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铸剑战天狼——湖南辰溪第十一兵工厂的抗战记忆

2015-9-15 14: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56| 评论: 0|来自: 湖南工人报

《湖南工人报》(2015年09月11日 08版)●本报记者 李立 文/ 图

 

▲姚茂荣老人路过兵工厂在南庄坪现在仅存的建筑“工会楼”

 

 

时任兵工厂厂长庞馆麟题写的“巧夺天工”“劳工神圣”

 

▲当年工人们在山间开凿出很多这样的防空洞,在洞内生产

 

据相关史料记载,蒋介石曾秘密来过孝坪,并住在图中的悬崖上的寓所中,后来,这里是兵工厂的总机房所在地

这里是湖南省辰溪县潭湾镇南庄坪村。八月,略带凉意的风从锦江河上吹来,微微拂过村道两旁的水田,田里青翠的水稻已经开始抽穗。

如果没有姚茂荣老人的引领和指点,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片位于锦江河畔的土地,在抗战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占地730亩的大型兵工厂。

1 24岁的父亲积劳成疾过世,折射内迁兵工的艰辛历史

姚茂荣今年79岁,是辰溪县教育局退休职工,对于这个从湖北汉阳迁来湖南辰溪的兵工厂,他的记忆深刻而清晰。

“兵工厂迁来时,买了村子里很多地,修了厂房。我的父亲姚源马和母亲沈香兰以前都是农民,伴随着兵工厂的到来,父亲成了该厂的运输工人,母亲也到了兵工厂的木工所上班。”姚茂荣说,年长一些后,父母曾告诉他一些关于南庄坪兵工厂的往事,“当时兵工厂的机器,很多是从水路用船运过来的,从长江转洞庭湖,再从沅江到锦江,最后到这个大码头上岸”。

辰溪县城所处的地形,比较独特,正好位于锦江与沅江的交汇处,这里一边是县治所在地辰阳镇,一边叫大路口,一边叫小路口。三地与江水的地理格局,有微缩了的武汉三镇的感觉。

在1938年6月,为躲避日军的炮火而内迁来此的汉阳兵工厂,选择与武汉地形极为相似的辰溪,除了战略意义上的考虑之外,也许正是看中了辰溪地形与武汉较为相近的因素。

当然,先后搬来辰溪的,还有从长沙、安化烟溪一路辗转流徙而来的河南巩县兵工厂。水运的通达便利、雪峰天险屏障以及辰溪多山的隐蔽,是这些兵工厂搬来此地的原因,另一个搬迁地是当时还属四川省的重庆。

沉重的军工机械被一一拆解,用船运至锦江河边的大码头上岸后,工人们沿着铺设好的轨道,用矿车将这些设备运往已经部分修建好的厂房。姚茂荣告诉记者,当年这些矿车并没有任何机器牵引设备和辅助机械设备,和他父亲一起参加搬运这些军工机械的工人,是依靠最简单的轮滑原理,以前拉后推的方式,用人力将这些笨重机器运至兵工厂绵延十多里的木工所、酒精厂、白药房、熔铜房等厂房。

整个搬迁运输及重建过程的艰难,在1944年3月15日《新世界》杂志刊发的《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做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

姚茂荣的父亲姚源马,是兵工内迁这段艰辛历史中一个悲壮的注脚。“当时像我父母这样在兵工厂工作的工人很多,我的父亲是运输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非常辛苦。劳累过度的父亲在24岁的时候就因积劳成疾过世了。”谈起早逝的父亲,姚茂荣话语中充满伤感。

2 兵工厂日夜赶工生产,从河边到整个山沟灯火通明

今年80岁的张必津老人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酷爱文史研究的他有辰溪历史的“活字典”之称。张必津告诉记者,抗战时期,辰溪有三个地方曾经有过兵工厂,“火马冲镇的淞溪口那里有一个榴弹厂,南庄坪主要造枪,孝坪生产子弹,后来合为一个厂”。

1939年3月,兵工厂下面的枪弹厂、机关枪厂、火工厂、机器厂相继复工生产,这时的汉阳兵工厂,已改名为“第一兵工厂”。1939年5月,原计划迁往重庆的巩县兵工厂由于交通受阻,也停留在了辰溪,改名“第十一兵工厂”。后来两厂合并,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

为了因地就势,防止日军空袭,当时兵工厂的房子都是沿着山沟有地就盖,没有很大规模的建筑群,这个山脚一栋,那个山边几间,几乎都是民房式的房子,每个房子里有一台或几台设备。

不大的南庄坪,这时突然增加了一万多名军工人,住宿成了很大的问题。兵工厂修建的房子有限,除了生产用房和一小部分中高层职员干部的住房外,剩下的工人们,都住进了南庄坪以及附近的枫香冲、马路坪的村民家中。

