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桥
义桥与义渡一样,也是清代慈善活动中最受百姓赞慕的民间慈善事业。义桥大都是由民间绅士、富户、乡里有声望之士、平民捐资或集资修建的。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由绅士、富室捐资修建的,并拨付资金(主要是田产)维持其存在。二是由绅士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出面倡导建桥,同时先捐出部分资金以带动民众捐助资金。三是由普通百姓自行集资修建。百姓对积极致力于地方修桥补路的士绅、富室总怀感激之情。 古代湖南河渠、山涧纵横,人们出行离不开桥。据清同治光绪年间长沙、善化、浏阳、宁乡四县的县志统计,清代长沙县有各类桥梁229座、善化167座、浏阳434座、宁乡582座。修路铺桥,作为传统公德,在各县蔚然成风,乡绅百姓捐资出力各尽所能。浏阳今山枣潭乡草坪村有“老女桥”,据清嘉庆浏阳知县刘名锋《老女桥埤记》载:“老女桥,明甘氏女名金贞,仿绩奉养葬亲,后以供养馀资而建诸也。桥砖镌正德十五年(1502)甘氏金贞立。”农村建桥多就地取材,长沙农村今存古桥主要为石构拱桥和梁桥。石拱桥以巨石砌成拱券通水,它是建桥材料和拱结构力学理论的结合。长沙河道较窄而深,河中可行船,桥上运输以肩挑为主,故拱跨无需太大,而拱背较高,由此形成一种曲线柔和的形式美。梁桥是在水中立桥柱或桥墩,上搭横梁,连接成桥,村中小涧多搭梁桥。它有单跨、多跨之分,亦有石梁、木梁之别。桥上建造廊道,也是湖南农村较为普通的做法,以适应多雨的气候条件,故称“风雨桥”,如浏阳社港的新安桥、宁乡沙田乡的惠同桥等,桥面上就建有亭廊。 清代湖南全省义桥众多,下面仅据长沙档案馆馆藏旧志,就长沙地区较有名的义桥作一综述。 鸦灵桥,位于长沙县榔梨镇庙前涧,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砌石规整,桥面今建有围栏。其地为梨江八景之一“茆港孤舟”所在,原涧水较宽阔,未建桥之前,过客往来全凭扁舟一叶。其畔垂柳婆娑,鸣禽宛转,春风秋月,野渡孤舟,宛如仙境。岸多芦茆,故旧称茆港。明嘉靖时始建木桥,时兴时废。清初由长桥柳氏捐资造石桥,落成日有无数乌鸦步桥而过,乃名“鸦灵桥”。
双溪桥,又名万古桥,在长沙县跳马乡双溪镇万古村境内,地当长、浏、潭、株四县交通要冲,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善化县志》载:“万古桥,春字区有‘一里三桥,百世、千秋、万古’之句”。桥为双条麻石单孔行人桥,长3.5米,宽1米,高2米,桥头竖有石碑,上镌“万古长存”,与百世、千秋两桥咫尺相望。是役固达人修士所乐许者也,或捐俸,或解囊,腋集而裘成。 常新桥,坐落在长沙县北山镇新桥村白沙河上,东西向。白沙河发源于汨罗弼时镇。该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常姓人家捐建,长约35米,宽约5米,高约6米,两墩三拱,全由花岗石砌成。上世纪末,当地将桥面花岗石移走,在原墩基础上铺上钢筋混凝土, 是该县北山、石常、牌楼通往青山铺、福临、开慧和汨罗弼时镇等地的必经之桥。 十婆桥,位于望城区乌山乡。嘉庆二十二年(1817)地方官眷属黄氏、周氏、胡氏、高氏等10人捐资修建石桥,长8丈,宽5尺,桥上有石栏,河中有四石墩.,两岸皆砌石台,并加修大路,北岸勒有邑侯谢公碑记,上盖有亭。十婆桥经过140余年,于1958年修团山湖时被围入垸内,桥被拆除。 惊马桥,跨湘江支流八曲河上游,位于今望城区白箬乡,西邻宁乡夏铎铺,在今国道319线望宁两县分界处之公路桥侧。相传关羽入长沙过此,马惊逸,名‘惊马桥’”。清雍正六年(1726),里中欧阳老人为惊马桥修砌砖石。清嘉庆二十年(1815),刘钜河捐四千金重修, 藩宪翁元圻易名“金马桥”,有碑记:“在宁邑界碑处,志以纪界,且嘉吾邑人好义也。”
