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省立一中

2016-10-25 17: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42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省立一中老校门

湖南省立一中今名长沙市一中,创办于1912年春季,位于今开福区清水塘路,今校区系1946年老校区原址。1912年初办时名为湖南省全省公立高等中校。这是湖南省创办的第一所省立中学,也是中国中学分高、初两级的开始。

1912年1月1日,民国建立,中国由君主专制社会进入共和时代,需要有“多数具备完全普通知识之国民”,才能保证民主共和立于不败之地。在湖南,当时的谭延闿政权实行“开明专政”,对教育亦极为重视。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贝允昕、符定一、廖名缙、邱鹏万、郭向阳、胡兆麟、黄俊、吴静等人在《创办湖南省全省公立高等中校理由书》中认为:“欲谋吾湘中等教育之进步,非合各府州县合设一中学于省城,断难收学制统一之效果。”由此可见,在省城建一所像样的中学,做好全省的示范,成为开办全省中学的主要动机。他们认为,这样做有六大益处:可谋全省教育之统一,可谋学生程度之齐一,可谋中等教育之扩张,可省教育之经费,可谋教科之完备,可扩学生之眼界。

此外,解决湖南优级师范毕业生的工作问题成为学校创办的直接动机。清末办在贡院旧址的湖南优级师范选科毕业了博物、理数、英地三科学生145人,一时没有出路,都向教育司要事,办一个省立中学,也可以安插一部分人。

毛泽东与符定一

1912年3月,呈请湖南都督府及学务司拨款立案时,适遇学务司颁行《暂定湖南学制纲要》,规定“先由全省筹办高等中学校三校以为模范”,“须将中学校逐渐改为高等中学,以归划一”。该校因系公立,因而定名为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推举符定一为校长。    

符定一(1877—1958),湖南省衡山县人,晚清秀才,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政治上他曾是一个主张君主立宪的人。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时,符定一参与组织湖南筹安会,并任副会长。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学术上深有造诣,在教育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精通古汉语,对义理、考据、词章,都很有研究。他先后执教数十年,著作等身,最著名的有《联绵字典》30卷。

民国刚建立时,湖南公立的中学只有原属清末官办的府州县中学,因此,湖南省政府想在长沙设立一所省立中学,作为全省中学教育的示范。于是派符定一筹办省立高等中学。他租赁了长沙紫东园(今民主后街4号和5号)的两所新建民房为校舍,开始招生。当时新的学制未定,原有的湖南高等学堂已经停办。因此,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创办时开设了高等科一班,招收中学毕业生50名;开设普通科3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50名,于1912年5月12日开学。

毛泽东1912年在省立一中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手稿_副本

当时报考普通科的有2000多人,经过考试录取了150名。当时,前来报考的青年中,毛泽东名列榜首,被编入普通一班学习(学习一个学期后退学),写下《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受到老师赞赏。40多年后毛泽东仍认符定一为他的老师。报考高等科的人数很少,仅录取20余名。第二学期,学校遂将高等科停办。此后,学校改名为公立全省中学。到1915年,省政府又在衡阳和常德分别设立了一所省立中学,于是公立全省中学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

符定一治校严谨,以“公、勇、勤、朴”为校训,勖勉学生敦品励学。后继的几位校长也都是教育界名流,办学治校,均有建树。该校刚创办时,教职员30多人,绝大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毕业的湖南优级师范选科毕业生。以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职员也不断增加,并拥有袁吉六、彭泽陶、李肖聃、汪澹华、郭德垂、郭琴轩等一批名师。

毛泽东的老师袁吉六

当时该校所设各科课程中尤以外语科最具特点。符定一认为,要造就科学人才,必须广泛吸收西方文化,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同时,很多学生想赴欧美留学,也必须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该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其课时与国文一样,每周六小时;同时开设了英、德、法3个语种,不同班级开设不同语种,此为中学课程设置之独创。

该校素有民主、爱国的传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求新,追求真理,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其时,学生中曾有一句名言:“有理的服从,无理的反对”,一直流传了下来。1917年,该校就成立了学生学术研究团体,发表了大量研究“读书与救国”、“文言与白话”、“劳工神圣”等问题的文章。“五四运动”中,一中学生又在湖南率先响应北京学生的斗争,创建了“救国十人团第一团”,并发表《宣言》,发动和参与了反日救国和“驱张”运动;同时还组织了“文学研究社”、“求真学术社”等团体,研究和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时国学大师李肖聃题嵌字联曰:

    一以贯之,自强不息;

    中流砥柱,其命维新。 

该校自1915年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先后改名为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其校址也先后搬迁至荷花池、落星田、贡院坪、书院坪。

校歌前后有过5首,兹录前二首如下。第一首作于1916年以前,由周铁山作词,词曰:

     步城南以瞻盼兮,问古渡乎朱张。

     漱曩哲之芳润兮,光皪皪其弥彰。

     春夏秋以弦诵兮,绵斯道于千载。

     顾潇湘其北流兮,师百川之学海。

     郁楩楠及杞梓兮,睇修柯之戛云。

     信吾楚之多材兮,伫丕振乎斯文。

 第二首作于1920年,傅熊湘作词,词曰:

     浩浩兮湘流,搴兰芷兮中洲;    

     巍巍兮衡岳,育奇秀兮神州。   

     伊吾校之肇创兮,值民国之始谋。   

     惟天民之先觉兮,将置此其焉求?    

