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双峰人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的革命实业家

2015-5-3 1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4| 评论: 0|来自: 三湘都市报

    ▲

    湖南师大附中师生祭拜学校创始人——禹之谟。

    禹之谟

    5月2日,湖南师大附中迎来110周年生日。在该校校园内,静静安放着一座雕像,纪念学校的创始人--禹之谟。

    一个世纪前,朝廷腐败,列强侵逼,他力行实业救国,成为近代湖南工商业的卓越开拓者;他力主兴学育人,成为近代湖南新学运动的核心人物。更可贵的是,他放弃了做绅商的尊荣,积极投身革命,成为近代湖南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影响了毛泽东等一批后来者。毛泽东少年时期曾就读于禹之谟创办的学堂,青年时期又亲历在禹之谟的带领下,“彼时湖南的士气,几如中狂发癫,激昂到了极点的历史场景”。

    1907年2 月,禹之谟被杀害,年仅41岁。孙中山评价,这是“革命同盟会会员第一次之流血”。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公葬于岳麓山。

    壹

    走上实业救国

    要“冲决牢笼”、“ 破网高飞”,从此不再做满洲奴隶

    舅父囤积粮食发灾荒财,被他骂“财猪”

    1866年,禹之谟出生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  禹家祖籍邵阳,后来迁居湘乡,到禹之谟这一辈,已是第七代。他家的祖屋,就位于娄底双峰县(当时属于湘乡县)的青树坪镇,他的祖父禹定为在邵阳东岩口铺开了一间山货店, 销售扫帚、麻绳、瓦盆之类的日常用品。

    父亲继承祖业, 经营店铺。起初,赚得蝇头小利, 能维持家计,不久,染上吸食鸦片烟的恶习, 家道逐渐中落。禹之谟12岁时, 母亲病故, 两位婶娘抚养他到15 岁,他辍学到了邵阳城中一家店铺当学徒。但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不守本分的商人,以次充好,欺骗顾客, 赚取不义之财。对这种败坏商业道德的经营作风,禹之谟深为不满,他以怠工对抗店主,竟遭无理呵斥而被辞退。

    1882年,禹之谟弃商回乡。在务农过程中,他近距离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对穷苦大众的艰难处境深表同情,经常帮他们出主意,写揭贴或状纸,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每逢凶年恶岁,地主豪绅总是乘机囤积居奇, 巧取豪夺。禹之谟就鼓动农民“闹粜”。有一年, 他的舅父刘献廷囤积粮食,发灾荒财。禹之谟一怒之下,带领农民去辩理,并取谐音骂他为“财猪(主)”。

    虽尚未认识到农民受苦的根本所在, 但他已经有了一种无所畏惧的侠义思想。

    禹之谟边劳动,边自学。他对《御批通鉴》、《皇朝经世文编》、《船山遗书》等著作中体现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蕴含的大汉民族主义精神有了较多的接受。“望好处想”、“ 向好处走” 、“ 舍命去干” 成为他的座右铭。

    甲午战败戊戌政变,促其“冲决牢笼”

    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同与接受, 让禹之谟对人生际遇、家庭变故和社会腐败等现实问题有了进一步探究,为禹之谟关注国家民族前途提供了必要条件。最终促发他走出家庭、走出家乡、 投身社会、投身政治的主要原因, 则是中日甲午战争。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初,禹之谟毅然投身两江总督刘坤一旗下,加入抵御日军入侵的行列。他多次冒险通过日军的警戒线,出入山海关进行潜运,1895年11月,他因军功获五品翎顶以县主簿双月候选。

    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结果中国既要割地赔款,又要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好似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中国士林。喋血饮恨,誓雪国耻,几乎成为每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他们迫切寻求救亡图存的良策。正如梁启超所揭示的那样:“慷慨爱国之士渐起, 谋保国之策者, 所在多有。”

    禹之谟毅然丢弃翎顶,投奔到救亡图存的行列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从此不再作满洲奴隶,要“冲决牢笼”、“破网高飞”。