万福桥,位于望城区靖港镇牯牛山之右,距省城约三十里。建于清初,道光年间乡里醵金重修。系跨沩水石拱桥,上通省城,西达宁乡,向为交通要道。石材取自与靖港镇一江之隔的铜官云母山。云母石系从花岗岩和伟晶岩中采得,石质坚固。 沿溪桥,位于浏阳县东北今沿溪乡境内,横跨于沿溪河上,始建于宋代,原系7瓮石拱桥,长22丈,高2丈,宽1丈4尺。宋至明代略有修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水毁,断绝交通20余年后,有僧德慧“以铁索贯其下项骨,苦行倡募”,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桥成9瓮,桥上有碑,桥亭有联云:“一轮明月,沿江千古照;九曲拱桥,溪水四时通。”乾隆五十四年(1789)复遭水圮,重修7瓮,前后置田180库,庄屋4所,铺屋4所,有碑。今老桥尚存,作行人来往通道。
老女桥,距浏阳市约40公里的甘家湾,明代甘姓女金姑守贞奉母至老,以纺织余资建此桥,砖碑勒: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甘氏死后墓葬桥侧。道光十一年(1831)水圮。6年后(1837)其族人聚合姓女援资修复成石桥,其砖碑仍掩埋桥侧,浏阳嘉庆举人刘名锋作记。记曰:“锋尤喜甘族之女媛有同心也。一女倡修,众女乐捐,顿使前人遗迹,不沉沦于蔓草荒烟。金姑贞心亮节,固与天地无终极,合族之女之表扬盛德,亦复人世所稀有。宜乎,自金姑后,甘族德义节孝,相望不绝也。” 新安桥,位于浏阳市社港镇新安村,为明成化十年(1474),寻京南捐建,嘉靖八年(1529)寻梦科,寻大贵捐资重修。1947年整修桥面,居中一线铺青石板,寻姓立碑一块,上镌“元明清祖遗古桥,禁止推车,违者罚钱陆佰文”。桥长19米,宽4.4米,为过亭式单孔桥,由红砂岩石堆砌而成。桥上风雨凉亭尤有特色,由15根木柱斗拱支撑坡顶青瓦屋面,整体造型别致,建筑工艺独特,支撑架由木柱凿眼搭建,而木柱与桥面的结合部全靠自身重力平衡,无任何基础和榫接,全亭无一根铁钉,具有较高的古桥研究价值。桥两旁有木板坐凳,整日有村夫恭坐其上,谈天说地,悠闲自乐。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泥南桥,位于浏阳市龙伏镇居委会,呈东西向横跨捞刀河,为旧时龙伏、平江至浏阳城的通衢大桥。据桥东碑文所记,该桥由傅姓祖先始建于明嘉靖(1522—1466)年间,初为七墩八搭72米长的木桥。清咸丰十年(1861),每搭桥改铺两块各尺余的青石桥。光绪二十四年(1898),洋春周岐阳先生义捐8块青石板,使桥面增至米余宽。后经1940、1954、1987年3次增修,将原桥墩加高17米,并于西端加5墩,使桥面延长至102米,增宽至18米。历经470多年的沧桑,古桥雄姿犹在,只是桥面中间加铺了钢筋水泥板,以便手扶拖拉机和小型汽车通行。 高寿桥,位于浏阳社港镇练成村,为单拱石桥,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用红条石砌成,桥两边各有高40厘米、宽30厘米护栏。特色之处在于桥下三合土石缝中生有古藤,从桥顶下垂至河中,枝叶随风招展,与桥周绿树、人家、流水共构胜景。该桥建于清末,由当地黄月钦所修。修桥以后,黄为付工钱,卖光了家中的田地房屋,只好住在祠堂,桥成功不久即故,时年50多岁。众人为了纪念他,愿他来世长寿,故取名高寿桥
