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雅中学 行素中学

2016-10-25 17: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43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广雅中学老校门

   广雅中学、行素中学均为长沙市第七中学的前身,分别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

    湖南私立广雅中学,为长沙市第七中学前身之一,系雅礼大学毕业同学会于l916年创办,初为英文补习学校,先后又增设初中部和高中部。l925年8月10日呈准教育部立案,定名为湖南私立广雅中学。

广雅中学教学大楼

广雅中学宿舍

广雅中学食堂

广雅中学游泳池

广雅中学池塘

    雅礼大学毕业同学会最初在长沙营盘街金氏宗祠设英文补习学校,举吴家任、杨炎、黄国璋、左复、李振南、劳启祥、朱汉等人为董事,公推黄国璋为校长。因就读学生日渐增多,屋宇不敷,乃迁寿星街雷大将军庙,继又迁党部西街(今民主西街)长师旧址。此时学校已有初、高中两部,完全中学规模粗具,于是申请备案。

党部西街地处闹市,四邻市井,良莠混杂,环境污染,不利学生心身,且无可拓展,校董会与校领导决意迁址北郊。初购得姚家巷地皮300余方,后于李震鹏校长任内,复购置丝茅冲荒地l6000余方丈。朱汉继任,筹得经费,大兴土木,构筑当时堪称宏伟的教学大楼并一切课读、生活设施,并自购校车,往来城乡,设立电厂,以供校内照明之用。陈熹校长任内,培植全校花木,整理校景,并购入与校址毗连之土地数处,校园面积超过全市各中等学校。周纯熙担任校长,添建游泳池,并修建小学部新校舍。至此,计有教学楼8幢(包括教室、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图书室、仪器室、阅报室等),学生寝室、科学馆、健身房、大运动场、球场、教职工宿舍一应俱全,还有花、果、菜三园,林场一片,荷池、鱼池、泳池各一,附设小学及学生自治会主持之民众学校亦蔚为大观,故校歌中有“游息修藏”之语。校歌歌词曰:

    殷序周庠,游息修藏,到于今教育重光。

    殚精竭力任提倡,铎声彻文治彰。

    公毅诚朴,校训煌煌。

    梗楠杞梓,不负楚材良。

    树人树木,同道同方。

    愿多士个个乐群敬业,发扬蹈厉,日进无疆。    

    十大信条实践,校风克振,校旗高张。

    德如衡岳麓山之峻,泽如湘沅资澧之长。

    正当师生励志奋发之际,日寇入侵,兵燹所及,玉石俱焚。1938年“文夕”一炬,广雅20余年苦心经营悉成灰烬,由是学校内迁湘潭石安乡。幸而校领导已于抗战初将图书、仪器部分设备先期疏散至此,得以复课。1944年敌陷长潭,距石安乡仅18华里,一夕数惊,因又疏散。余德政校长率无家可归、无亲友可托之员工流离转徙于湘黔道,至安顺而达贵阳。

1938年广雅中学领取毕业证的凭证

经多方打听,余校长始与董事长劳启祥先生取得联系,并知石安乡因地处僻野,学校竟然无恙,遂返湘与校董共商复校大计。石安乡中间大屋得当地士绅支持,特别是贫困青少年求学精神殷切,留守教职工勉力从事,初中部复课,并开设高中一班。高中部亦于1945年秋在安化蓝田(今属涟源)复课。广雅初迁石安时,高初两部学生共360名;至1942年增至820人,高初中生两部人数略相等。从1938年秋至1945年冬,该校在中间大屋办学,高中部办至25班,初中部办至71班,共毕业学生3000余人。

广雅旬报刊头

广雅期刊刊头

1945年,日寇投降,谋划返长。至l947年始筹得经费营建教室,迁返初中师生及图书仪器。图书仪器易耗损,用土车、木船往返搬运,在乡野土屋中储用l0年,犹能完璧,亦可见当时员工爱校惜物,恪尽职守之高尚情操。时杨笔钧主持校务,亲自督造,复建校舍,力求基础坚牢,以符百年树人大计。1947年底,教学楼、宿舍楼、大礼堂、农场、温室、发电间先后恢复,虽与往日规模相去甚远,亦足维持正常教学。蓝田、中间大屋两地高中部于l946年下期全部迁回长沙丝茅村复校上课,初中部则仍留在石安乡中间大屋,直至l948年底。1952年10月,广雅中学由长沙市文教局接收,定名为长沙市第七中学。