    1897年,禹之谟回到湖南,与谭嗣同等交往密切。然而,戊戌维新如昙花一现很快失败, 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严酷的现实使得禹之谟深深思考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进行社会改革如此艰难?为什么顽固派们连一点起码的革新都不允许?最后, 他得出了“倚赖异族政府改行新法,等于与虎谋皮”的结论。

    戊戌政变血的教训,促使禹之谟在思想上初步完成了从消极辞官到积极排满的转变。

    “湖南之有机织, 自君始”

    1900年初,禹之谟与唐才常等人由上海同赴汉口, 预定于阴历七月十五举事。立军起义失败,禹之谟进一步对改良保皇的道路产生了怀疑。

    当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沉思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原来和中国国势有不少相似之处的日本,为什么能够从落后变成了先进、从弱国变成了强国? 觉悟到是因为日本人认真向西方学习,参照西方的模式,雷厉风行地实行改革的缘故,他们都把游学日本,看作国家富强之要经,个人出路之所在。

    约在1900年冬天,禹之谟愤而出洋东渡日本。他没有进学校, 而是一头扎进了工厂,这与他一向注重实际知识有关系。

    在日本一年多时间里,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孙中山等革命知识分子的系列活动,较为系统地研读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著作和革命史书,表示要“师拿破仑,学玛志尼”;一方面,他积极谋求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出“空谈不足以救国”的主张,认为要救中国,要抵制西方列强的侵掠,就必须发展工商业,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1902年,禹之谟由日本返国,随带铁木混合织机组件四台,于安庆组装,成立“阜湘织布厂”。厂名“阜湘”,旨在发展湖南经济,说明厂设安徽仅仅是过渡性质。一年后, 禹之谟回到湖南,在湘潭设立“湘利黔织布局”。从这个寓意深远的厂名上,也可看出禹之谟创办实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致富, 而是为了救国利民。

    在紧张的办实业过程中, 他经常去长沙,与正在那里从事革命活动的黄兴频繁接触,畅谈理想,密谋革命。但禹之谟感到湘潭不易扩大革命影响,遂于次年移厂长沙,扩大规模。

    谈起湖南近代纺织业的兴起,人们常常提到1912年筹办的湖南第一纺纱厂。其实,早在十年前,禹之谟就开始了创办纺织厂的活动。 历史记载:“湖南之有机织,自君(禹之谟) 始。”

    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设天心阁三楼。

    禹之谟于1907年1月3日抱着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说:“禹之谟正告同胞曰:身虽禁于囹圄,而志自若,躯壳死耳!我志长存。同胞!同胞!其善为死所,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前途莽莽,死者已矣,生者诚可哀也。我同胞其图之,困心衡虑,终必底于成也!”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洪业墓上下毗邻。

    贰

    办厂面面观

    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建厂的基点, 竭力扩大影响

    在长沙专办一个女工织布厂

    当时,广大妇女被禁锢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为了改变妇女靠男人养活的局面,为了将她们从社会的分利人变成生利人,禹之谟在长沙专办了一个女工织布厂。他满怀信心地预言:“男女皆生利之人,非分利之人,家道之兴,可操左券,社会风俗亦从而改良。”对亿万妇女来说, 这是谋求经济独立的必由之路,对国家来讲,也是富强之大本。

    一位叫陈美青的女工, 是禹之谟从家乡带到长沙的,为人聪敏好学, 进步很快。禹之谟在家信中, 特意表扬了她“毛巾织得好又快”,他想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群体意识。

    禹之谟附设一所工艺传习所,专门传授技艺,培训技术工人。当时, 不论是外国人或是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厂,工人劳动条件都非常恶劣,从早六时进厂,到晚六时散工,劳动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汉口纱厂的童工生活更为悲惨,几乎通宵劳动,不许离厂。不要说上厂校学习,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受到限制。禹之谟在实际工作中能把培养人才列在办厂的重要地位,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他还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勤慎”二字,作为全厂职工、艺徒的行为准则。“勤”,指的是勤奋工作, 学习技术和文化;“慎”,指的是慎重操行,严格纪律。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中,凝结着“已不正焉能正人”的做人规范。禹之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制造纺织机到织布、漂染, 每道工序他都操作示范, 一丝不苟。同时,他制订了工人考核制度,不论何人必须遵守。在他的带动下, 全厂上下人等都关心企业的荣辱兴衰,愿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和工人领取同样的工资

