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文化源远流长。湖南地区湘水、资水、沅水、澧水流域和洞庭湖滨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陶食器,说明潇湘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烹调之术了。进入商周,这里又有了造形奇特青铜餐饮具,如人面鼎、四羊尊、方座簋、象尊、猪尊等,可见肴馔已有相当水平。屈原放逐沅湘时所作的诗歌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湘人祀天地、祭祖先、庆婚娶、办丧事、迎宾客,大摆宴席的隆重场面。西汉湖南菜肴的烹调技术达更高水平。l974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岀土了迄今最早的一批竹简菜谱,其中记录了l03种名贵菜品和九大类烹调方法,今日湘菜的一些传统烹调方法,如蒸、煨、煎、烧、腊等,多由此继承演变而来。 唐宋以降,岳麓山、橘子洲、洞庭湖、岳阳楼、芙蓉楼等名胜,常是名人雅士、权臣大贾宴游之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以及一代散文宗师韩愈、柳宗元,还有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李商隐、朱熹、辛弃疾等,他们或遭贬谪,或来游览讲学,或为官湖南,一方面促进了湖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活跃了湖南餐饮,使湘菜的烹饪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李白留连于洞庭湖上,写下了“白鸥闲不住,争拂酒宴飞”的佳句。王昌龄则有感于湘西山区的野宴,写出了“沅溪夏夜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情景。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来往商贾、达官贵人日益增多。文化发达,市场繁荣,带来了湖南烹饪技术的黄金时代。这时的湘菜在官府衙门内颇为盛行,一些达官显宦,如清光绪年间湖南布政使庄赓良就雇有名厨精制莱肴供其享用,产生了“油淋庄鸡”之类的名菜。豪商巨贾争相仿效,美食之风大为盛行,湘菜也从官衙走入民间,从客观上促进了湘菜质量的提高和餐饮业的发展。 湘菜品种繁多,用料广泛,以家禽家畜、水产及果蔬居多。其特点是味重色浓,主味突出,辅料入味,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形、器、营养俱佳。烹饪方法千变万化,尤以煨、炖、爆炒最为适口,浸入肺腑,难以忘怀。湘菜原有千多种,有的已经失传,经过挖掘整理,收入《中国菜谱(湖南)》一书的菜目有220种,其肉菜类46种,水产菜类55种,禽蛋菜类42种,野味菜类l0种,甜菜类18种,素菜类30种,其他菜类l9种。 湖南近代餐饮业分为餐馆、面粉、茶馆等多个自然行业。清咸丰年间省城长沙就有了专营酒席的大型餐馆,其中,式宴堂、旨阶堂、菜根香、飶香居、菜香圃、庆星园、嘉宾乐等10家,被称为餐馆“十柱”。同时,餐饮业联合起来在永庆街(今都正街)建詹王宫,具有行会性质,尊隋文帝的御厨詹鼠为祖师。每逢农历八月十三庙会期间,餐饮业的同行们聚会于此,祭拜祖师,切磋技艺。 清末民初,长沙酒家茶馆日益增多,有李合盛、玉楼东、徐长兴、许宏茂、挹爽楼、天然台、天乐居、奇珍阁、德园等先后开业。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钧曾上玉楼东用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长沙酒席馆,其门店排场讲究,烹饪技艺自成流派,经常是食客盈门。民国时期,许多餐馆老板不满足于长沙城有限的消费市场,先后打入南京、上海、重庆、贵阳等市饮食市场,广开湖南菜馆,特别是南京曲园酒家,在谭延闿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期间,冠盖往来,酒宴不绝,湘菜名声大振,遂与鲁菜、川菜、苏菜、浙菜、闽菜、粤菜、徽菜一道并列为全国八大菜系。 长沙之外,数衡阳餐饮较为发达。衡阳城中的梓园、兢园、九如阁、小佳乐、乐福酒家、远东酒家、豫章大酒家、四海酒家等,都以各擅其长的佳肴打开市场。其他城镇也涌现出许多著名酒楼,如湘潭祥华斋、常德复和楼、郴州福星楼、洪江大观楼、邵阳盟华园、岳阳味腴酒家、津市新合楼、醴陵东北楼等等。(陈先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01:54 , Processed in 0.0998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