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宫 “我正在戛然长啸的时候,小麻雀跑来了,我们又同到云麓宫,那是一座有十八尊罗汉的古庙,旁有飞来石,自来钟的名胜,当我穿过庙堂时,‘阿弥陀佛’都睁着惺忪的眼睛惊讶地望着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我是他的邻居而且是来收集材料的。(目的是想将难民题在壁上的诗文一律抄下,可惜忘记带笔,惟徒有唤奈何。) 这是谢冰莹一九三一年五月六日夜在麓山下湖南大学的一间宿舍里给朋友信中的一段话。小麻雀是房东的儿子,因走路如麻雀般蹦跳,她便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小名。那天清晨谢冰莹开始一个人在山上摘了不少纯洁的白花,但又多愁善感,觉得花本来开得好好的,摘下是一种自私和残忍。正在她把自己想象成“刽子手”时,小麻雀来了。他们在云麓宫玩了玩,早饭后,她和小麻雀又跑到荆棘丛生中采“泡”去了。“泡”,其实就是一种“乌泡果”,结在一种有刺的藤上。当时,谢冰莹就住在昆涛亭,有时晚上也到湖大宿舍区找寒和文她们玩玩,太晚了,住在她们那里也是自然的。 在开篇的一段文字中,谢冰莹写到了三处景点,即云麓宫,飞来石和自来钟。云麓宫在岳麓山顶,飞来石和自来钟在云麓宫东面的下方。其实,这三处景点都在昆涛亭后面的山上,或者说,就在昆涛亭的头顶上,因此谢冰莹清晨五点爬起来,在刘昆涛墓前伸一个懒腰,然后在早饭之前就可把这三个景点玩遍。先说飞来石。 就在云麓宫的石阶下,有一“纵横二丈,飞岩外,平砥可息”《新修岳麓书院志》的巨石,石上刻有今人刘世善所书宋代御史赵(1008—1084)的《飞来石》一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那天,我和熊剑往这石上一站,极目远望,心胸便异常开阔。有一首古诗,题为《月夜飞来石上弹琴》,那种浪漫真是让人神往:“乘月登山椒,纡回二三里。石从何处来,嵌空平如砥。小坐拭苍苔,闲情展绿绮。一弹入松风,微风飒飒起。巢鹤发清唳,为我助琴理。停琴一遥睇,澄空净如洗。桔洲沙何明,湘流碧 。兴来我再鼓,我志在流水。”抚一抚苍苔,品味一下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中带有甜和香,还能听到高山流水的絮语,这时,弹一曲《入松风》,只怕是所有的月光都会陶醉。不知当时的谢冰莹是否饱过这样的耳福。 我和熊剑说:可惜,我不会下棋,不然,我们就在这飞来石上摆上一局,一执黑,一执白,观棋者有千年的古树和带有仙气的清风。熊剑说:如果我们是仙人,落一子便是一年两年下完一局世间便已千年了。 某一天,谢冰莹撑着一把伞,坐在飞来石上,她的好友寒和文刚刚离去,她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惆怅。“迷茫的雨天春景,是怎样地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心醉呵!细嫩的树枝被疾风摇曳得婀娜地舞着。青青的小草像初恋的少女在爱人怀里般微微颤动,晶莹的雨珠散在她们的头上,大得掩盖了沙滩,掩盖了田径。雨点落在江中像蜻蜓点水般的美丽。田水也泛着涟涟的微波,对岸的房屋,完全浸没在迷茫的白雾中了!葱茂的山林被一层薄薄的黑纱罩着,像是美丽的新娘。呼呼的风声,淅沥的雨声,,以及那雨点打在叶上,大风吹在树间发出来的各种声音配和着山间的流水声,松涛声……成了一种大自然的声音!呵,这是仙境,多么美妙的仙境呵!”可她说她无心欣赏这一幅天然的图画,她望着寒和文远去的背影发呆。谢冰莹也许没有想到,这样的天然图画站在昆涛亭的前坪里是难以欣赏的,只有到了飞来石上,人才会进入到某一种仙化的境界。 再说自来钟。谢冰莹在《麓山通信》中说:“远处的犬吠一声声紧急起来,云麓宫的钟声忽然不断地响着。天啊,该不是土匪来了,或者有什么别的变故吧?我怕,我再不敢一个人坐在这里写字了,我要睡下紧紧地用被窝裹着身子连头发都不露出一根来。唉!上帝,前夜的狂风暴雨也骇得我通夜未眠,难道今夜又有什么在作怪吗!我真的再不能写下去了!”谢冰莹一个人住在昆涛亭,担惊受怕到有些难以承受了。我在她的《麓山通信》中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信后的时间有误。一封信没有写完,落款是:“五月七日夜九时五十分于麓山之昆涛亭”,因为害怕,第二天晚上她便住到了湖南大学,并继续将信写完,而落款则是:“一九三一年五月六日夜九时于麓山湖大宿舍。”根据信的内容看,这后面的日期应为五月八日才对,或者是信的前半部分为五月六日,后半部分为五月七日。当时的谢冰莹是躲在昆涛亭的,有一种恐惧感也是情理之中。那位曾经到山上来偷看她的浪涛就在信中提醒过她:“顶好你是离开这里,你难道不知道吗?这里是白色恐怖最厉害的地方,你为什么敢以住址写在文章的后面呢?”谢冰莹听到云麓宫的钟声,感到害怕,那是她的心理作用。所谓“云麓宫的钟声”,其实就是那自来钟发出来的。 云麓宫前,一株唐代的银杏树上,嵌有一铁钟,那就是自来钟。自来钟又称飞来钟。据说是明代的一位道士,将一口铁钟悬于树上,作为集合教徒的信物。无论何时,教徒只要一听到钟声,便立即赶回宫来。这钟在教徒的心中是神圣的,教徒和钟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感应。银杏树不断地长高,这钟也跟着悬到了云中,有时山风一吹,钟便发出一种来自远古的声响,因此,这钟又称“自鸣钟。”这钟到底是何时何人将它悬挂在树上,没有记载。说它是自来或曰飞来,也就算是一种富有想象的说法了。原钟曾在清代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铸安放在宫的左侧,钟口直径为四尺五寸,上铸“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绪年间又被毁,民国时再铸,再悬于树上;“文革”时再次被毁。现在悬于树上的自来钟系一九七八年仿制,上有“明万历四年造”字样。自来钟的一次次被毁,又一次次地重造,它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见证。 谢冰莹说云麓宫“那是一座有十八尊罗汉的古庙”,这是不确的。