     扬国光兮商周,输新化兮美欧。   

     藏修息游,藏修息游,光阴逝水兮,一去而不可留。  

     努力奋斗,平等自由,努力奋斗,平等自由。

     俾吾校与共和永固兮,与民国同休。

1924年省立一中校徽

一中附小校徽

1938 年,日寇逼近湖南省境。5 月,一中迁宁乡高桥复学。ll月12日长沙“文夕大火”,书院坪校舍被焚,残存校舍转借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使用,该校由宁乡高桥再迁安化驿头铺。1939年春,为适应抗战形势,该校奉命再迁安化七星街(今属涟源)。7 月,岳阳、临湘等县沦陷,省府将省立长沙高级中学、长沙女子中学、第一师范学校、高级工业学校、邵阳初级金工应化科职业学校、省立长沙初级职业学校等七校合并为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分设高中、初中、师范、高职及初职五部,由校务委员会总揽校政,省教育厅长朱经农兼主任委员,熊梦飞为副主任委员。校本部设安化桥头河双壁园(今属涟源)。高中部为主体,设在桥头河归盘园,部主任为罗希柏;初职部由长沙初工职、女职及邵阳初职合并而成,设于桥头河;高职部设在湘乡永丰,以高工职校为主体。

1941年1月,奉湖南省政府分区设学令,全省仍按行政督察区划分十个中学区,分区设学,临中改组。高中部改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师范部恢复原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初中部改为省立第五中学分校(1942年春又并入一中初中部),初职部改为湖南省立第五职业学校,高职部改为湖南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吴晦华仍为一中校长。l944年2月,张梅逊接替钟期伟任校长。l945年春,张梅荪继任校长。

1942年省立一中高中毕业班同学录封面

1945年,在抗战胜利前夕的5月,张梅荪奉令开始筹备迁返长沙复学事宜,校长由龚励初代理。因书院坪校舍毁于战火,初拟在城厢附近租赁临时校舍未果,几经周折,最后于小吴门外甘家台(今清水塘路北段),觅得湖南省长沙女子职业学校旧址,并收购相邻的原私立南华女子初级中学校舍共五栋作为该校迁回长沙的新校址。

清水塘一中初中部校舍(今无)

老一中图书绾

省立一中老操场

老一中校庆聚餐

老一中物理实验室

老一中学生寝室

    1946年8月,师生员工l200余人,由安化七星街迁回长沙。1949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l950年,湖南省临时政府正式委任陈润泉为校长,黄实君为副校长。

今长沙市第一中学还有一个前身,即长沙清华中学。清华中学位于岳麓山南麓今中南大学之处,校舍系1937年清华大学决定迁往长沙时所开建,即今日中南大学所谓“和平楼”和“民主楼”。但校舍未建成而战火南延,清华大学便随各高等院校一同迁往昆明。1946年夏天,清华大学迁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决定将长沙的清华地产交给清华大学湘籍校友创办清华中学,指定清华大学校友、重庆清华中学校长傅任敢担任长沙清华中学校长。傅任敢受命后,请清华校友易仁菱、旷璧城襄理校政,得到中国银行经理廖芸皋、交通银行襄理赵夔、长沙钱庄老板袁庆辉、长沙营造厂负责人俞言昌等清华校友之襄助,数月内建成校舍。l946年l0月,长沙清华中学正式开学,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两班共72人。1947年,傅任敢校长赴重庆清华中学主持校政,长沙清华中学由教务主任旷璧城任代理校长。1949年7月,长沙清华中学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立案,成为民国时期湖南省最后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定名为“湖南私立清华高级中学”。1952年,长沙清华中学并入省立一中,改称长沙市第一中学。

1937年一中校庆日演出“十字街头”的学生

1947年底一中演出“春雷”剧照

1949年排练“雷雨”时场景

1949年7月一中在和平大戏院举行赈灾义演

1938年一中怡社社员合影

1949年8月部分怡社社员参军后合影

位于今中南大学的清华中学旧址

几十年来,一中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著名专家学者黎澍、孟少农、陈述彭、廖山涛、唐稚松,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康濯,国家领导人周谷城、朱镕基,海外知名人士曹圣芬、楚崧秋、周策纵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省立第一中学创办情况