沙德桥,原名沙堆桥,位于浏阳市蕉溪乡,为原浏阳县城通往平江县的交通要道,南北走向,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清咸丰九年(1859)水圮,次年知县蔡式钰倡绅募修。为二墩三孔石桥,长24米,宽3.45米,高6米。桥墩鳌头高翘,古朴雄壮,墩下嵌有重修时所镌刻的“咸丰庚申八月立”铁牌。
同善桥,原名邹婆桥,位于今浏阳市城关镇城东村与关口乡水佳村交界处。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当地谭邹氏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王瑛倡捐重建,更名同善桥。光绪二十五年(1899)众捐资又重修。桥侧有碑,取名同人桥,但当地仍称邹婆桥。麻石拱,2孔,长15米,宽4米。 灌江桥,在今浏阳市南金刚乡平桥村,为浏阳至醴陵古大道孔道,清雍正九年(1731)李渭建。乾隆、嘉庆、咸丰间累被水圮,均为李渭后裔修复。6个石墩,条石桥面,长10丈。民国二十七年(1938)加铺横条木作公路桥通车。次年为阻遏日军破路时炸毁,改经上游石坝上过往行人。 保宁桥,又名严家桥,位于浏阳市文家市镇新发村,东距文家市镇5公里。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当地严姓民众捐资兴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众姓捐资重修。保宁桥为三墩四孔石拱桥,细砂岩条石砌筑,南北走向,桥西端原设有桥头堡,今存柱洞眼。桥长36.68米,宽4.02米,桥券高6米。桥券石阴刻“保宁桥”三字,南端桥沿石刻阴文“禁止推车晒谷做炭”八楷书字。 百龄桥,位于浏阳市文家市镇五神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为单拱石桥,细砂岩条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百龄桥为当地彭家大屋主人彭先畴的第四任夫人包氏捐建。1881年包氏百岁寿诞之际,其子人藩、人林及同父异母兄弟筹划为母亲百岁寿诞大办筵席,并筹集了大量资金。包氏提出不办寿筵,而将寿款用于修建一座石桥。其子谨遵母命,遂建石桥一座,名“百龄桥”,以纪念母亲的义举。
邓家桥,位于浏阳市西北沙市区境,跨捞刀河。原为木桥,清末水毁后,改用渡船,秋冬水涸走跳石。清末民初,秀山财主屈珊臣倡议修建石桥,自捐300银元及募集部分资金,于民国四年(1915)动工,民国六年竣工,为5瓮石拱桥,全长79米,宽4.1米。 跳石桥,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大溪河上游2公里处,始建于明代,横跨大溪河两岸,由地方绅士鲁荣业捐建。全部采用标准花岗石作桥墩,石墩为长方体,高出水面约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长1米,宽约0.3米,两墩间距0.4米,共有65个石墩。除丰水季节外,平时均可供行人通过。该桥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和1995年4次复修,至今保存完好,维持原貌。
