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部分】清代义行档案

2015-3-3 1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82| 评论: 0




 

 

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祠堂地租、寺庙庙产、民间善堂或私人捐款而设。长沙地区自宋代开始,已有了义学的记载。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间,湘阴人邓咸“创义学于县南,以训族子弟及四方游学学士”。元代中后期,中书左丞许有壬之父许熙载,号东冈,曾仕宦长沙,在长沙县东榔梨镇“设义学,训诸生”。他死后,诸生思之,为立东冈书院,元朝廷并为设立教官,颁赐愿额,以为育才之地。元顺帝元统(1333-1334)年间,长沙县西北乔口镇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邑人黄澹乃设义学于祠,顺帝亦为之诏赐“乔江书院”匾额。浏阳南台书院,位于浏阳县城内南台岭,旧为义学,即邑人梁子真所建。义学一般都免收学费,有的还提供学习用品和食宿,因而为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了就学的机会,对于普及民间教育和从社会下层培养人才具有一定作用。

到清代,义学更为普遍,旧志多有记载,兹将三种长沙旧志中有关义学的记载按原文录如下:

嘉庆《长沙县志》:

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朱前诒奉文设义学二所,捐备聘礼、束修、供饩,延生员苏泽民、刘振麟为师,以教贫生。今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巡抚董安国设立义学于万福禅林右,知县刘棨延学师胡之太课读。诸生由义学食饩者数人,童子由义学入泮者十馀人。知县王克庄延郴州廪生李蕃为师,时值道考,由义学游泮者亦数人。四十二年(1703)特建上谕碑亭,因移置义学于亭后重新。雍正八年(1730)废义学,改建观风院衙门,遂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赵申乔建义学于府学之右。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钱汝駜重修。今废。

 

同治《长沙县志》(嘉庆《长沙县志》已载者不重复):

道光元年(1821),巡抚左辅设立义学数处,一在李大中丞祠,其馀在善化县境。

河西都义学,道光二十年(1840),萧大载、萧用贤、易崑荣、易起初捐谭家湖水田六石,岁租分给贫家子弟就从师,以作束修。咸丰中堤溃水溢,田亩无收,义学几废。同治初禀县出售变价清偿佃规堤费,馀银生息数年,益以众姓捐银,另置河西都十甲刘家湾田一石五斗(粮三斗二升,饷二钱二分四厘,又粮二斗六升五合,饷一钱八分五厘)。萧大载,号笃斋,捐田八斗(粮三斗,饷二钱一分)。萧用贤、萧绍三共捐田七斗(粮二斗六升,饷一钱八分二厘)。以上共田三石,均在刘家湾下手,阡陌相连。又张江墉,字作霖,捐朱家冲清净庵门首垅中田一丘,计三斗五升(屯饷八分,加征五分),岁租归入义学,粮饷归义学首士完纳。

 

光绪《善化县志》:

贾太傅祠、真文忠祠、赵大中丞祠、李大中丞祠共义学四堂,均系嘉庆二十五年(1820)巡抚左辅建。每堂额收贫童十名,藩宪主之,塾师薪资由理问厅支发。贾祠义学今移府学侧屈子祠。

 

同治十二年(1873),经管城南书院、李刘二公祠、卹无告堂三处首事,以省垣贫苦子弟间有天姿聪颖者,因送读艰于束修,多习游惰。公议添设义塾二所。其塾师修脯、伙食,及生徒纸笔、奖赏、杂用,即由卹无告堂经费项下,及城南书院、李刘二公祠岁修项下各提钱一百串,遴绅经理。每塾定以生徒十人,由经理绅士按月查看功课分别奖黜,呈清在案。

府城隍庙义学二堂,光绪元年(1875),长沙知府宋邦德捐设。

十都义学二处,一在茶园塘,凌延广祠合族捐置田亩,一在澎嘉塘,刘学礼祠祀产馀资捐设。

 

光绪《善化县志》还载有巡抚左辅所撰《重修贾太傅祠并建义学记》,全文如下。.

