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992 告别“铁饭碗”,面向市场化

2018-9-1 07: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0|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1979年,长沙纺织厂宽敞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  长沙晚报历史图片资料

  长沙晚报记者 朱炎皇 实习生 贺子坤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这首《春天的故事》脍炙人口,它歌颂了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后,在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


  是年,地处内陆的长沙也如大河解冻,一批国企率先进行了一场打破“三铁”的制度改革。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是对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特点的形象概括:劳动用工制度的计划化和固定化,形成了“铁饭碗”;工资分配制度的统一化和刚性化,形成了“铁工资”;企业人事制度的资历化和终身化,形成了“铁交椅”。“三铁”的弊病集中表现为,不能调动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


  经过10多年的艰难推进,长沙市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结构、程序设计、路径选择、具体实施等方面入手,形成了一整套人员安置、资产处置、职能分离、全面监管等涵盖国资国企改革全过程的科学操作方法,被称为“长沙模式”,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肯定。


  晚报见证


  1992年3月10日,《长沙晚报》头版刊发消息《干部能上能下 职工能进能出 收入能高能低——20家国营企业将率先打破“三铁”》:“市政府决定在湖橡、日化、制药、电冰箱、正圆、长纺、重型、湖绸、经编、长化、啤酒、客运公司、水泵、毛巾、省广、电视机、湖机、汽发、保温瓶和人民织布厂等20家国营企业,首批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三铁’。”


  亲历者说


  从来就没什么铁饭碗


  从17岁进入湖南绸厂工作,到走上湖南绸厂厂长的领导岗位,陶跃飞原本以为会在这里工作到退休。湖南绸厂是1969年初由劳改企业改制的一家国有中型纺织企业,厂区占地面积百余亩,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鼎盛时期,全厂职工有2500余人。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接单,定额分配给各地的绸厂,绸厂按计划生产。陶跃飞说,当时,湖南绸厂有一批杭州知青,他们是技术骨干,手艺精湛,带领工人生产的坯绸专供湖南湘绣,生产的丝绸被面、软缎、仿古旗袍等出口日本、欧美,业务十分红火。


  “有人形象地说,湖南绸厂两到三年的效益就可以修起一座湘江大桥。”陶跃飞回忆道,常德津市、益阳安乡、浏阳北盛的纺织厂纷纷派人来湖南绸厂学习、培训。当年,湖南绸厂可是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业界流行一句话:“北学湖绸,南学湖橡”。


  改革开放后,失去了“计划”的庇护,湖南绸厂显露出自身的脆弱:湖南不是蚕茧产地,原材料要从外地进货,成本高;机器老化,品质、工艺赶不上杭州,没有了市场竞争力。到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绸厂在岗而没有工作可做的工人占到了一半以上。


  当时,绝大多数国营企业遭遇了同样的困境。1992年2月开始,因讨论国营企业“生死”而声名大噪的《经济日报》刊发一组《破三铁,看徐州》的稿件,掀起了一股打破“三铁”的热潮,这一改革措施得到了中央的首肯,并迅速在国营企业中广泛实施。


  1992年春,长沙市政府决定,包括湖南绸厂在内的20家国企推行打破“三铁”的改革。陶跃飞回忆说,湖南绸厂实行分厂承包制,对干部实行聘任制,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破“铁交椅”;实行职工岗位竞争,职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打破“铁饭碗”;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做到工资、奖金按劳分配,向生产一线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向科研开发、产品销售等关键岗位倾斜,打破“铁工资”。


  同时,湖南绸厂转型生产涤纶布,产量大幅增长,全体员工跑到乡里销售涤纶布,一时间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然而,随着涤纶布市场趋于饱和,湖南绸厂的处境再次变得艰难起来。撑到1998年,湖南绸厂宣布破产,重组为长沙天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陶跃飞被长沙市国资委任命为该公司党委书记。


  负责处理湖南绸厂一些善后事宜的陶跃飞感慨道:“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从来就没有什么铁饭碗。”


  记者重访


  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精英路社区福乐巷隐藏着两栋旧厂房,两层那栋,一楼租给了一家印刷厂;三层那栋大门紧闭,门口的香樟树枝繁叶茂,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


  陶跃飞今年56岁了,身体发福。一有空,他总要回来看一看。他告诉记者,那栋两层的厂房原来是湖南绸厂的印染车间,而那栋三层的厂房是绸厂的主车间,已经被政府征收,将被拆除,以后可能会建金融街。


  两栋厂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在这一带也算是“豪华建筑”了。这一带曾经还有长沙市汽车电器厂,但其厂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四季阳光花城楼盘。快速发展的城市正逐步抹去那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为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腾地。


  忆往昔 甩掉债务另谋出路


  由湖南第一纱厂、裕湘纱厂先后演变而来的长沙纺织厂(以下简称“长纺”)曾是银盆岭的主角。黄维新是长沙纺织厂破产改制前的最后一任厂长,也是由前者改制而来的湖南银太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银太集团”)董事长。