玉潭桥,位于宁乡县城关镇,横跨沩水下游,又称南门桥、玉带桥、南河桥。是宁乡有名的古桥。该地当宁乡东西往来要道,有联云:“上通滇黔二省,商旅骈臻;下极吴越两江,驰驱络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先后有县主簿白壁,知县郑惟南、安佐,县典史魏瑶于县城南关外10余步建木桥,屡建屡圮,改设义渡。明隆庆六年(1572),宁乡知县陈以忠赞助,于县城东南阳春台葡藓花岩下建桥,桥型石墩木面,形如玉带,易名“玉带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冬,又建码头石桥25丈。越10年,重建石桥,桥址移南关外官渡处,几经周折,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始成,渡随废。桥长193米,宽4.6米,26墩,计25孔,上有焚字亭1间,石狮4只,铁牛2只。 石灵桥,位于宁乡、湘潭交界处的烧汤河,跨靳江河,属善山岭乡。《宁乡县志》载:初为清初的黄灿费千金修建。清咸丰八年(1758),徐石村、杨少渡墓捐重修。今存桥为5孔石拱桥,每孔净跨9.25米,全长55米,桥面宽6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陶衡绪等倡募重修。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惠同桥,原名会龙桥,位于宁乡县沙田乡沙田村,跨沩水支流黄绢水上游,为三孔粗料石平桥,每孔跨58米,全长22米,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上建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邑人岳衡作有《惠同桥碑记》。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毛公桥,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谷石村,跨沩水之上,清末毛姓捐建,全桥用花岗石砌成。有四墩外加一圆拱,全长58米,桥面宽2.5米,墩长6米,呈菱形,出水面为尖角。圆拱高9米,桥面石梁距水面4米。圆拱、平梁合为一体,在桥梁史上甚为少见,一则便于洪水通过,二则利于通航。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婆桥,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谷石村与狮村交界处,为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监生李凌霞为纪念邓代阿婆而捐建。该桥全部用花岗石挽拱砌成,属圆形石拱桥,长12米,宽4.5米,高4.7米。桥两头分别有石级踏步而上。桥面两边分别有方形长条石为栏,可作石凳使行人歇憩。今桥上藤蔓滋生,石级陷凹不平,甚觉苍古。
枫木桥,又名风睦桥,跨乌江北支流。在宁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清乾隆时建木桥。同治十一年(1872)唐松筠等倡建石桥。好善之君子解囊佽助,以速其成。基仍其旧瓮,易以石。经始于十年九月,阅五月而功竣。用钱二百余缗,费约工巨,利亦溥而可久。
长沙地区以外,也不乏捐建桥梁的义士。如衡山县白果市涓水大桥,其捐建者竟是一介寒儒刘贞燮;醴陵淥江大桥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700年间续修22次,均为邑人认捐。关于这两大桥梁之建筑者,详见以下影印件。
