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火药局巷是都正街的一条“旁支”,紧挨着天心阁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面却是百转千回。1月19日,三湘都市报记者第一次走进这条小巷,一不小心就迷路了,在里面转悠了许久,总算弄清楚原来火药局由三条平行的小巷构成。很多住户家里有两张门,可以横穿两条小巷。 紧靠天心阁的围墙是长沙历史的见证,稍微留意观察,就能找到很多刻着“咸丰XX年重修”、“咸丰XX年官民捐修”等字样的青砖。这是民国时期长沙拆除古城墙时,卖给了市民作建筑材料用的。这条街虽然不如都正街有显赫的人与神,却是长沙近代军工业的起点,住着长沙最早的一代城市居民,还出现了长沙最早的手工业以及商业世家。最难能可贵的是,历经文革浩劫,这条街上不仅仍有新一代长沙人接续了家族的手艺,还随着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全面改造,迎来新一代的长沙手工匠人聚集。 历史: “劈山炮”被左宗棠带到了新疆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当时的湘抚张亮基采纳左宗棠建议,向城内殷实富户借银充饷。过后,长沙之围虽解,张亮基犹有后怕,经奏准,在长沙设火药局,在长沙府城隍庙内铸火炮,造火药。火药局巷由此得名。 当时的火药局由曾任江西吉安知府的长沙人黄冕主理。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劈山炮”,经试射,无论射程和杀伤力,都超过旧时诸炮。该火药局每年可产生铁、熟铁炮达百尊,还可大量制造火药和铅弹。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军中依靠这种炮为攻城之重要武器。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作为湘军的发源地,长沙成为极为重要的补给地,专门成立了军火制造厂,每年的弹药产量达到数十万斤之巨。 1866年(同治五年)前后,长沙的铁厂达48处之多,长沙火药局每年生产铁炮百门,弹药数十万斤。因此长沙经济在咸同年间发展较快。 震动中国近代史的“火药局之灾” 但火药局还发生过一件不那么光彩的、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大事:咸丰九年(1859)三月,军工厂发生爆炸,十里之内,都能听到宛如天崩地裂的巨响,爆炸产生的巨大烟雾,如黑云蔽空,迷漫天际,两个时辰后方才散尽。事后详查,现场惨不忍睹,二三里之内的房屋被彻底摧毁,居民也无一幸免,死伤无数。军工厂的旁边本来有一条溪河,爆炸后竟然成为了一块平地。这也成为震动中国近代史的“火药局之灾”。 万幸的是,当时长沙城内另有一座更大的贮存火药的仓库,与军工厂的距离较远,没有受到爆炸事故的影响。 但以火药局为代表的巨大军需生产对长沙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湘军转战江浙时,由于当地财赋受战争破坏,民穷米贵,湘军的粮食仍需不断从湖南购运,邻近各省军粮也需到湖南贩运,刺激了湖南粮食市场。军械需求还促进了湖南工矿业的发展,“咸丰年间,四属铁厂不下百余厂,熔成六七千石,合计每年可出百万石,能活工力贫民数万人”。 口述: (张白石 火药局巷住户、手工匠人,55岁) 长沙有五把剪刀,我家占了两把 这条街大约住了一两百户人,连着和乐街和都正街。 火药局紧靠着天心阁的城墙,算是大后方,最初在城墙之内,属于天心阁“后院”。因为从前的火药只能打十几里远,后方的火药补给不可能拉得很远。以前巷子里还看到过撑火药的撑子,现在都正街上收了一些作为老景观留存。 这里和都正街一样,住的是长沙最早的一批市民,解放前也没有单位,做小生意和手工匠人的很多。到现在还有一家从爷爷辈延续下来做香的;还有一位修钟表的,是亨得利的老师傅,继承了他母亲的手艺。 我们家也算是长沙的商业和手工业世家吧。我的祖爷爷是做木雕生意的,开了一家木材厂做得很大,把我爷爷一路供到了黄埔军校。但爷爷在衡阳保卫战时牺牲,把我父亲托孤给叔爹爹。我父亲叫张文彬,文质彬彬,可能爷爷还是想他读书入仕的吧。可惜爷爷早逝,我父亲又随着叔爹爹学徒成了一位裁缝,成了手工匠人。 以前长沙市有五把剪刀,我父亲和叔爹爹就占了两把。我父亲做衣服只要看一眼就行了,身材不好的、肚子大的、屁股翘的……他量都不要量,一刀下去就裁好了。 解放前他在蔡锷路上的局关祠巷开了一家叫做姊妹双服装字号,专营西装、旗袍。生意做得特别大,我家在乡里买了地,都做出一个地主(成分)来了。 手艺就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解放后,我家成了黑五类,我父亲进入新乡服装厂成为一名高级技师。我老妹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我1978年参军,正好遇上打自卫反击战。转业后到湖南开关厂成了一名高压电工,属于国营单位。我父亲是集体单位,当时想进镶着金边的国营单位,唯一的办法就是当兵。 但我也继承了父亲的“眼力”和祖爷爷的手艺,小时候就喜欢捡石头雕,河边、街边、别人起屋(建房子),现在家里全是这些东西。 后来国营单位改制,我回到火药局巷的家,专心开始雕玉,觉得自己又走到了传承手艺人家族的路上。我雕东西也不画,一刀下去就可以了。雕出来人家说好,实用、实在,就是最开心的时候。 雕玉是一种交流,原本我没什么一起钻研手艺的朋友,但都正街开始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后,我发现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手工匠人,和百年前一样开始聚集到这条街上。比如都正街口就成立了一家创龙石社,里面有和我一样雕玉的,也有雕石头的,刻木像的,大家相互切磋。我现在每天工作9个小时,不能落在他们后面啊! 大家讨论多了,都觉得其实手艺就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以自然材料为基础,略为雕琢。我觉得这和都正街的改造是一样的,如果是拆迁,肯定会有很多矛盾,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政府顺应民心,把它打造为一个文化街区,这和手艺的道理是一样的。 ■文、图/记者 王安琪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13:29 , Processed in 1.3897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