    禹之谟平生坚信无论干任何事“只要实践力行,不在说得好听”。在厂里,他极力提倡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实干精神,用这种精神教育工人、艺徒。

    “湘利黔” 是一个小厂,职工艺徒最多时亦未超过60人。据《民国人物传——禹之谟》介绍, 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工厂险被挤垮。但禹之谟一方面附设生产桔酒、肥皂以及藤、竹、木家具,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同工人、艺徒“ 同寝食、同起坐、同工作、同商量、同谈笑”。甚至领取的工资也同工人一样, 建立了平等关系。

    有人见他锋芒外露,恐遭不测, 劝他韬光养晦, 静以待时,他慨然回答说:“今何时也,可当(当可)待乎?人人皆待,天下将谁待耶?所贵乎读书者,贵其能实行也。若读书而不能实行,则与书肆何异?试问千万书肆能救国亡否乎? ” 

    禹之谟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建厂的基点,竭力扩大影响,以实现立足本厂,辐射全省的宏伟目标。为此, 他精心培养一批技术过硬,品行端正的技工尖子,分别派到宁乡、衡州(衡阳的古称)等地的织布厂传授技术和办厂经验。技工陈荫闾是个漂染、牵梳能手, 派他去宁乡当教习, 必定影响自厂生产, 但禹之谟仍然派陈前往。 能够做到这一点,若无“洁己奉公,顾全大局, 为社会增幸福” 的思想,是难以办到的。在禹之谟提倡扶植下,“湘省织布机坊, 一时创设不少”。

    叁

    铁骨铮铮的革命家

    “为救中国而死, 救四万万人而死”

    少年毛泽东曾就读这位湘乡人办的学校

    禹之谟从事革命生涯的起步是比较早的。1906年11月他被囚在靖州狱中, 写信给他的伯母追述自己走过的艰难革命历程说:“侄十年以来,不甘为满洲之奴隶,且大声疾呼,唤世人无( 毋) 为奴隶”。“十年以来”,显系概数,推算上去, 可以确定是指在戊戌变法以后, 他从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血意识到, 靠介绍先进青年参加同盟的教训中认识到:靠上书请愿磕头哀求统治者幡然悔悟、拯救国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20世纪初, 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收回利权运动、反对歧视、虐待华工华侨的抵制美货运动。在湖南,抵制美货运动具有很大的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主要表观为粤汉铁路“废约自办”和争取商办的斗争。禹之谟是这些爱国运动中的积极活动家。1904年初,华兴会在长沙成立,禹之谟首表赞成。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禹之谟即在长沙成立湖南分会,成为湖南分会的第一任负责人。

    渐渐地,禹之谟感到青年知识分子具有先导作用,于是又不遗余力地开办新式学校,培育人才。

    1906年初,禹之谟倡办驻省湘乡中学堂和师范学堂。学堂广招天下有志气的青年,将他们造就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出生于湘潭县的少年毛泽东就曾在该学堂读过书。他在延安回忆这段历史时对斯诺说,“那时我非常想到那里去。那年冬天, 我请我的一位高小教员介绍我去,他同意了。我步行到长沙去,极其兴奋,一面又担心不让我入学,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有名的学堂。出乎意料, 我居然没有遇到困难就入学了。”随后, 禹之谟又筹资创办了唯一学堂( 今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在势如潮涌的群众运动中,禹之谟被推为长沙商会会董、湖南教育会会长和学生自治会干事长, 公认为湖南学界、工界、商界的总代表。

    在长沙组织万人为陈天华、姚宏业送葬 

    1905年底和1906年初,留日学生陈天华、姚宏业,因感怀国事日非,为唤起国民,相继在东京、上海投海、跳江自杀。陈、姚两烈士均为湖南人,他们先后殉国的消息传到家乡,湖南学生和各阶层群众受到极大震动。禹之谟当即与陈家鼎等革命党人组织长沙各校学生开会商议,号召各阶层爱国群众举行政治示威活动,并决议公葬两烈士于岳麓山。

