯照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湘绅王先谦、黄自元、张祖同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办了长沙(湖南)第一个近代民用机械工业企业——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为学堂、报馆、衙署、通衢装灯400余盏,开启了长沙电气生活的新时代。电灯使用之初,市民视为鬼火,甚至掷石击之。为普及电灯的优点,谭嗣同在南学会、《湘报》等公共场所和报刊上,发表《论电灯之益》的言论,热情赞扬长沙第一次用电灯照明的科学之举,指出电业是一门新的现代科学,宝善成公司开设电厂给省城带来了光明,是社会进步之表现。谭嗣同等人的宣传,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使用电灯的用户迅速增加,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形势。然而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被迫停办,刚刚兴起的电力工业夭折。


  从1898年到1949年,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长沙的电力工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曲折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长沙电力供应曾中止长达8年零9个月。


  历史学家熊月之曾指出,“煤气灯、电灯都是在19世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两种照明用具的引进,由城市而农村,延伸了人们的工作、休闲时间,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作息习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3 18:31 , Processed in 0.0974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