很多义桥都立有碑记,选录9篇如下。这些碑记除出自长、善、浏、宁四县旧志外,还见于清同治十年(1871)罗汝怀所纂《湖南文征》,如《重修石灵桥碑记》即为其中之一。
重修石灵桥碑记 (清)张璨
去郡城六十里,有河焉,名“烧汤”;有桥焉,名“石灵”。崩圮累年,川塗交病。予姻家黄君廷英过而衋伤,见乡人之募修者困于道谋,乃独身任之,费千金而事蒇。徒旅水陆咸跻于安,乡之人磨石纪事而来乞于言。予维古者大同之世,上下为一体,田里树畜,民事也,自上制之;道路桥梁,官政也,自下劳之。后世田不井授,人自为生,富连阡陌,而贫无立锥,井税之外,欲其率一钱以佐公家之急。即相顾有后言,由私生吝,由吝生忍。大之城郭,次及桥梁,废坏不修者比比而是。 夫天下之事,贼于需成于断。今黄君之斯举可谓伟矣,顾或者曰,地有神最灵。斯举也,神实示兆以启黄君,君适有祷焉。蒙神之佑而以酬之,夫神诚灵受佑者宜不止一黄君。君受神佑而即能推神之佑,以惠及无疆,则睹斯河桥一片石,其亦有观感而兴起者乎,是为记。
双溪桥引 (清)李芳华
考之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盖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虽曰流峙之恒理,然至车不能连轨,马不得径进,人不免灭顶,则弥盈冰亘之日,徘徊断岸,望洋兴叹,斯亦天地间之缺陷也。先王知其然也,因天之道,用民徙杠兴梁,民不病涉。是则王政之纤悉委曲,无非裁成辅相之道也。迨至后世,司空守职于王朝,司里不设于乡,因则龙火之令,不得不望于守牧;而赞襄之功,不能不有待于丰裕之长者矣。 东路距城五十里,地名双溪。上达豫章,下通鄂岳,是皇华雨雪所驰驱、邮书飞檄所往返也。是编氓纳橘纳粟之所肩摩,而商旅坦登之所过从也。前明曾建砖桥,两经戎马蹂躏倾圮。逮皇路清夷,居民架木以渡。顾山溪暴涨,则漂荡长流。盖旷怀司马题诗柱,邛友莫招者,历年有矣。兹值招提某,议建石梁,方图房固,唯以鸠工庀材非钜金不可,有难色。 余曰:构巨室者非方寸之木所胜,兴大功者非一人之力所瞻,理势然也。不揣固陋,为之卑言,俾当路有心人共成其事。昔诸葛武侯治蜀,凡桥关隘,罔不经理,识者称其王佐才吕申公微时命卜,初以相,继以医,卜者错愕。公曰:“吾志有益于人耳。”由是观之,举废兴颓者,贤能之义举;而利济民物者,仁人之本怀。则是役固达人修士所乐许者也,或捐俸,或解囊,腋集而裘成。庶春波浩荡,狐不濡尾;降冬栗烈,鹤不惊寒。利千人之往来,非即补两间之缺陷乎。至于佛氏所谓因果,余不识其诚然与否?愿君子为其所当为,余何敢侈陈阴骘之说以相溷欤。
重修湘西万福桥记代作 (清)何绍基
由长沙渡湘江西北行,约三十里,至牯牛山之右,有万福桥,上通省城,下达宁邑,盖往来孔道也。建自某年,洎某年重修,近复倾圮。昔人之工,非不坚也,河西数十里沟浍之水,悉汇此达以于川,每值大雨,山水盛涨,而桥势平夷,无以御其涨而抵其澜,是其所以易毁也。 今乡里醵金重修,商度甫定,畚筑遽兴,近取云母山石,石质本坚,特易为拱桥,令其上隆然以高,而其下窕然以深。桥面宽平,而其南北下垂之处,又广为坡陀以资壮固,庶几其可久乎?足见我乡之人,乐善急公,不斤斤于近小之图也。修之培之,有基使勿坏,是所望于后来者矣。 同人以昌期家在桥之左,属董其役。工既竣,谨记其颠末。其旧碑仍立于桥之北岸,志不忘也。
重建同善桥记 (清)王珽