    湖南私立行素中学亦为长沙市第七中学的前身之一。该校是邬干于创立的全国第一所五年一贯制高级中学。邬干于的学制改革实验始于l938年长沙河西乌山之麓白沙洲魏家村的私人补习。补习班学生20余人。邬深知当时学制流弊,浪费时日而学业不精。乃于此补习班中精简讲授时间,增多自修复习,改各科齐头并进为一时一事之学。试行于英文科,初中英文,日上课1小时,自习 4小时,35周可以学完,而学生成绩优异。实验初步成功,就读者日多。推及国文、数理诸科,成绩斐然。l939年秋,应崇德中学聘,主持初中工作,创实验班。实验遂从私人补习进入普通中学。

邬干于

    1940年,邬干于得私立妙高峰中学方克刚校长支持,于该校初中设实验班,招生得70余人,而程度参差。先生有教无类,悉予收录。一年终了,学生英文成绩逾常,口语更非一般初中生所能企及。暑假,应曹典球校长之请,携实验班就任杨家滩文艺中学。适当时省教育厅长朱经农来校考察,详审实验成绩显著,批准扩大招生。又得新化矿业巨子段楚贤襄助,于新化漩塘湾段宅借用校舍。l941年,携班迁徙,扩招新生为实验二班。

行素中学老校园

    1942年秋,实验一班学满两年半,按邬改革之五年一贯的新学制,应届毕业。参加当时政府举办初中会考,32人全部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高中。适得新化巨绅实业家杨培甫资助,实验高中招生。至此,邬先生实验园地高、初中粗备。时南岳五四中学校长霍揆彰以武将兴办教育,军务倥偬,不暇治校,素仰邬干于之名,诚挚聘请其主持校务。邬携来之高、初中班,单独设部名邬制中学。至l944年,杨培甫既亲见五贯制成绩,并为邬干于教育救国精神所感动,遂以田租1200担资助其独立办学,并呈报得教育部核准,行素中学终于诞生。为适时需要,普高、实验两制并存。

    1945年抗战胜利,邬束装回长,购得浏阳河畔丝茅冲毗邻广雅中学地亩,兴建校舍。l947年,行素自新化迁长沙新址。其时学校已拥有实验、普高、五贯三部。邬干于自1927年历20年坎坷跋涉,七载六迁,志在创办一所实践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校,以造就“正直、清廉、笃学、力行”的人才,匡扶祖国于颓危,这一鹄愿终于实现。1945、1946两年,行素中学先后两个五贯实验班毕业,以5年完成中学课程,与6年制毕业生一同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统考,在全国性大报公布的录取榜上,两班同学全部名登金榜。l949年行素仅l6—17 岁之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录取燕大、北大、清华、武大、湖大等著名大学。

行素校友通讯录封面

行素育人,日积月累而成一整套包括习惯、品德、态度三部分之行为规则,使思想尚无定型之青少年学子,有所遵循,自觉规范。行素之“我行我素”,不同流俗,使当时充斥各中学之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均被拒于行素校门之外。邬校长所写校歌歌词曰: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精一允执厥中。

    地维以立,天柱以尊,先哲彼不犹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止于至善新民。

    吾行吾素,吾行吾素,君子素位而行。

1949年,邬干于筹款北上天津,曹国智任校长。行素在曹校长领导下积极迎接解放,大批学生参军参干。1950年冬,曹校长调省文教厅,由贺益恩继任校长。1953年10月,行素中学由长沙市文教局接收,并入长沙市第七中学。