 

重修贾太傅祠并建义学记

(清)左辅

    

贾太傅谊故宅,在今善化县治西北濯锦坊,宅有太傅所凿井,后人即其宅为祠,像祀太傅。太傅被谗,赴湘投书吊屈,以为怀忠不遇,略与屈同。太史公合而传之,故又并祀屈,因呼为屈贾祠。《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及《大清一统志》记载甚著。太傅论说及著于事者,班史校详,生平论定互见于刘向、庾阐、戴叔伦、刘长卿、苏轼、李东阳诸公词赞论记,经世学问古今罕畴,盖汉儒第一人也。惜志学未竟,终傅梁王,忧而死。天下后世,咸思慕之,况长沙为太傅所居之地宅耶。

岁庚辰秋,余奉命莅湘,诣祠祗谒。守祠僧人贪渔市息,于宅前馀地增列廛舍,阻隘神道。参供神佛诸龛,馀房囤积商货,招引流寓。庭除芜秽,丹漆酰剥,规制大淆,嚣杂不肃,慨焉叹之。

考祠建于明成化元年,著于祀典,后渐湮废。国朝康熙、乾隆间两经修葺。康熙四十年,太傅后裔有名仲儒者,来倅长沙,置香火田九石有奇,并载衡山侍御欧阳正焕祠田碑,及长沙守刘某清出田亩判。

嘉庆二十二年,前方伯翁元圻,复出廉二百五十两生息,供春秋祭,其赢息皆为守僧干没,无有问焉。乃亟查勘田亩,屏逐住僧,毁廛扩基,迁龛他寺,以复规制,并筹款兴修,属乾州丞翟君声焕、永州丞王君立名董其役。建高缭曲廊,覆井亭,卫栏楣,馀则扫除,缮完而垩饰之,巍然焕然,瞻仰起肃。复属理问瞿君中溶,条画经费,筹其出纳,计岁人田租银一百四十两,祠后地租银四十两,又生息银四十五两。计除春秋祭祀,及香火役食并完额粮外,颇有余息。而祠中斋室宽然,因念太傅大儒,为王师傅,灵爽式凭,渊源可接,于建学为宜。乃筹设义学二所,每所课童子十八人,酌修脯、延馆师,复以赢馀贮积藩库,以备岁时补葺。计当且周,经始于嘉庆二十五年仲冬,越三月而事备。

夫义学多童蒙,《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江淮之水,出于涓菠;圣贤之学,基于蒙始。谁谓蒙可忽乎哉?天之生才,不限门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贫贱子弟岂少殊?尤恒迫饥寒,束修难具,幼不知学,长沦贱工淹弃者,不知凡几矣。今天子作人兴化,乐育无方,即方隅里巷之子,岂可整弃?聚而教之,标其颖异,而递升诸大学,即不敏者,亦习知义理,不为匪慝,善俗兴教,大有赖焉。且太傅有云:“道之教训”,故孩提有识,则予于祠立学,揆诸太傅之意,当亦有同心欤。

 

到清代后期,长沙地区的义学不再满足于小型教馆式的义塾,而向较具规模和规范的书院发展,如:

围山书院,位于浏阳县东门市(今大围山镇),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谭嗣同的老师涂启光领衔捐建,为当时浏阳四大书院之一。涂启光率先捐出自家的二十亩棉花田和柑橘园,作为建校的基址。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绅商、市民,大家踊跃捐资,很快凑足了建校的预算资金五千多缗铜钱。由于精打细算,节省工程经费八百余缗铜钱。涂启光用这笔钱托人到上海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以备书院开设天文、地理和物理、化学课。他还捐出自己历年购置的中外图书三千多册,为围山书院设立了一个图书室。书院建成后,涂启先亲撰一联镌刻于石柱,联曰:“心远自地偏,果能敬业乐群,此处亦名山广厦;民兴在经正,愿共守先待后,尽人为吾道干城。”书院坐北朝南,青砖、石柱、木梁结构,今存建筑面阔五间,沿中轴线五单元对称排列,有春满堂、大成殿、嘉惠祠等。三进院落,中栋内设过亭、抬梁式构架,左右设天井。今为大围山镇中心完小和中学。

 