余治浏六载于兹矣。下车之始,观乎地僻民淳,俗厚政清。余私心窃喜曰:“此乐善之邦也。”比年以来,雨旸时若,百谷咸登。又私心窃喜曰:“此为善之时也。”夙夜扪心,虽不敢效古人弹琴栽花之致,顾此心实务与民休息。而浏民亦烝烝然慕义向风,赋足讼平,乐善之诚油油弗艾。 辛巳夏日,余过邹婆桥旧址。其地为吴楚要道,溪水湍急,沙碛崎岖,行旅病涉,视为畏途。其桥随修随废者,盖未择其土坚流缓处也。乃进斯民而语之曰:“成杠成梁,王政之一事,尔民其有意于此乎?”曰:“唯唯。”于是择阴阳,定位置,选材鸠工,筑桩甃石,而迁建焉。余首捐俸六十金,同官绅士及里民共襄胜举。令民朴实可任事者谭公鼎等董之。浏民骎骎好善,乐于经营,不期年而桥成。上覆以亭,寒暑风雨可借少憩。 壬午新秋,邑之岁进士鹤畴吴君邀余与学博严公率都人士往观之。桥窿窿然,亭翼翼然,水澄泓而顺流,岸诞登而平坦,同声称善。佥曰:“是桥倾圮巳久,前乎此者,修筑屡无成效,待其人而后行,是使君之惠也。”余谢曰:“非余之功,皆同志之力,浏民之好善,不于兹而益见乎?”《书》曰:“善与人同。”爰更其名曰“同善”。愿推而广之,永远勿替也。乃抽管而为之记。桥三洞,高二丈许,长十余丈,阔丈奇,亭八间覆其上。经始于康熙辛巳仲秋,落成于壬午七夕,工费三百余金。其输资者如干人,姓名共勒诸石。
灌江桥碑记 (清)陈梦文
雍正庚戌,予由浏阳调摄醴篆。醴在浏之南境,灌江桥所必经也。水源发于霜华山,至桥而聚,急湍迅驶,奔注入江。桥当两县孔道,轮蹄络绎,而水日吞啮,因易圮。予过之,木板腐朽,有戒心。夫徒杠舆梁之弗成,以为民病,守士者责也。爰集耆老谋所以修葺者。而诸生李谓请独任,更愿易木以石。石必采自某山,待春涨始达,而兴工作焉。予讶其愿之奢,而急欲以便行人也,请先以木。生坚持其说,予亦无以强也。 辛亥冬,闻石桥成,甚坚峻。李生果未贷力于人也,心甚重之。逾年,李生贡成均,来谒。予嘉生之践言而功倍前人也,亟称之。生则肃然谢曰:“此非谓之能,固祖之遗命也。谓少孤,事祖父久。祖父乐善好施,曾建木桥,圮于水,方欲营石而殁,遗训不及他,惟以桥为念。谓以此不敢苟且速成,而终必成之者,成祖父之志也。谓则安能。” 嗟乎,论者谓浏多隐君子,今李生利济之功,足以及人,而善则归亲,若已毫无与焉。人言犹信,生以序请书其实畀之,且以为人后者劝。生祖讳锦,字今白,例得书。
老女桥碑记 (清)刘名锋
同里甘姓,望族也,世居小江甘家湾。有老女桥焉,明甘氏女名金贞,以父母无子,矢志不子,纺绩奉养葬亲,后以供养余资而建之者也。桥砖镌“正德十五年甘氏金贞立”。女年八十余卒,葬桥左。 嘉庆丙子,锋与修邑乘,因将金姑事及桥与墓备纪之。道光初,桥水圮,甘族拾桥砖置墓侧。有窃其砖者,辄心动,还之。十九年,甘生崇勋以复修事蒇,嘱锋为之记。且云:“历今三百余年,一旦病涉,欲重建。适祖姑夫刘公蓉屏宰奉新,崇勋客其署。语余曰:‘曾梦老妪,自称金姑,谓桥宜复修。向我谆谆,醒悟勿忘。今以银二十两付子,且募足之。’崇勋归,商之族祖志湘、族叔孔昭、孔成等,募各房及族嫒,共获钱二百余缗,鸠工兴事,以石易砖。今桥已讫功,乞先生记之,以垂不朽。” 锋窃惟古忠臣孝子、义夫烈妇,其立心行事,初非有所为而为之也。即如金姑,激于父母之无养,自伤茕独,誓死不嫁,终其身,生养死葬,毫无欠缺,使父母无子如有子,且胜于有子。彼其心,安知有他计哉?知有父母而已。真其利断金,恒其德贞,不愧命名之意也。一点精诚血性,数百年来宛然如生。后之人经其墓,过其桥,访其事迹,当为皇然兴,蹶然起,咨嗟欷虚,感动奋发,而不自知。其有功于人心风俗,岂浅鲜哉。抑锋尤喜甘族之女媛有同心也。一女倡修,众女乐捐,顿使前人遗迹,不沉沦于蔓草荒烟。金姑贞心亮节,固与天地无终极,合族之女之表扬盛德,亦复人世所稀有。宜乎,自金姑后,甘族德义节孝,相望不绝也。 《易·文言》曰:“贞固足以干事”,其金姑之谓乎?《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其甘族众女之谓乎?