1

广雅中学的前瞻与后顾

劳启祥

广雅中学为雅礼大学同学会所创办,初于营盘街金氏宗祠设英文补习学校,举吴家任、杨炎、黄国璋、左复、李振南、劳启祥、朱汉诸人为董事,并公推黄国璋为校长,聘喻勋尧、张瑾、彭义裸3人为教员。继以房屋不敷,乃迁寿星街雷大将军庙,又以员生人数日渐增多,校舍仍感迫促,乃迁党部西街,先后增设初中部及高中部,报请政府立案,并取得相当津贴。校长一席,数易其人,皆能恪尽厥职,力谋学校之进展。党部西街之房屋,虽较前两处为多,然校董会终以城市人口稠密,空气污浊,种种环境皆不适合于青年学生心身之修养,乃决意迁广雅于郊外。初购得姚家巷地皮三百余方,后于李震鹏校长任内,复购得丝茅冲地皮一万数千方,即今日之校址也。本校既购得广大校地,乃于朱汉校长任内,大兴土木,构造西式校舍多栋;并自购学校交通汽车,往来城乡;设立电厂,以供校内灯光。及陈熹校长任内,培植全校花木,整理校景,并购入与校址毗连之土地数处。从此校地更为扩大,西起要塞马路,东抵浏阳河边,其幅员之广,堪称全市中学之冠矣。及周君纯熙担任校长,乃建游泳池,并修小学部新校舍。

广雅中学钟楼

周君辞职后,黄君正学继任校长,值抗战军兴,本校奉令疏散,迁往湘潭石安乡,而长沙之房屋、教具,遂被付之一炬。以20年心血之经营,毁于一旦,凡关心广雅者,闻之无不痛心。本校自抵石安乡后,由余君德政担任校长职务,敌人多次进攻长沙,校中员生饱受虚惊,幸赖余校长及教职员同仁艰苦支持,弦诵得以不辍。及长、潭沦陷,石安乡困于重围,乃由余校长率领一部分员工,突围西撤,绕道衡桂沅陵,返抵蓝田,设立临时校址,招生开课。同时罗华骥、李毅、郭振栋、徐福景、熊望衡、周本诰、易文林、黄觐麟、单怀远、何煦、张捷诸先生偕同一部分工友,留存石安校址,不唯房屋、教具、仪器、图书赖以保全,且循当地士绅之请,初中部继续上课,使数百青年免去失学之痛苦。

广雅中学老校园

    及敌军宣布投降,各校先后复员回省,余校长亦到长沙筹备本校之复员。历尽艰辛,造成临时房屋数栋,先将蓝田部分迁回长沙,现正努力增建房屋,以备石安乡部分迁省集中办理,以省人力而节费用。目前抗战既胜利,建国工作,亦经逐步进展,而广雅复员,亦将陆续完成。虽然,教育乃百年大计,当日创办本校诸人,大都年逾半百,不论身体如何健康,至多还可工作十年,即将衰老退休。所幸者,本校校友人才甚多,且类皆少年英俊,今后对于广雅之支持,俾能完成为国育才之使命,是皆有赖于校友诸君也

按: 此文系广雅中学董事长劳启详于1947年6月1日所作,原载1947年《广雅旬报》。劳启详(见180 页)。

2

邬干于先生传

周衍桐

邬干于,湖南省新化县人,知名教育家,l895年7月6日出生于书香人家。他的父亲是清代的廪生。先生小时候聪颖好学,1911年在新化县立资江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即来长沙考入明德中学堂读书,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夕,先生在求学时期就受到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l916年中学毕业后,往日本留学,入东京东亚日语学校及日华学院学日语,又入正刚英语学校学英语。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回国。

邬干于在美国

后又往美国留学,开始在加州州立太平洋学院学习,继而又在华盛顿州州立华盛顿大学教育系学习,专攻中等教育。在美国学习8年,受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熏陶,逐渐形成了他日后毕生执着追求的“教育救国”的理想。l927 年,邬学成归国,曾在贵州大学、四川成都大学和广西大学执教。在广西大学任教授时,深受该校校长马君武先生的器重,还聘请他担任西语系主任。在中国著名民族工业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任秘书时,又深得该公司总经理范旭东、李烛尘两先生的称赞和信赖。而先生认为“要振兴国家,根本在于造就新的一代清廉正直、有丰富学识与才干的人,而造就人才又必须从教育着手,而中等教育是基础”。不久,要求离职办教育,范旭东3次亲自挽留。这在公司中是史无前例的。