所谓罗汉,系梵语阿罗汉的简称,佛教称佛的上足弟子为罗汉,用苏州西园寺住持普仁的话说就是“在佛教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他们为普度众生,长驻人间。十八罗汉一般是指如来佛的十六个弟子和降龙伏虎两罗汉的合称。如来佛的十六个弟子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尊者;二、迦诺迦伐磋尊者;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四、苏频陀尊者;五、诺距罗尊者;六、跋陀罗尊者;七、迦理迦尊者;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九、戍博迦尊者;十、半托迦尊者;十一,罗怙罗尊者;十二、那伽犀那尊者;十三、因揭陀尊者;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十五、阿氏多尊者;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十八罗汉在各地佛教寺院中,经常可见其塑像,但不同的寺院,后面两位罗汉是不一样的。有的供奉的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有的供奉的是布袋和尚和达摩;在西安市的大雁塔中,供奉的是庆友和玄奘。阿弥陀经和唐玄奘三藏译出的《大阿罗汉难提菩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所列的罗汉都只有十六人。唐人有十六罗汉画传世,五代时,著名的佛教艺术家贯休,在梦中见到十六罗汉,又根据记忆重画。宋代的苏轼还写过《罗汉赞十六首》,如题第一尊者:“正坐敛眉,扼腕立拂。问此大士,为言为默。默如雷霆,言如墙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 也许,谢冰莹当时对佛寺和道观的区别没有太在意。云麓宫是一座道观,最初建于明代吉王时,宫顶盖的是铁瓦。云麓宫有殿三重,前为关帝殿,内奉关圣帝君;中为玄武祖师殿,祀奉的是吕洞宾;后为三清殿,神龛内安放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左右两边安放道教四大天师像,左为张天师道陵,许天师逊;右侧为葛天师洪,萨天师守坚。云麓宫前原有山门、华表、宫旁有望湘阁,飞来石上还建有拜岳殿。可惜,这些建筑在抗战期间都被日机炸毁,现存的这些建筑都是抗战胜利后重修的。谢冰莹游云麓宫时,那些老建筑还在,但她见到的肯定不是十八罗汉,而是关公、吕洞宾和三位天尊四位天师,自然也不会有“阿弥陀佛”睁着惺忪的眼睛惊讶地望着她。 云麓宫的三重殿和望湘阁,有不少名联是很值得一提的。据说毛泽东一九五五年六月南巡,二十日重登云麓宫,在望湘阁中用餐,就曾问及望湘阁两幅对联的去向。那两幅对联是:
其一: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其二: 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
对联一系清代进士黄道让《重登岳麓》的摘句,诗曰:“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深秋爱晚亭。”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六十八岁生日,他在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还曾提及这一对联以叙旧情。对联二也是摘句,原诗是清末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的一首《五律》:“凭阑不知晓,钟磬堕空冥。一雨悬江北,孤城隔岸青。寻碑遗北海,濯剑想东溟,此夕不能寐,天风吹客醒。” 关帝殿殿门两旁的对联:
对云绝顶犹为麓; 求道安心即是宫。
联中嵌有“云麓道宫”四字,由临湘名士,岳麓书院学生吴獬(1841—1918)题撰。 关公神龛两侧有联云: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难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伏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三清殿殿门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殿内木柱上也有一联:
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 悟妙理,达妙境,顿开妙道妙神通。
还有一些联语,各有特色。在此就不一一细表了。谢冰莹说,游岳麓山,最好是到云麓宫吃中饭,这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在云麓宫的西北不到百米,有一响鼓岭,雅名则称步虚岭。明清时此处为道教管辖。王琦注引《异苑》:“陈恩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故后来道士又被称作步虚人。据《新修岳麓书院志》的解释,步虚岭之所以速称响鼓岭,是因为“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同时该志还录有一首麓山寺弥嵩和尚的诗:“蹬道盘空望赤城,玄都初觉步虚声。冬冬云外谁人足,响鼓应知不浪名。”现响鼓岭上建有一步虚楼、内设迎宾楼、泉香室、月殿、听松轩、集雅斋等,游山至此,或把酒问问青天,那都是很可以“红叶满山招客醉,白云深入觅诗来”的。 (转自彭国梁《长沙沙水水无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请翻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3 10:41 , Processed in 0.0981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