姚茂荣的家中,也住进了三户兵工厂的工人,“我家房子也不大,大家都尽量挤着住,有的住偏屋,有的住阁楼,做饭都在堂屋里,每家烧一个炉子。当时住在我家的,有三户。一户姓王;一户姓徐,我叫他徐伯伯,他的大儿子也是厂里的工人;还有一个毛伯伯,新中国成立后留了下来,后来还当了厂里的工会主席”。

93岁的县果品公司离休职工姚源宋,是姚茂荣的本家堂叔,姚源宋的家就在枪弹厂的门口,姚源宋告诉我,当时住在他家里的,是兵工厂医院的五官科医生一家。

兵工厂守备非常严密,姚源宋告诉我,当时有一个团的兵力在此保卫兵工厂,另外,还有一个高射炮连,防备日军空袭。为了应付前线的战事需求,兵工厂当时日夜赶工生产,一到晚上从河边到整个山沟灯火通明。

学者隋涤秋在《湖南境内的兵工厂对抗战械弹供应的贡献》中也谈到,如果遇到战场急需或兵工署命令增产时,兵工厂会加班赶制。但兵工厂的20多种产品中,总是有四五种产品是急需,所以,兵工厂基本上都是全年加班满负荷运转的状态。

前方战火连天,作为后方军工基地的辰溪也是秣马厉兵。“当时每个厂房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老百姓是不能进去,有时候我们小孩子好奇,就趁放牛的机会,爬到山上看兵工厂。熔铜房上面那块平地是个靶场,我们经常看见有兵工厂的工人拿着刚造好的枪试射,当时我们小孩子还经常去捡废弃的子弹壳玩。”姚茂荣说。

3 日寇飞机很快追踪到辰溪,轰炸辰溪22次

日寇的飞机很快追踪到了辰溪。此时,这个湘西重镇已聚集了兵工、电力、矿产、机械、水泥、纺织等诸多重要企业,成为抗战后方重要的工业大本营之一,而搬来的汉阳兵工厂和搬至安化烟溪镇的巩县兵工厂,更是成为了日寇的心头大患。

辰溪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廖家文出生于1937年7月,研究辰溪抗战历史多年。他告诉记者,1939年4月11日,日寇首次出动9架飞机轰炸辰溪,自此,辰溪成了日机轰炸的重点目标,日寇先后出动飞机209架,轰炸辰溪22次。

“第一次的轰炸主要集中在县城,当时日寇可能还并不了解兵工厂的具体位置,而第二次,南庄坪就成了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廖家文说。

1939年9月,辰溪遭受了日寇第二次轰炸。这次轰炸,在当时年仅4岁的张必津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兵工厂和煤矿还有电厂都发了空袭警报,一般警报会发两次:第一次是情况警报,是通知大家尽快找地方躲避;第二次是紧急警报,紧急警报一响,街上就戒严了,都不能走了。那次空袭的时候,两次警报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我们一家人都没跑出去,父亲他们急了,就在堂屋里把几个大方桌摆在一起,上面铺了三四床棉絮和被子,大家就躲在桌子底下,心惊胆战”。回忆起当年的可怕经历,张必津至今心有余悸:“炸弹丢下来,正好丢在隔壁家里,爆炸之后,隔壁家里被夷为平地,我家的仓屋也被炸没了。”

在这场轰炸中,南庄坪的兵工厂因为地处河边山下,树林丛中,隐蔽性较好,日机投弹的命中率很低,因而损失较小。但日机同时轰炸的龙头垴是内迁过来的湖南大学所在地,被炸毁校舍10栋,实验仪器设备100多件。

当时家住南庄坪的姚源宋告诉记者,空袭警报一响,兵工厂的工人们和当地的百姓,都往附近的防空洞或者山上的林子里躲,所以伤亡非常小。“当时我家门口,被丢了好几颗炸弹,门外的田里都是炸弹炸的大坑,还有很多炸弹直接丢到了河里。”

南庄坪兵工厂工会楼旧址,是兵工厂在此仅存的遗址之一,出工会楼约30米远的一座小山坡下,有一座以钢筋水泥砌成的防空洞,这样的防空洞,在南庄坪有好几处。

而另外一处保留下来的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成辰溪酒厂的原兵工厂酒精厂,酒厂曾生产出远近闻名的“丹山大曲”,如今只剩空荡荡一个残破的院落。

从河南巩县、长沙一路迁来的巩县兵工厂却没有南庄坪兵工厂这样的幸运。1939年12月11日和13日,迁至安化烟溪镇的巩县兵工厂遭受日军两次轰炸,炸死炸伤军民近300人,炸毁大量厂房和设备,由于目标已经暴露,巩县兵工厂只得再次启程,迁往辰溪。

