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来湖南蓝田教书的钱锺书,一路上写信给他结婚四年的妻杨绛。“擘我妻女去,酷哉此离别”,钱锺书将思念写成了诗。 离开妻女,放弃西南联大的教职,钱锺书来到偏僻的湖南小镇蓝田,杨绛将这次别离,解读为“孝”。在杨绛后来的回忆中,她似乎并不希望钱锺书舍弃清华大学去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 而小镇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因为英文系主任钱锺书的到来,留下了一段公案:它到底是不是《围城》“三闾大学”的原型。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涟源一中,国立师范学院旧址所在地。老师们仍在讲述,这个地方曾经站过一群大师。 撰文/本报记者沈参实习生文贤弈柯鸣 父亲召唤,“清华第一才子”驾到 在《围城》中,“三闾大学”是个难以忽略的存在,方鸿渐在三闾大学见过的形形色色人物,构成了全书里极为精彩的篇章,虽然在书的序言里,钱锺书说“角色”全部是虚构,然而也阻止不了大家对于经典考据的热情,“究竟有没有三闾大学?三闾大学在哪里”成为了后人不断探究的疑问。 1939年10月中旬,钱锺书先生与沈同洽、张振镛、周缵武、徐燕谋等人从上海赴湘,走的路线跟《围城》里“方鸿渐”等人到达三闾大学的路线一样,而且同样是困顿不堪。在给朋友的信里,他感慨地说,“十月中旬去沪入湘,道路阻艰,行李繁重,万苦千辛,非言可尽。” 方鸿渐去到“三闾大学”是因为“失恋”和“失业”,而钱锺书来到蓝田任教,更多是受父亲的召唤。1938年,为维持战时教育局面,国民政府筹建了六所师范学院,其中国立师范学院就建在湖南省蓝田镇。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被校长廖世承聘为教授、国文系主任,这位教育家一腔热血,欲以“精忠耿耿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当时学校大门悬挂的对联是钱基博所作,院歌也是他创作,在国立师范学院,钱基博一直待了8年。 虽然雄心壮志,但钱基博来到当时的“穷乡僻壤”之地,还是颇不习惯,来蓝田的第二年,顿感孤独的钱基博,开始想念家人,连续给当时从西南联大回上海探亲的钱锺书发电报,希望儿子来蓝田任教,顺带陪陪老父亲。而正在全国招聘老师的校长廖世承,趁着出公干的机会,也反复登门诚邀钱锺书这位“清华第一才子”来蓝田任教当英文系主任。“亲情牌”加上“诚邀”,让钱锺书开始了他和湖南的一段短暂的缘分。 后来杨绛在《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里讲述钱锺书去湖南原因:“1939年暑假,锺书由昆明西南联大回上海探亲,打算过完暑假就回校。可是暑假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他父亲来信,说自己年老多病,远客他乡,思念儿子……不论从道义或功利出发,锺书绝没有理由舍弃清华而到蓝田师院去。锺书没有隐瞒他的为难。可是家里人谁也不理睬,谁也不说一句话,认为他当然得到蓝田去,全体一致保持严肃的沉默。锺书从小到大,从不敢不听父亲的话(尽管学术上提出异议),他确也不忍拂逆老父的心愿。” 安静书桌和大图书馆,迷住钱锺书 国立师范学院的位置在小镇的李园,李园原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李燮和在老家修建的府第,全园占地百亩,房屋两百间,庭院幽静、花木扶疏。在战乱年代,有这样一个放得下课桌的安静之所,实在不易。顾毓诱1941年6月视察师范学院时,开口即是对学院环境的赞美:“今天下午参观到这座房子的时候,院长告诉我这是本院最坏的一栋,在后方实在已经很难得了。” 据悉,当时的廖院长深知读书环境对学者的吸引力,所以他外出延揽教师时,身上经常带着优美的校园风光照片,同时向别人讲述蓝田镇的繁荣和湖南人对学术文化的重视。 