    湖南当局如临大敌,百般阻挠威胁。禹之谟异常愤慨地说:“求一抔黄土葬两烈士有何不可,革命者连此事都不敢为,怎敢为天下大事。”因此,他下定决心:“敢有来禁阻者,定以白刃相见 ”。陈、姚灵柩于1906年春夏之交顺利运抵长沙。禹在半天之内集合学生及各界群众上万人迎送。送葬者均头戴草帽,足蹬薄底布鞋,身着白服,手持白旗,高举挽联祭幛,仪仗庄严。禹之谟短衣大冠,负长刀指挥,并亲自抬柩。送葬队伍沿途还散发了许多宣传革命、鼓舞人心的传单与小册子。

    湖南反动当局不甘失败,葬礼结束后,学监俞诰庆指使军警逮捕了10余名参加竖碑而迟归的学生。俞诰庆因逮捕送葬学生而得意忘形。第二天晚上,他便公然打着学务处的灯笼到长沙樊西巷一家妓院宿娼。正在他忘乎所以时,被禹之谟派出的学生当场拿获,随即把他押解到濂溪阁公审。俞诰庆为求保命,只得俯首认罪,答应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这次公葬陈、姚和痛惩俞诰庆事件,是革命党人领导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对清政府的一次政治大示威。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本会总记》中认为这是“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并进而指出:“这次毕竟将陈、姚葬好,官府也忍气吞声,莫可谁何。湖南的士气,在这个时候几如中狂发癫,激昂到了极点。”

    41岁被杀害于怀化靖州

    湖南反动派对禹之谟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此时,反动当局已日夜派人暗中监视禹的言行。面对险境,有人劝禹之谟稍敛锋芒,但他坚定地表示:“歪不压正,吾不畏死,大义终有伸张于天下之一日。”并说:“死耳,夫复何言。”1906年8月,湖南反动当局以“聚众闹事,妨碍公务”的“莫须有”罪名派清兵将禹之谟逮捕。

    禹之谟在靖州狱中四个多月,湖南最残忍的酷吏金蓉镜对他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拷讯。然而,禹之谟大气凛然,铁骨铮铮,“终无片语累同志”。1907年2 月, 清政府残酷地将其杀害。禹之谟在临刑之前大声质问酷吏金蓉镜:“我要流血, 为何绞之?辜负我满腔心事矣。”金蓉镜说:“尔辈素讲流血,今日偏不把你流血,何如?”禹之谟笑言:“好! 好! 免得赤血污坏。”接着高呼:”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

    其壮烈之言行,是对后来革命者的无限鼓舞和鞭策。曾有人读其遗书后, 发出“吾人读烈士遗书,使其俟之百世而不惑,后之人当亦有感奋而兴起者矣! ”的感叹。禹之谟被害之后,湖南辛亥革命运动的火种不仅未能被统治者的高压手段所扑灭,反而激励了湖南民众的反清意识,特别是随着全国辛亥革命运动的不断高涨而越烧越旺,最终湖南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首应之区。

    孙中山先生在追溯中国民主革命的光荣历程时,对禹之谟烈士的英勇牺牲,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指出“此为革命同盟会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留守黄兴呈请临时大总统孙文追赠陆军左将军, 恤其遗族。同年10 月,禹之谟遗骨从家乡运至长沙,11 月15 日省会各界举行盛大追悼会,黄兴执绋前导,公葬于岳麓山。“烈士禹之谟墓”于1956 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宣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在长沙岳麓山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的坟旁,又竖起了一座墓碑,墓碑下,永远安息着一个为中国的民主与进步而英勇牺牲的不朽英烈———禹之谟。

    据赵宗颇《论革命实业家禹之谟》、马洪林《从爱国走向革命的先驱——禹之谟》等  

    ■文/记者 王铭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0-24 08:32 , Processed in 0.0944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