迫于抗战形势,1940年春,汉阳兵工厂与巩县兵工厂又奉命向大后方四川搬迁。刚搬过去一部分时,宜昌被日寇占领,入川的水路被截断,完整的兵工厂被迫一分为二。而两个兵工厂下辖的分厂因为地域分散等多种原因,多次相互拨划移交,最后,留存在辰溪的兵工厂被命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

4 “最前线的兵工厂”——“巧夺天工”“劳工神圣”石刻至今犹在

出辰溪县城,沿着223省道往北方孝坪镇方向走,当走到离县城近十公里时,左边就会出现一条分岔的公路,沿着专用公路走不远,在正面横卧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天然隐蔽的大溶洞。穿过这个长约两公里、有三层楼房高的天然溶洞,一个占地700多万平方米的湖南云箭集团公司就在此地,街道上超市、邮局、医院、幼儿园、学校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区里一排排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宿舍房子整齐划一,“爱国村”“胜利村”“工农村”“和平村”等颇具时代色彩的村名,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这里就是孝坪镇,镇即是厂,厂即是镇。

1940年,在屡遭日军轰炸后,十一兵工厂终于寻找到了湘黔公路(今223省道)、沅水边的这块隐秘之地。当时,属于沅陵县范围的孝坪还只是一个小村。工人们利用孝坪三面环山、溶洞众多的特点,在此生产子弹和炮弹。至今,还能在溶洞的中段、洞左侧的崖壁上看到时任兵工厂厂长庞馆麟题写的“巧夺天工”“劳工神圣”和“1944.9.1完成”的石刻,还有“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留念”的石刻3幅。

居住在爱国村30栋265号的杨思琴老人今年86岁,老人9岁那年随身为兵工厂工人的父母迁来辰溪,“坐了火车又坐汽车,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这里,开始在南庄坪,因为日本飞机轰炸,我们搬到孝坪后,工厂设在一个巨大的山洞中,在洞里面盖起五六栋生产车间。敌人的飞机也来过,但是炸不到工厂也炸不到人。当时在厂里好多都是武汉人,所以大家都讲武汉话,生活习惯也差不多”。

“除了223省道,现在孝坪还有一条公路能通到南庄坪兵工厂这边,就在酒精厂后面。”张必津告诉记者,这条路就是当时为了打通两个生产厂区的交通而修的。

作为当时湖南境内惟一的兵工厂,第十一兵工厂被美国罗斯福总统称为“最前线的兵工厂”。这时的南庄坪和孝坪,成了一道军火兵工的“流水”生产线:或依山而建、或隐藏洞内的各个工厂车间,通过铺设的人力轨道矿车相连,特种金属等原料、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和半成品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各个车间,而成品——毛瑟手枪、“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各种子弹、手榴弹、炮弹,被装箱运输,日夜兼程地送到前线将士手中。

今天的南庄坪,已经只剩下1栋工会楼和3座防空洞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孝坪的幸存部分,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后,又繁衍发展成为湖南云箭集团。

70多年前,担任兵工厂工程师兼厂报《青年报》主编的简立先生写过一首《第十一兵工厂厂歌》,这首浩气长歌在今天听来,依旧让人血脉贲张:“努力!努力!第十一兵工厂的同志,握紧着钢锤,奋起着铁臂……”

专家视点

辰溪县史志办主任刘明卿:抗战爆发后,先后有华记水泥厂、汉阳兵工厂等26家企业迁往辰溪,据初步统计,抗战8年中,为满足抗战需要,辰溪人民生产水泥10多万吨,煤炭80多万吨,火力发电1000多万千瓦时,生产枪支200余万枝,子弹、炮弹5000多万发,提供民船2000多艘。

1938年7月,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涛先生接受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的命令,由国家资源委员会借了60万法币作为拆迁费用,组织湖北大冶华记水泥厂转移到后方的拆迁,1939年12月1日在辰溪建成并且正式投产,同时厂名更改为“华中水泥厂”。当时,在西南大后方,只有“华中”“重庆”两家中型水泥厂担负着抗战时期的水泥生产任务。水泥在抗战时期作用巨大,路桥、军用民用建筑以及军事工事的修建都离不开水泥。

1938年,汉阳和巩县两个兵工厂迁来辰溪后,为解决兵工厂生产用电问题,国家资源委员会投资法币14.3万元,兴建湘西发电厂辰溪分厂,选定辰阳镇沅水南岸小路口为厂址,1939年元旦电厂竣工投产,当年发电49.12万千瓦时,每千瓦时耗煤3.36公斤。电厂的存在,为兵工厂的生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能源。

另外,当时辰溪的机械、印刷、服装、陶器、冶金、煤炭等工矿业都有较大发展,为保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辰溪还抽调了大量民工修建机场、公路,这些民工为抗战的胜利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1:18 , Processed in 0.0958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