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0年前的长沙河西见不到一个红绿灯

2015-6-15 08: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0|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1671434220850093.jpg

1985年,长沙,坐落在岳麓山下、湘江河畔的麓山饭店是河西仅有的标志性建筑。 图/新华社

  45661434220850093.jpg

黄中瑞

 99271434220850093.jpg

 1981年7月,长沙湘江边休息的船民,远处是橘子洲大桥和橘子洲的夜景。

  一见面,黄中瑞就拿出为采访而准备的“回忆录”,整整十页。

  他一页页的翻,就像翻他的人生。小时候,河西是他隔江相望的一个地方。后来,他主政河西,他是河西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1996年,岳麓区成为长沙五区中的一个。黄中瑞担任首任区长。那一年,他刚刚过不惑之年。20年过去了,我们听他讲述,就像审视一个区域和它的时代角色。

  那是城市个性形成的年代。在长沙,没有哪一个区域像河西,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并被寄予那么多的城市化梦想。2015年5月24日,湘江新区正式挂牌。黄中瑞说,大河西的构想在十几年前已开始酝酿。

  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十几年前咸嘉村的农民,生活有了大的转折。而咸嘉新村的居民们,也在自己的房子里憧憬着未来。这些人的生活,在黄中瑞的人生轨迹中都有迹可循。

  这个夏天,“河西人”黄中瑞娓娓道来,那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既是个人的生活踪迹,也是一个时代。

  河西与下河街一起,曾经属于最繁华的西区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1955年,长沙划分为东、南、西、北城区四区,小时候我就住在西区,毕业工作后也一直在西区,从最初当工人到后来的区委副书记,都一直在西区。1994年西区区长郑佳明调去宣传部,我接替了他成为西区区长。

  你要知道,在1996年长沙市调整区划以前,河西属于西区管辖。当时的西区有9个街道办事处,河东5个,河西4个。河东是以黄兴路为界,黄兴路以西,城南路以北、湘雅路附近以南;在河西是南至中南大学,北至三汊矶。虽然河西比较荒凉,但是面积比河东大。

  西区当时可是长沙热闹的商业区,长沙人逛街主要都到这里,特别是黄兴南路的商业街,以及著名的下河街市场,它在没搬迁之前商业非常火,从早到晚,一年365天人满为患,(注:很多老板来下河街鞋城进货,向福建商人学习管理经验),它在中南地区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西区也因此成为寸土寸金之地。现在的高桥市场都是那时的下河街市场搬过去的。

  由于这里的商业基础比较好,郑佳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在西区打造全国享有知名度和辐射力的CBD商务中心区。那时CBD概念在中国刚刚出现不久,当时省、市委听后非常支持,市里也作为一件大事在抓,授予西区一部分市级规划的权力。不久,西区河东CBD规划、五一广场商业特区规划出台,湘江风光带的规划也跟着出台,部分建设项目开始一步步推进。正当一些项目如火如荼建设着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开始了。

  西区变成岳麓区,一开始干部心情有落差

  1996年7月,长沙将原来的西区调整为岳麓区,南区调整为天心区,北区为开福区,东区大部为芙蓉区。这一调整的背景是,全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很多城市都开始了融城运动,重新调整区划,长沙也是其中之一。

  划区调整是市委市政府加快长沙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历史的必然,但西区变为岳麓区后,行政区域为原西区的麓山路、银盘岭、橘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和新划进的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的天顶乡,以前的商业中心区被划走,只剩下河西的大学院校了,财政收入骤减,近期利益受到影响。说实话,当时,全区干部的心情落差还是很大,这不仅在短期里影响到每个人的业绩,而且要转战的河西分明就是个困难重重的大农村。

  当时,岳麓区基本无商业可言,只有路边参差不齐的小商铺,溁湾镇以南是大学院校,银盘岭以北是纺织、化工基地。岳麓区稍微繁华一点的地方集中在溁湾镇,往西过了原溁湾镇汽车站就是“大农村”,像现在的西湖文化园以前就是渔场。这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到处破烂不堪,下起雨来街道满是泥泞,也见不到一个红绿灯。

  新的区情得有新的思路。当时的区委书记向力力提出了大西区发展的新思路,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决定成立大河西管委会,授予管委会一部分权力——行使市一级规划和建设的权力,用以统筹协调整个大河西的发展,从体制上进行了理顺。由于首次接受这样全局性的任务,我们特邀省社科院的专家一起讨论制定岳麓区“九五”计划。我当时任大河西管委会主任。

  桐梓坡路是河西第一条像样的路

  当时河西的路很烂,我们就决定先修路。首先将道路交通建设作为重点来抓,成立了河西道路指挥部,由市委发文,当时我任指挥长。第一个项目就是拉通桐梓坡路。当时的背景是,所有城市道路都是由市级政府来做,而桐梓坡路是长沙第一条由区级政府牵头修建的道路。