虽然不知道钱锺书是否也被“校园风光照”打动过,但在《围城》里,他形容“三闾大学”是一个“摇篮”:“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这乡镇绝非战略上的必争之地,日本人唯一毫不吝惜的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个地方,所以,离学校不到半里的镇上,一天繁荣似一天,照相铺、饭店、浴室、戏院、警察局和中小学校,一应俱全。”在朋友的信中,提及蓝田时,“挑剔”的他也直言:“此地生活尚好,只是冗闲。” 当然,令钱锺书更留恋的,是学校的图书馆。国立师范学院虽是初创,但藏书丰厚,学校接收了山东大学和安徽大学的图书,又用巨款典借自长沙迁到蓝田的湖南南轩图书馆全部藏书,南轩图书馆当时藏书上万册,诸如《四部丛刊正续编》《大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及湖南全省各县方志,全部都有。 当时钱锺书除了担任英文系主任之外,还有另一个职务,是图书馆管理会的主席。因为可读的书很多,钱锺书先生在院时“除教书外,整天埋头读书,足不出户”,1940年蓝田师院的第17次院务会议上,钱锺书还公开发报告,说南轩图书馆跟学校的租约快满了,要求赶紧去续约,又说要增购图书,要求去邵阳采购。 呆萌态,出门走着走着就忘了路 环境不错,图书馆藏书也如此丰厚,这大大激发了钱锺书的学术热情。当时的钱锺书每天的读书治学生活极具规律,上午,阅读他从国外带来的外文书籍,并挤出时间练习书法;下午晚上,除了到钱基博先生的房内交谈治学心得之外,便是伏案阅读中国古籍,或伏案写作。他的笔记体诗话《谈艺录》就是在蓝田起草的,当时用的是小镇上所能买到的极为粗糙的直行本毛边纸,每晚写一章,两三天以后再修补。 在《围城》一书里,方鸿渐、赵辛楣等诸多教授学者的“策谈”成了一大趣事。而在蓝田教书时,钱锺书晚饭后也常约三五好友谈古论今。钱锺书才思敏捷、博古通今,又具非凡的记忆力和幽默感,聊天时往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一次晚饭后,他与吴忠匡等人到友人徐燕谋在校外租的金盆园寓处闲聊。钱锺书依旧上下古今,侃侃而谈。说到忘情处,他挥着手杖,手舞足蹈,结果等这顿天聊完了后,徐燕谋先生才发现他挂的蚊帐已被钱锺书的手杖戳了几个洞,这也成为当时一大笑谈。 不过,虽然在学术这块钱锺书掌握了“话语权”,生活中的他似乎却是个呆萌款,据说他有时上街,走着走着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买东西有时被居民“带笼子”,他还自以为得了便宜。 在来蓝田的途中和在国师时期,钱锺书还写了不少诗,涟源一中的吴兆初校长透露,当时国师有个百人诗社,不少老师和学生都在其中,“钱锺书也有参与,写了不少诗。” 在钱锺书离开学院的第三年,因为战事激烈,国立师范学院迁移到了溆浦,随后辗转到了南岳,有人说,学院其后就成为了现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曾经的国立师范学院旧址,变成了现在的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特级教师吴勇前介绍,“《围城》里曾经写到的一个学校操场,现在是市政府的一个广场,《围城》里说的当地最好的房子,前几年还在,现在已经倒了。不过书里写他去河的对岸拜访,就是学校门口这条河,叫升平河,现在还在。” 在四五年前,蓝田镇并没有太多人知道钱锺书与这里的渊源,后来涟源市政府文史办出了一本书叫《<围城>之前》,大家才知道,原来这里曾有过这些大师的驻足。2014年,涟源一中校友们在学校竖起了钱锺书的铜像,现在校史墙上也有大师们的记载,吴勇前说上课也会跟同学们提到这些,“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曾经站过一群大师。” 本版文史顾问:陈先枢(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22:51 , Processed in 0.0964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