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时光荏苒,烽火潇湘,恍如隔世。 1.5万名官兵伤亡的中国革命军第10军,血拼10万日本大军的1.76万残兵,毙敌近4万的城市战场……衡阳,在抗战历史上不可轻视和遗忘的战场。这里,曾震惊日本朝野。 雪峰山“死地”,让不可一世的日本军人整日被恐惧笼罩,伴随着手刃、饮弹和急速逃离,日本侵略者在湖南湘西遇上了抗战最后的山河阻隔线。 芷江,因一座机场,因一次洽降,这一偏处山丛的湘西小城,忽闻名世界。70年来,这里成为中国人渴望和平的纪念地。 ■文/图 记者 戴鹏 ★衡阳之战 比长沙更重要 1944年夏,抗战进入了末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线越来越长,魔爪甚至伸进了南洋及东南亚一带。 战线冗长,病员运输和物资补给都让日军深感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日军在1944年6月16日再次向长沙发起猛攻,企图占领长沙后南下,以打通粤汉铁路,保障对南洋日军的补给支援。 因此前的日军3次进犯长沙都被中国军队击退,所以这一次驻守长沙的中国军队有些轻敌,加上协作失调,6月19日,中日交战第3天,长沙沦陷。长沙沦陷后,日军立即投入10万人的兵力进攻衡阳。第10军的方先觉率领1.76万中国军队官兵誓死抵抗。 第10军在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与近6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了整整47天后,当年8月8日,衡阳沦陷。这场会战中,中方以伤亡1.5万人的代价毙敌近4万人。衡阳沦陷后的第4天,“衡阳比长沙更重要”的观点,两度出现在了由毛泽东亲自批改的《解放日报》社论《衡阳失守以后国民党将如何》之中。 他极为简洁地论述了衡阳是“粤汉、湘桂铁路的联结点,又是西南公路网的中心,它的失守就意味着东南与西南的隔断和西南大后方受到直接的军事威胁”。 即使在71年后的今天,衡阳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依然不变,是湖南第二大城市。 衡阳一战,中国军队毙敌近4万人,震惊日本朝野,直接导致了东条英机内阁下台,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喋血孤城 迟迟不到的援军 193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衡阳西站”在衡阳市区的西南边,这是一栋两层的白色砖木结构的欧式老建筑,从它心脏穿过的,便是71年前中日激战争夺的“粤汉”铁路。这里也曾是衡阳会战的主阵地之一。如今它向北延伸,贯穿整个中国南北,更名为“京广”铁路。 1944年6月19日长沙沦陷的当天开始,驻守衡阳的方先觉第10军就是在这里利用这条铁路线,耗费昼夜不停的4天时间,将当时衡阳城30万百姓中还未逃离的部分疏散。 仿佛一开始,就注定了衡阳将是一座“喋血孤城”的命运。 “解围不力”,后来的许多研究者这样认为衡阳失守的原因,本质是“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均力求实力自保”。所以,当日军全力围困这座孤城时,即使蒋介石三番五次“督战解围”,大部援军却游离在城郊战区之外。 战后,第10军的督战官兼炮兵指挥官蔡汝霖回忆当时的困境,仍心如刀割:“听得援军的枪声近了,大家都兴奋欲狂,枪声远了,内心也不知是怨是恨,抑是希望,乃是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滋味。” ★三日夺城? 1.76万中国军队击毙近4万日寇 2015年9月2日,阵雨前的衡阳,闷热,气温跟71年前的那47天相似。 当时驻守衡阳的第10军刚刚经历了常德会战,休整不到4个月,兵力只有1.76万人,跟驻守长沙的第4军比起来差远了。意外和狂喜之下,日军立即公开宣称“不到3天拿下衡阳”。蒋介石命令方先觉的作战计划是抵抗10日。 可是,此后中日双方都未曾预料,衡阳之战既非“不到3日拿下”,也远不是“10日之守”,不可思议的是,1.76万人的中国军队竟然毙敌近4万。 日军47天的攻城战,分3次集中强势进攻。每次强攻,双方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三湘都市报记者查阅了日第11军高级参谋贯岛的日记,其中写道:“衡阳萧家山高地,经过往返几十次厮杀,我们两个营7个连全部战死在这里,一个绿的山变成了红的山。”年老的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当年衡阳的几个主要山头阵地凝血结块,新的血水都渗不进泥土里了。 整个抗战历史上,衡阳,从来就不是一个能被轻视和遗忘的战场。 ★坚守雪峰 冈村宁茨日记:痛苦 衡阳失守,日军在华的大陆交通线打通。可是,中国抗战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和战略决战阶段。 1945年起,中美空军利用湖南湘西的芷江机场出动飞机,轰炸日占铁路、公路以及日军机场,使其大陆交通线和军事设施濒临于半瘫痪状态。为此,1945年3月27日,日第6军发动湘西会战,企图翻越雪峰山,攻进湖南湘西,打击芷江机场。山门、江口、龙潭、青山界……这些依雪峰山而建的小镇,无一不是“湘西会战”中关键的决战地,而雪峰山西麓则是日军摧毁的目标——芷江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曾在日记中写道:不怕300米以下的丘陵战场,但300米以上的山地令人痛苦。 湘西雪峰山,峰岭山脊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海拔1934米,是冈村宁茨“300米”心理承受能力的6倍多。 雪峰山“死地”的地理特征,让它成为了中国抗战最后的山河阻隔线。 我们从日本战史中获知,在雪峰山,被阻隔、分散的日军始终陷于“地图不准确”、“地形险峻”、“梅雨不停”的极度恐慌中。他们依靠指南针和水流,昼夜行军20天后,仍未能在“没有止境的雪峰山岳地带”站稳脚跟。 狭小的山谷塞满了人马,加之不断受到芷江机场起飞的飞机的空袭,日军只能以杂草和水充饥,疲惫到了极点,伤亡与日俱增。 ★洽降之城 日本降使芷江度过“悲伤3天” 受困雪峰山的日军面临无尽恐惧,当时担架护送的日军伤员纷纷自杀,一些重伤员被堆放在民房内烧死。仅马颈骨一处,日军就丢下1300多具士兵尸体,仓皇逃离。湘西会战大捷。 因为雪峰山阻隔,“湘西会战”中日军伤亡达29940多人,其计划打击的目标芷江城仍安静地躺在潕水河的怀抱里。 2个月后,日军高级将领终于翻越了雪峰山,踏上了芷江土地。但这一回,他们不再有能力侵占这里,其身份已沦为乞降者。 1945年8月21日-23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在芷江度过了他“沉痛地陷入悲伤之中”的3天。他代表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对冈村宁茨下达的关于中国各战区日军投降的5件备忘录。除了正式签字,实际的受降工作均在芷江完成。芷江,这一偏处山丛的小城,也因此突然闻名世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20:35 , Processed in 0.0962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