  为什么会将第一条道路选在桐梓坡?这个问题我们当时确实有反复探讨过。当时我们规划的第二条道路是金星路。金星路南北向、桐梓坡路东西向,这两条路形成十字架,正好贯穿到当时河西的三大社区:桐梓坡小区、望月湖小区和银盆岭小区,那里老百姓相对集中,当时我们就计划将两条道路的交会处打造成河西的“黄兴路商业街”。这两条路解决了三大小区老百姓的出行难题,方便了大家过河。

  金星路是长沙市第一个试水“以路回报”的工程,就是政府不出钱,由开发商承包修建,政府以地回报开发商。虽然现在对“以路回报”有一些质疑,认为政府以地生财,但你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土地还属政府划拨,不需要钱的,土地出让金制度刚刚萌芽。

  “以路回报”开发模式是“经营城市”理念的雏形,在政府没有钱的情况下可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仍然认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否定它的时代意义。现在来看,过去土地价值的确是被严重低估,而且在土地资源控制上存在不力,但每个事件都应该放在当时的背景来看。

  在比较穷的咸嘉村试点农民安置

  拆迁是融城运动躲不过的问题。

  岳麓区经济当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伴随着农民到市民身份转变的是,突出的征地拆迁与农民利益的矛盾,那时农民闹事是家常便饭。

  当时,岳麓区房产局黄局长和赵家邦负责桐梓坡路的拆迁与具体实施。我们在不断的平息闹事与矛盾的过程中感觉到,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依靠强制手段更是走不远,农民的利益和项目推进必须兼顾,只有农民理解和支持,城市化进程才能推进。所以,后来我们就探索出了留地安置的模式,就是拆迁中将一小部分地留给当地居民作为生产、生活用地,农民进行集中安置,他们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当时我们就以咸嘉村为试点,那时咸嘉新村还是个农区,当地居民主要靠田地谋生,比较穷。但试用留地安置后,生活改善了,农民由此尝到了甜头,很喜欢这种改变,这也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了社会冲突(注:咸嘉新村也因为当时超前的规划,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1997年,这种经验在全市会议上进行推广,当时由我在会上介绍这个经验。后来我去天心区当区长时把这个经验也带了过去,将农民一次安置到位,可以说大大缓解了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十几年前岳麓山就出台了生态保护条例

  后来我离开岳麓区后再看这片地方,觉得它生态环境的确是很美。我到市里后,牵头参与长沙评选国家森林城市的活动,当时70多位市长及生态专家考察完长沙后,对岳麓区的生态赞不绝口,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有这么好的生态真是全国少见。长沙致力于发展“山水洲城”,而这个山、水、洲集中体现在岳麓区。

  岳麓区在最初规划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从一开始便注重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经济的发展,把文化作为立区之本。岳麓区文化特色非常鲜明,我们在布局上也着重围绕文化、生态两大特点。教育事业上,沿湘江带规划布局,我们当时提出了打造教育文化产业带,从规划的角度来进行引导。

  当时岳麓山就出台了“生态保护条例”。你站在岳麓山上看,这里的生态有多好,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比建设的意义还重要。如果当时生态毁坏了,你再用5倍甚至10倍的精力去建设也不一定能恢复。所以,湘江新区将来的发展前景可观,值得期待,也始终应该保持文化特质、生态特质,这才是它的区域特色。

  印象

  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温暖

  6月5日下午,黄中瑞讲完自己手稿上的记忆后不忘问我,“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这是他对历史表达的谦恭。回忆中他没有渲染轰轰烈烈的过程,没有夸张的细节,虽然为整个采访留下些许遗憾,可正是这种遗憾让我心生敬意与温暖。

  当年桐梓坡路的工程负责人赵家邦现已70高龄,6月8日他在电话中回忆时来了精神:“黄中瑞比我年轻,那时他精力好,他为了桐梓坡路的建设,天天开会抓进度,抓质量,所以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天天要去检查压路机压得平不平,用材是否有问题……所以那4公里的路相对当时其他的路来说是进度快,质量也好。”

  在采访结束时,我们闲聊到现在的休闲生活,黄中瑞说自己每天会坚持游泳1千米,有时还跟三五好友一起拉拉二胡,说到此时,言语中有种踏实感。而他说起曾经的同僚郑佳明,退后则开始专心研究史学,自得其乐并小有成就。

  刹那间,从过去的风云切换到现在的平凡,发现真实的生活潜藏一种温暖的力量。

  口述人:黄中瑞

  市委顾问,长沙市原副市长、市政协原副主席、长沙学院原党委书记。

  1990年—1995年,历任中共长沙市原西区区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区长、原西区区长,1996年设立岳麓区后,任岳麓区首任区长。

  口述时间:2015年6月5日下午

  口述地点:中共长沙市委四楼办公室

   口述:黄中瑞 采写:潇湘晨报记者杨湘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0-8 22:52 , Processed in 0.0993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