洞溪书院,位于浏阳县东张家坊,始创于道光年间,其前身是张家坊例贡生张良赞费资4000金兴办的文昌祠义学。道光二十七年(l847),张良赞逝世,夫人遵其遗嘱,召集众人商议,推举乡贤张祖德、李元善经理,并将义学改为书院,取名“洞溪书院”。经过几年的筹备,书院于咸丰二年(1852)正式开馆,延聘浏阳西乡举人熊冲之主讲。乡人奔走相告,远近士子纷纷聚集书院就读,竟使斋舍一时容纳不下。乡人办学热情高涨,决意扩大斋舍,乃发起募捐。是时正值年岁丰稔,乡人捐资非常踊跃,数年间共募得白银17000余两。捐资办学之风一直延续到同治年间。同治四年(l865),有张昌芾、李元善各垫月钱l000多缗,垫千缗以下者还有不少人士。同治八年(1869),浏阳知县盛赓乐带头捐资百金,乡绅富户竞相仿效,捐款十分可观。洞溪书院用这笔捐款新建了文昌阁、圣殿、讲堂、厅堂、斋舍40间。洞溪书院虽系乡村自办,但学规严明,教学方法十分讲究,而且十数任院长均系知名学者,如三中副榜的浏阳西乡举人,浏阳文庙的著名乐师邱庆诰;长于诗文词赋,著有《云卧山庄诗钞》、《云卧山庄尺牍稿》的大学者郭崑焘(郭嵩焘之弟);先后掌教过南台书院、狮山书院、文华书院的长沙府著名经学大师袁懋森都在咸、同年间先后主讲于洞溪书院。光绪末年,省城长沙废书院、办学堂渐成风气,影响所及,洞溪书院也改成了学堂。

云山书院,位于宁乡县横市镇西水云山下,同治三年(1864)回乡丁忧的湘军将领刘典倡建,“纠费置田几百亩,岁收租千有余石”,“邑之人咸踊跃赴公,捐资相助”,于同治六年落成。据刘典《云山书院记》载: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为山长课艺处、讲堂、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158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讲堂悬挂刘典亲撰一联:“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乎臣弟友常经。 院舍规则仿城南书院,建有东西云门、大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藏书楼、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等。堂台亭阁均镌楹联,颇具云光山色。书院聘姜于冈为山长,其教学活动注重笃行实践,培养经世之才,遵循刘典所立宗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 光绪二十六年(1902)改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云山学校。

 

云山书院记

(清)刘典

 

 书院,古之乡学也。所以培植人材者,莫大乎是。我邑书院三:一玉潭、一灵峰、一南轩。灵峰、南轩不知废于何时,至今存者玉潭,缙绅先生胥于此发迹。乃限于地,不能增广楹椽,后至者及门而返。余道光辛丑、壬寅间,肄业其中,目击而心计之未尝言。县治偏东北,而西南袤长,西尤甚,百里以上多崇山。士人秉清淑之气,文而有质,不乏英贤磊落之才。其耕田凿井未泽以诗书者,则似质胜于文。余以观昔者之有书院,其用意深也。余尝思复其旧,久而未敢言。

 同治癸亥冬,余由浙臬丁艰回籍。过信州时,魏君隽卿良总理楚军粮台事务,过舟吊余,宿于舟。更阑,言及建复书院,鼓舞不已。归而谋诸同人,咸翕然从。甲子二月既望,集曾君敬庄毓郯、罗君翊廷珍、潘君复亭本榘、王君书霖懋昭,于六都水云山,相其基址,咸以山水秀丽,局势开展为壮观。遂议纠费置田几百亩,岁收租千有余石。刻日兴工,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山长课艺处,次讲堂,又次为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计一百五十八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樵者毁伤有禁。盖以学者藏修之余,息焉游焉畅其机,固必有赏心处也。    

 夫人之气质虽殊,而性禀则一,学所以化其殊,而归于一也。五伦五事皆人所必由之道,或行之不著,习焉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者,未学者也。是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学之为功,伟矣哉。若夫溺于词章,汩于功利,所学者,浮噪浅陋也,机械变诈也,寡廉鲜耻,无所不为,是学之为害,甚于不学,又何望乎?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张敬夫曰:“无所为而为者,义也;有所为而为者,利也。”君子小人之分,只在义与利之间,能勿审诸?书院近南轩之墓,因南轩,书院之废而继兴之,游其中者必有所感发而兴起也。

 是举也,经始于同治乙丑冬,蒇事于丁卯春。董事为运同衔候选同知曾毓郯、同知衔广东候补知县刘汝康、州同衔监生潘本榘。督修为州同衔候选县丞姜瑞芳、五品衔浙江候补从九刘大诰。监修为从九李春台等。三年于兹,不惮劳瘁,邑之人咸踊跃赴公,捐资相助。是欲善有同心,可卜将来人才益盛也。兹余奉命,承乏陕甘,征车在途,不遑启处,喜美举之有成也,特停骖濡笔以记之。刘典克庵氏谨撰。

 

123456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23:05 , Processed in 0.0994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