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消逝的东大路

2015-4-14 18: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2| 评论: 0|原作者: 李湘武|来自: 长沙晚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沙市原东区文艺乡有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叫东大路。

  1955年,母亲从靖港完小调入省干三幼儿园工作,我家便从红墙巷搬到东大路附2号。那时的东大路是条宽约十多米的卵石路,北起袁家岭,南至窑岭。西侧是中心点、新生村、二里牌、文艺路,东侧是燕山街和种植蔬菜的五一大队。按时下的说法,东大路地处城乡接合部。

  1956年秋,我在大同小学一甲班发蒙,当年大同小学的大门是朝西开在东大路上的。大同小学的学生,除省委大院的子弟外,均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平民子女。而军区大院的子弟,则在东大路上的育英小学就读。

  东大路上的居民,大多从事拖板车、搞搬运、修鞋整伞、做豆腐、炸葱油粑粑、卖烤红薯、打人参米、卖黄泥巴等职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年复一年地在东大路旁熙熙攘攘安安心心地辛苦劳作,并延续着他们柴米油盐七情六欲的普通生活。

  东大路最热闹的地方是中心点(现邮局和长城宾馆处)。那里有几家南食店、包点摊和图书铺。店铺前几棵大樟树下,老板们摆出一些木方桌和长板凳待客。

  附近的堂客们凭票买了计划菜蔬,便常常聚集在中心点的店铺前,边择菜边拉些家常,叹息当家方知柴米贵,日子过得不容易。

   男子汉们也爱聚集在中心点,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有的手抓着一糖一菜两个包子,泡杯茶,享受老长沙人非常正式的早餐。有些男子汉则端杯散装白酒,外加几分 钱兰花豆,天上地下,海策神聊。卖黄泥巴的曾满爹是中心点雷打不动的常客。他既好酒又善吹,直吹得天花乱坠,不知今夕何年。听的人也乐得哈哈大笑。吹到得 意之处,只见他把酒杯举到鼻子下面,叹一口气,听得吱的一声,酒便被吸走大半杯。醉人的不是酒,是那吱吱的响声。酒尽了,他拖着装满黄泥的板车又走街穿 巷,身后飘来他洪亮的“卖黄……泥巴啰,我咯里有几好的糯米黄泥巴啦”。

   我们细伢子也喜欢东大路旁的中心点,我们常常花上一分钱,在图书铺租两本连环画看。出钱的小孩拿着书,左右、后面还伸着几个脑袋“看拌片”(长沙方言: 沾光看书)。偶尔我们也会拿分把两分钱,到南货店去买点用纸包成的三角形小食品。如盐水豆、香元条、“鼻屎痂”(用盐糖浸制的橘子皮丁)、人参米解馋。如 若谁拆开纸包,发现里面装有一张“洋菩萨”时,顿时中心点前会传出一群小孩的欢呼声,如同中了大奖。

   1958年,京广复线通车后,长沙市开始修建五一路延长线(现五一大道东段),1960年,又动工修建通往毛主席故乡的韶山路。韶山路修好后,省煤炭 局、百货公司、新华书店、省有色设计勘测院等单位,相继建在韶山路的两侧,而当年地处韶山路最北段的东大路,便悄然在长沙地名册上消失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0-9 12:32 , Processed in 0.1086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