离职后,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任教,后应胡元倓先生的邀约,到母校明德中学主持教务。他在教育实践中不照搬美国的一套,办学讲求实效,不断寻求改革和创新。

邬干于先生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认为中、美两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都不相同,照搬美国教育的一套,弊病很多,特别是留级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后果很严重。要克服这些毛病,就要改革模仿美国三三制的学制,根据学生学习心理来安排课程,改变学生留级的办法,提出了五年一贯制的设想。为了实践自己的改革设想。l939年又离开明德中学,自行办学,先在长沙县白沙洲办了一个班,为因抗日战争而失学的青年免费补课,开始改革学制实验,变三三制为五年一贯制。抗日战争时期,环境与办学条件都极为艰苦,实验是新鲜事,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愿意与他合作的人也不多;加上又是在战争时期,与当局相去很远,不能及时立案,办学的困难之多可以想见。但是先生苦心筹划,学校设施因陋就简,经费不足以聘请应有的行政人员,先生则一人全部承担,从校长到职员甚至连上下课摇铃都是自己做,事务赖夫人料理,唯有选择师资不肯降格以求,宁可带着学生四处奔走,寻找合作者和教师,而不愿由于教师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质量。从1940年至l946年间,七年而四迁,由长沙县而南岳而兰田、杨家滩、新化,辗转千里去寻求合作者和教师,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坚贞不渝。在办学中以身作则,学纪严明,学校的风气也很淳朴,师生之间亲如家人。先生办学的成绩,引起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赞誉,学生家长纷纷要求送子弟到实验班学习。1944年4月,学校被批准立案,新化县金矿主杨培甫,敬佩先生办教育的精神,捐赠田产表示支持。先生又率领学生迁校新化,开始独立建校。这时实验班已扩大至8个,学校设施也初具规模,于是取《论语》中“君子素位而行”的意思,将学校正式命名为“行素高级中学”,内分设邬制五年一贯制班和普通中学班。先生一生倡导实干,不务虚名,于是又以“坐言不如起行,卑之无甚高论”作校训,自己身体力行以勉励学生。

行素中学承谷堂

l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先生用杨培甫捐赠的田产在长沙北门外浏阳河边丝茅冲购地,兴建校舍。1946年,学校迁回长沙开课,从此学校有了永久校址,先生也以有一实践自己理想的基地,可以目睹青年学生在自己精心培育下成长,心中也非常高兴和宽慰。解放前夕,长沙的形势紧张,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先生却和平时一样,镇定自若。邬先生有一位同学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要员,来邀他一同去台湾,说他留下来会吃苦头。先生自认为一向是不闻政治,又与国民党没有半点瓜葛,自己既不是地主,又不是资本家,一生教书,自食其力,何况自己的理想又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看不出自己一生所作所为与将来的新政权有什么矛盾,婉言谢绝了他的邀约,决心留下来迎接解放,希望能继续自己毕生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不料在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中,被错误地点名批判,以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先生仍一如既往,忠于教育事业。l953年,私立学校接管,行素中学与广雅中学合并成为长沙市第七中学。邬先生以校为家,全部心血都在所办学校上。一旦自己的理想不能继续实践,而且学校还要移交,心怀眷恋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先生豁达,志在为国家培育人才,移交时,连自己私人珍藏的许多珍贵书籍,都无偿捐赠给学校。离开讲台后,往湖南文史馆任职,不久,移居北京爱女家以度晚年。闲居北京,又致力于中国人学英语的研究,希望能对青年人学英语有所帮助。

 1960年,全国教育工作者聚会研究教育改革,中央教育部杨秀峰部长派专人走访邬先生,询问他当年五年一贯制的设想和作法,并进行推介。中共中央宣传部陆定一部长也称道邬先生的改革精神。

1974年2月9日,邬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先生为从事教育工作一生清苦,脚踏实地,不务虚名,言传身教,为提高教育质量,勇于改革的精神,是足以为后来人效法的。先生逝世后,遗有书稿多卷。

   按:本文录自《长沙文史资料》第5集,1987年刊。周衍桐为湖南省教科所原副所长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上一篇:大麓中学下一篇:兑泽中学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0:15 , Processed in 0.09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