芗铭(左三)与湖南学校第三次联合运动会官员合影,右一为省立一中校长符定一

省立第一中学的前身为全省中学,是1912年(民国元年)春季创办的。当初的校名为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这是我国中学分高初两级的滥觞(192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才正式分中学为高初两级)。校址设在长沙紫东园(今民主后街四号和五号),是租赁新建并排五开间三进两层的两所民房成立的。后来班次较多(最多时八班),又租对门驻省湘潭中学(今石怡织布厂)为宿舍。直到1914年(民国三年)设在荷花池的第四师范并入南门外第一师范之后,才迁往荷花池(今省立幼师校址)。为什么名为高等中学呢?因为前清学制,中学之上尚有高等学堂,为大学的预科,高等学堂毕业后,可直接考入大学本科。全省中学创办时,校长是符定一(字宇澄,衡山人,清秀才,北京大学师范馆毕业,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已故)。他是一个具有事业心的人,奉令来办一个唯一的省立中学(那时公立的只有各府州的中学,民国成立后,改为联合县立中学,如长沙府中学改为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宝庆府中学改为第五联合县立中学)。他总想把学校办得规模大,学生多,以此提高他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

    此时民国还在草创时期,学制尚未厘定颁布,岳麓山的高等学堂业已停办,所以全省中学在创办时,就开了高等科一班招收中学毕业生,普通科三班,招收高小毕业生。

    听说开办全省中学的动机有二:一是在长沙办一个像样的中学,好做全省的示范;二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优级师范选科(办在贡院)毕业了博物、理数,英地三科学生一百四五十人,一时没有出路,都向教育司要事,办一个省立中学,也可以安插这一部分人。所以在全省中学开办的时候,教职员30余人中,绝大多数是优级选科毕业的。

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合影

我是1911年冬季,在湘阴官立高等小学毕业的(那时高小是四年制)。19122月,来省投考中学,那时第一联合中学考期已过,适新设的全省高等中学,招高等科一班,普通科三班,名额各为50名,我便报名应考。普通科报考的有2000余人,高等科报考的人数很少,借贡院优级师范校舍为试场。我记得第一场试国文,题目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要策》。第二场,试史地、算术理科。榜发,普通科取150 名,榜首是毛泽东,我列为第四。高等科没有取足定额,仅录取20余名。普通科分英文两班,德文一班,毛泽东习英文,编入普一班,我习德文,编入普三班。到三月下旬,又添招普四班,习法文。普通中学的外语之所以有德、法文,是因为要造就科学人才,须吸收西洋文化之故。

紫东园校舍既系民房改装,当然不适合学校之用,楼上作寝室和自修室,楼下每边把四间房打通,作为教室,其余房间作办公室、图书仪器室和教职员住室。一栋轿厅作为风雨操场和礼堂,另一栋轿厅作食堂,师生200余人,挤在全校面积不到120平方丈的斗室中,无宽旷校园可资游息。教室黑暗,雨天要点灯,天晴要到咨议局上体操课,那时学校还没有电灯,晚间自修,点燃油斗笠灯。

普通科第一年课程为国文、外语、算术、历史、地理、植物、修身、手工、图画、音乐、体操等。国文、外语每周都有6 小时,全周上课时间为36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很少。修身即后来的公民,灌输伦理思想与爱国主义,手工做折纸工和竹器雕刻,体操有柔软操、器械操(仅有哑铃)、兵式操(尚无球类)。国文由教员选读古文名作,发木字排印的讲义。教国文的,普一班为柳潜老师(字钧湄,湘阴人,清秀才,中路师范讲习科毕业),普三班为甘澍老师(桃源人,清秀才,优级师范选科毕业)。

学校行政组织,校长之下,没有分教务、训育、事务三部,只设一办公室,有学监3人,为王祐、郭问阳、李邦藩(即李石岑,后来著《人生哲学》的)管编课、查课、训导学生等事,舍监一人为周楷,管寝室点名、学生生活等事;事务上设庶务、会计各一人,另设图书仪器管理员一人,校医一人。学生大部分寄宿,伙食每餐两荤四素,每月膳费仅36元(当时物价低),由厨房包办,伙食还好。起床和晚上自习就寝都吹号,吃饭敲梆,上课和集会就摇铃。清晨闻号声起床,以十分钟盥漱整理内务,即摇铃点名晨操(柔软操)。点名时校长训话,无非是勉励学生进德修业,有时对犯规同学公开批评,校长的态度是严肃的。学生与校长之间有很大距离,学生们认为校长是官老爷。

高等科一班,只有同学20余人。符校长自己教英文,在声调和教法上,不能满学生的意,到下期开学,报到的人数极少,学校决定将高等科停办,将报到学生送高工、高商等校。有少数人(如黄士衡等)考取公费留学生去欧美了。高等科停办后,学校的名称改为公立全省中学。到了1915年,因为巡按使署决定在衡阳、常德各设一个省立中学,于是这个学校就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按:此文原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甘融(1894—1970),字哲明,湘阴县人。1912年考入省立一中。历任《通俗报》主编、汝城县县长、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宣传部秘书、湖南省税务局分局局长、含光女中校董等职。1946年聘为省政府参事。50年代后以教书为业,1956年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上一篇:长郡中学下一篇:广益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8:19 , Processed in 0.0965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