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王稼句和薛冰二兄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写一本与“长沙文化”相关的书,加入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那套“城市文化丛书”中去。该丛书第一辑已出版了陈子善的上海、薛冰的南京、王稼句的苏州,韦明铧的杨州四种,反响不错,销得也好,拟重印。我的这一本与徐鲁的武汉等系第二辑。已发表的文章也可收入。这当然是好事。正好前不久,也是应稼句兄之约,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过一本《消逝的长沙风景》,即福建美术出版社的那套“消逝的风景”丛书之一,因此,对长沙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致可说是刚刚吊起了胃口。现在,再来一本,乘兴而为,真是让人愉快得想好好喝上两杯。 原先,我也曾写过一些与长沙文化相关的零散文字,但我不想收入到这本书中。我想全部原创,我还得寻找一个被相关专家学者所忽略的地方切入。整整一个夏天和大半个秋天,我就这么长沙文化着。在仿佛没有路的地方寻找路,在路的深处时常意外地获得丰收。因为这本书的写作,长沙在我的眼中变得越来越亲切。不像曾经,人虽走在长沙的街头,但满眼都是陌生,因为对它的历史内涵太不了解。比如某一条街道叫“平地一声雷”,某一条街道又叫“三步两搭桥”,还有什么“枯树一枝梅”、“倒脱靴”什么的,你觉得怪,不知所以然,因此,即便你天天都在那些街道上走来走去,你也会感到一种隔。而现在就不同了,我和谁走在街上,有时便会不由自主地话说从前。我上班的地方曾经是巡抚衙门,出门往左曾经是贡院,走到“银宫”电影院前面的三角花园,便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田汉就在旁边的皇仓坪远东咖啡店楼上办《抗战日报》。长沙忽然变得有了深度和厚度。于是,长沙在自己的心中也就真正地立体了起来。 总算可以划上个句号了,图片也差不多了,但我觉得仿佛才开了个头,还有那么多我想写的东西没写。有的文章写完了,又发现了新的史料,怎么都得补进去。可要是这么补来补去,便没个了结的时候。因此,我只得忍痛地交卷,所有的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同理,所有的书都是遗憾的书。好在这类的书还可再写,只要有人出,只要我愿意。 平时出书写后记,我是不写感谢谁谁谁的,因为要感谢的实在太多。但这本例外,首先我得感谢王稼句和薛冰兄的信任,其次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丁亚芳女士对我交稿一拖再拖的宽容,还有杨里昂先生、陈先枢先生、龚明德先生和欧阳卫国先生为我提供史料,还有海川IT教育中心的晓晖为我“速录”所有的文字,当然,远不能用一个谢字来表达的老婆大人,这几年来,几乎我所出的所有书的扫描和整理都是出自她小人家那一双纤纤玉手。在此,请诸位接受我深深地鞠躬,九十度。(转自彭国梁《长沙沙水水无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9 11:16 , Processed in 0.1098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