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没有自来水 孩子们挑水的人流来回穿梭

2015-8-1 10: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00|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1958年的“大跃进”如火如荼,我作为中学生(那时这个身份很自豪的,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去工厂当学徒自食其力了)不仅要在所在学校里参加“炼钢铁”、“炼水泥”,而且要参加街道上的一些活动,比如“灭四害”,给郊区人民公社送肥料。

  所谓炼钢铁就是把各家收集而来的破锅锈刀烂火钳放进“土高炉”烧成四不像的铁疙瘩;所谓炼水泥就是把烧结了的黄泥球锤碎用大石磨磨成粉。最后这些“产品”送到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而灭“四害”的任务很压头,街道居委会规定每家每户在一定时间里要交出多少只蚊子苍蝇老鼠。打苍蝇算比较容易;抓蚊子就较难了,先得用纱布缝制一个尖形的网子,趁着天刚黑时在门后、墙角或公厕里“网”蚊子;最犯难的是捕老鼠,那个“四害”之首恶特别精灵,穷尽办法也很难捕到。交蚊子苍蝇要一只一只数,老鼠则只需交尾巴,然后由居委会张榜公布。

  1958-1965的几年间,街道居委会还几度在暑假组织成年居民和学生疏浚下水道。那时街巷的下水道都是用麻石砌成,不像后来那样敷设水泥管道。疏浚下水道的劳动强度很大,首先用钢撬棍把地面麻石一块块撬松撬起,套上擀面棍粗的麻绳,用近似杯口粗的竹杠把麻石抬到街道两边,路中间的下水道就露出来了。

  接着人就下到沟底把淤泥杂物扒进箢箕,地面上的人用绳钩把装满淤泥的箢箕扯上地面。一块麻石约两三百斤重,撬抬麻石是个极强的力气活;赤脚下到沟底清淤泥,时常会被破碎玻璃瓷片划破脚。淤泥就送往郊区生产队作肥料。那个年代的人确实淳朴,这种没有分文报酬的劳动争先恐后干得很欢。我一个十来岁的初中生,霸蛮争着和大人一起抬麻石,生怕别人说自己没力气,用现在的话说,“真有些宝气”。

  那时居民家里大多没有自来水设施,游击坪和犁头街各有一个水站。水价一分钱四桶,大概一百斤。每家每户挑水的活儿往往都由家中的学生担当,每天一到下午放学后,众多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涌入水站挑水,将水挑回家倒入大水缸里,一般要挑个两三担水走两三个来回。此时的街巷穿梭着急匆匆的挑水人流,孩子们相互呼叫嬉笑,街巷的地面湿漉漉的,形成长沙街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面统一组织居民几户几户地出资,就近装上共用自来水龙头,于是,用自来水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挑水,完成它历史使命的自来水站就此关闭。

  与自来水站对应相望的是一口双眼井,坐落在游击坪的西端,井台大约三米见方,被人磨得光滑的井台有些发亮。附近的居民长年累月来取井水,享受着冬暖夏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水,无须花一分钱。井水虽清澈,但不能饮用。每天从清晨到傍晚,井旁洗菜淘米洗衣服洗家什的人络绎不绝,从而构成街巷的又一道风情。

  记得有一年夏秋,暑假开学之前,井对面蔬菜店的人吆喝学生伢子给菜店洗芋头,酬劳每斤一分钱,响应的孩子还真不少。洗芋头的流程是:用箩筐从菜店装上芋头相互帮忙抬到井边,分次把芋头倒进自家带来的大木澡盆,用系着长绳的提桶提上井水,倒进大木盆,人就赤脚站入木盆,双脚不停有节奏地踩着芋头。

  经过双脚与芋头、芋头与芋头之间的不断摩擦,去除了芋头表面的毛泥表皮,使芋头变得干净洁白可爱便于出售。那许多天有的孩子每天能洗几十百把斤芋头,赚上八九毛甚至一元钱,也正好算是勤工俭学,一举两得。当时,初高中每学期的学费(含课本费和杂费)为两元左右。洗芋头并不累,但不知芋头释放一种什么物质,赤脚洗过芋头后双脚奇痒挠心。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居民自来水的普及,用井水的人渐渐少了起来。

  撰稿/湖湘地理读者 郑寿山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0-8 00:25 , Processed in 0.0976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