重修玉潭桥记 (清)李隆萼
宁邑为省会西北通衢,轮蹄辐凑。县治南滨玉潭,沩水入湘必经此道。郦道元《水经注》所云“沩水历沩口溢,东南注湘水”是也。春夏漶漫,行者苦之,邮牍辄稽璀。前明以来,于藓花岩下架木桥以渡,曰玉带桥,屡修屡圮。 国朝乾隆二十六年,县令刘君善谟谋邑人移建石桥于南关外,会更替,未及蒇事。越三十五年,乃成。桥上置“化”字介次一、石狮四、铁牛二,棒以栏石,亘若雉堞,工牢费逾巨万,创始之难有如斯尔。 岁月绵历,沙碛漱啮其下。又数遇大水涨高于桥,近岸基趾甃之廉且龋也,磴之悬且压也,介次半閜,狮、牛亦漂落。追蠡闑剥,物理常然,盖自肇造迄今已百年于兹矣。予以癸亥莅宁,道经巡览,见岌岌有不支之势。窃惟兴利修废有土之职也,顾兴利难于创,而修废易为因,因其创者而踵事焉,利即存乎其间已。 予之来兹土也,去粤酋牿乱未久,残缺颇多,比户方急输边,未敢扰以兴作。属都人士来谒,佥以厅廨多就颓堕,相与醵资修葺。爰自两辕头门内及二堂,皆肸饰而新之。堂之西偏拓六楹为衙斋,翼以篷房,基柱、衡缩恢于前。因庤其赢余复商诸君子,益以羡锾各款,得千余缗,择监生朱兰恬等董其事。就地量度广袤约十丈,召匠石鸠工庀材,绳之准之,营之缮之,础磶而砻斫之,桔槔翻翻然竭流而籍板也,层磥般般然涩浪而浮砌也。草諯八月,两阅月而工讫。予就观之,有若琢者焉,有若削者焉,有若施砥濯者焉。夷庚由由,庶几旧规之完焉。 予稽邑志,桥自刘君经始,其间停工殆五六年。义民李廷清出傭积百余金倡输之,邑人感而乐从,功以竣。是役也,举之不费,成之不劳,盖因之说也,因其易,实因其利而利之也。 夫兴利修废,有土之职也。顾初终一出于因。虹其飞欤,鼍其巩欤。予何力之有欤?于其成,书以纪之,更俟后之善因者。桥旧无碑,廷清事或弗闻,予嘉其义,并以表诸石。同治三年。
枫木桥碑记 (清)刘典
邑西百里,有桥名风睦。不知创于何时,修建者何名氏,碑籍散轶不可考。桥一瓮,甃以砖。中空外实而又宽平,利于行者。往询诸父老,但能述其大略,未克究其因缘,殆数百年前好善者为之也。同治十年,水刷港岸,岸塌而桥圮,行者病涉焉。里人唐松筠等倡议复修,好善之君子解囊佽助,以速其成。基仍其旧瓮,易以石。经始于十年九月,阅五月而功竣。用钱二百余缗,费约工巨,利亦溥而可久。而即桥思名,循名核实,其取字取义必有所因。或当建桥之始,年丰时熙,人安物阜。其迓天之庥而沐皇仁,不敢一日忘诸怀。故以“风睦”名,用志感戴之意。或风俗醇厚,无诈无虞,以及行旅往来皆能辑睦而弭争竞之风,故名以“风睦”,于导扬之中寓勖勉之意,其用心良厚矣。窃尝思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风气一坏,自相侵陵。倾人者人亦倾之,陷人者人亦陷之。浇俗之为厉阶,其害卒归于己,天网疏而不漏也。惟夫善相劝,过相规,有无相通,患难相救,和气所感,诸福骈臻。天眷无穷,风睦之为义大矣哉。余故于其桥成而乐为之记。
惠同桥碑记 (清)岳衡
邑治西百六十里六寨坑,高峦倚云表,其麓袤延,右折西湖朗山冲,左折则大冲坳,水皆汇田庄湾,盖居邑之上游,赴省会,通安、湘之要冲也。旧架木为桥,曰“会龙”,水潦冲啮,不时圮。 岁戊戌三月,里人募资鸠工,伐石,累两岸,溪水阔可六丈,二丈为一墩,施以长磴,上覆栋宇,中设长座。旁为之楹。溪畔卫以崇墉,守者岁给以租,俾煮茗待行人。越十月,桥成。明年五月。亭亦蒇事。费金壹千五百有奇,诸父老谓当刊碑志不朽。 予观斯桥,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惠一也;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二也;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之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惠三也。桥以上平畴开旷,居甿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如此,惠四也。遂易会龙之名而额曰“惠同”。董斯役者何君开周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23:06 , Processed in 0.1093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