  “1995年我被调到长沙纺织厂当厂长,第二年长沙纺织厂就宣布破产了,这应该是湖南省第一家破产的大型国营企业。”黄维新说,说实话,当时对于到长纺当厂长他是不情愿的。原因很简单:黄维新此前工作的锦纶厂,效益比长纺好得多。当时,长纺有8000多个职工要负担,8000个职工就意味着8000个家庭,两三万人的生计大事都取决于长纺。“10年换了8个厂长,效益也一年不如一年。”


  到长纺报到的那天,一些工人因为失望和不信任,对黄维新并不欢迎。上任第二天,职工们就围着他问什么时候开工。当时,会议室里的沙发上都是一个一个的洞。黄维新安慰大家说,既然来了,还是希望能解决一点问题。


  然而,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国企的包袱重,没有银行愿意给长纺贷款。长纺最后还是宣布破产了,改制为湖南银太集团。一些职工开始想不通,黄维新反复劝慰职工,理解政府的决定,破产对长纺来说是个好事,甩开一身债务,才能另谋出路。在长沙市的支持下,他们将符合条件的职工都纳入社保,给职工交了“五险一金”;并对职工宿舍进行了大规模棚户改造,符合条件的职工都就地拿到了房钥匙。


  因为银盆岭片区发展的需要,湖南银太集团总部迁到了宁乡经开区。长纺的旧厂被拆掉后空出了一大块地,拍卖给了保利。如今,湖南银太集团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纺纱生产销售业务为主,兼及棉花收购及加工、房地产开发、小额贷款、技工学校等综合业务的集团公司。


  话今朝 再次就业发挥余热


  57岁的皮红妃还记得,1978年,17岁的她高中毕业,招工进了湖南绸厂。进厂前,老师傅对她们进行了面试,考穿针、引线、缝织,要心灵手巧。皮红妃说,那时,湖南绸厂效益好,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面钻”。


  湖南绸厂有5个车间,她被分配到织布车间。生产任务重,机器不停,工人三班倒。厂里生产各类丝织品,尤以丝绸被面最有名。不过,那时候工人的工资并不高,也就20多元一个月,仅够买一床丝绸被面。上世纪80年代末,绸厂陷入困境,5个车间停了3个,很多人无事可做。1990年,皮红妃和同事梁广武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后来,随着绸厂破产、改制,大家陆续下岗了。


  下岗后夫妻俩也没闲着,梁广武在餐馆做厨师,皮红妃做了几年超市收银员。精英路社区帮他们办理低保,并请皮红妃做了社区保洁员。皮红妃说,现在她每月退休工资2500多元,保洁工资1600元,“小日子过得还行”。


  年已五旬的刘志强从长纺下岗后,换了很多工作。直到2013年起在奥克斯广场的华润万家超市当防损员,才稳定下来。“下岗后,我吃了很多苦头。”刘志强说,先是帮人销售建筑材料,几年下来也没有赚到几个钱,差点连小孩的奶粉都买不起。“那段时期非常苦恼,晚上甚至睡不着觉。”


  这些年,一大批商场、酒店、学校、医院进驻银盆岭,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街道每年都要举行多场招聘会。正是2013年的一次招聘会,让刘志强成功应聘上华润万家的防损员。这比起他过去卖建筑材料、打零工轻松了一些,最主要的是更稳定了。“防损员的工作我蛮喜欢。”刘志强说。


  国企改革中,这些下岗工人不等不靠,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双手重新就业,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余热。


  奋进风采


  国企改革提速长沙经济发展


  “三铁”既破,社会保障体制却没有健全,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迅速演变成一场社会危机,引起了决策层的警惕。有人明确提出,转换企业经营体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破三铁”。于是,到了1992年年中,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戛然而止。


  但国资国企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长沙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报告》显示,2000年初,长沙市属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共199家,主要分布于机械、汽电、煤建、化医、轻纺等行业,在册国有职工总人数约15.7万人。其中,困难企业150多家,占总户数的76%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约占四分之三,其中91家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企业就会步入死胡同,就没有出路。


  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掀起了席卷长沙大地、波澜壮阔的国资国企改革。


  经过10多年的艰难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改革范围的199家国有企业中已有189家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包括股份制改造、破产、清算关闭注销、并购、低保救助等)的改制;15.7万职工基本理顺了劳动关系。


  与此同时,长沙市坚持国资国企改革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开拓了招商引资渠道,推进了资产、产业重组。从2002年起,央企和其他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长沙,形成了本土企业与外埠企业、公有与非公有企业同台共舞、彼此共融、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中联重科并购浦沅工程、湖南机床,湘电股份入主长沙水泵,美国沃茨水工业集团收购长沙阀门厂,友阿集团兼并长沙机床厂、中山集团等已成为我市产业重组的成功案例。


  目前,长沙改制企业中,已有浦沅(中联重科)、友阿、通程、九芝堂、湖南投资、梦洁等7家成功上市。另外,还产生了湘涂、丽臣、龙骧、电机厂、长重公司、新创轴承、金岭机床等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


  在《长沙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行动方案(2014—2020年)》的总体思路中,“市场取向”这一关键词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到2020年,长沙要基本完成全市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和改组,152家市属国有企业整合为20家以下大型企业集团,控股10家以上上市公司,企业国有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


  年度大事


  1月6日至10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1月18日至2月21日


  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  


  6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争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8月14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技术走向世界的一次跨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00:31 , Processed in 1.6161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