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老城隍庙留给长沙的最后痕迹

2015-1-18 09: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96| 评论: 0|来自: 三湘都市报

    现在善化县城隍庙唯一留存的遗迹:一块书有“亨衢”的牌匾,目前在县正街的一家菜店内。

    长沙文史爱好者于鹏远先生收集到一幅1931年由瑞典传教士拍摄的善化城隍庙旧址照片,使今人能一睹城隍庙的真容。当年长沙刚经历了一场战争,城隍庙成了一座临时军营。

    据介绍,城隍庙侧门原本还立着光绪年间“整肃吏治”碑文。如今这块汉白玉碑立在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指挥部内。

    “都正街上有两样多,官多,神仙多。”都正街上的老住户余东海说起这条街的历史总是藏不住的骄傲。1月11日,本报刊出《打捞身边的历史·都正街》系列第一期,讲述了这条老街上“人”的故事,读者反响热烈。都正街上曾经“神”的故事,也将继续讲下去。

    定湘王是长沙的城隍爷,詹王则是厨师的祖师爷。在这座市井味道浓郁的老城,两位“镇守”长沙多年的神仙,也充满了动人的历史细节和生活况味。

    【读者反馈】 

    半个世纪前在古稻田小学开蒙,后随父母调到外地。都正街、马王街是幼时记忆深刻的路名。我家住在天心阁门口下坡的地方,不晓得那里叫什么街?人民路扩延后,再返长沙,找不到记忆中的地方了……

    ——园丁

    我小时候也住都正街,当年我的爷爷叫黄玉和,邻居姓粟。真希望还能见到老邻居们。

    ——黄耀伟

    壹 隍庙的定湘王

    名词解释:

    定湘王,是老长沙的城隍爷和守护神。清代长沙省城内有三座城隍庙:省城隍庙(亦为府城隍庙)、长沙县城隍庙和位于都正街内、天心阁一侧的善化县城隍庙。当时的省治长沙府府城分为两县,善化县大致在今天的五一路以南(北为长沙县)。善化县城隍庙在县正街善化县署东侧,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清乾隆年间重建正殿、戏楼和两廊,所祀城隍为定湘王,因此这座城隍庙又称定湘王庙。

    现场:

    1月10日,在县正街末端,我们找到了善化县城隍庙最后的痕迹:在一家菜店的最里间,砖石斑驳的内墙上曾是城隍庙的侧门。原本还立着光绪年间“整肃吏治”碑文。“他们说那是无价之宝,是不是啊?”菜店老板娘很好奇那块高达2米的汉白玉碑的价值。

    借着昏暗的光线,我们发现墙脊上还有一块阳刻着“亨衢”二字的铜匾,下面依稀可见一扇窄门的轮廓。只是曾经穿过这扇门,护佑了长沙几个世代的定湘王只存在于老长沙的记忆里了。

    口述(余东海)

    一根绳子套着菩萨的脑袋往下拉

    我们小时候庙前还有一个大坪,有100多个平方米,摆着两个大香炉和两个大石狮子。上两三级台阶就是大殿,城隍庙里有三个菩萨,平常都是用绒布遮着的。但每到庙会,定湘王、财神爷就“出来”了。庙会一般是5月12日和中秋节,非常热闹。

    其实这里平常香火也旺。凡是到南岳进香的信男信女,都许愿逢庙就进,见庙就拜,城隍庙作为长沙市主要的庙宇,他们都要到这里来进香还愿。我看到的香客都是一队队的,每个人都穿着草鞋,搭个布搭子,前面放烛,后面放香,手里还举着三炷香,一路唱一路进庙里拜。那是佛号,我们听不懂,就看到他们一路唱进去。

    住在这周围的人有什么小病小灾,也进去拜一拜。里面没有和尚,只有一个庙祝。他住在庙里,不收租金,义务打理这个庙。

    开庙会又是另一番热闹,甚至超过南门口。卖小吃的都来了,炸糖油粑粑的、葱油粑粑的,炸臭干子的,卖卤菜的,干子2分钱一片,鸡爪5分钱一个,提着篮子装着卖。这些卖小吃的就占了一坪。其中还有耍小把戏的、民间卖艺的都在里面,非常热闹。

    城隍庙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消失的。破“四旧”的时候很疯狂,就是一根绳子套着菩萨的脑袋往下拉。

    往后,城隍庙成了都正街小学,庙的主体拆掉了,剩下的部分变成都正街小学的体操房。前坪就变成了南区纸袋厂,专门做档案袋。改革开放后这些街办工厂倒闭了,如今是一家饭店。  

    贰 王宫巷的厨神爷子

    名词解释:

    詹王是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厨师业的祖师爷,相传是隋文帝的御厨。原位于都正街南段的詹王宫便是供奉詹王的所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都要聚会,缅怀和祭奠祖师爷,同时交友联谊。每年底的湘菜大师拜师、出师仪式仍在这里举行。

    旧时詹王会的开支,主要靠入会者交纳牌费捐,另有房产佃租收入,还办了一所小学。民国以后詹王会改称酒席业公所,设总管二人,三年一更换:值年八人,一年一更换。

    现场:

    从蔡锷路县正街周记粉店前经过,我们找到都正街四条巷(现在已恢复为詹王宫巷)。如今尚存残墙一堵、残碑一通、界碑一块。

    碑上的三行字迹仍很清晰,意思却杳不可知。石碑上的字迹近隶书,却又古怪,极不工整。根据资料,第一行字为:羼绐栽,齐恢口;第二行:埿溪乖,斋魁灾;第三行:藉真怀,恢嵬财。之所以如此分行,是根据中间空隙推断。但全文连贯起来,也无法找到石碑表达的意思。据好古者推断,这块石碑多用古字,不用俗字,估计是表明这是神仙说的话。

    口述(余东海)

    国庆十周年,大师们去北京掌勺

    解放初期,詹王宫巷住了32个湘菜大师,住的这些人占了餐饮业大师的80%。其实最典型的就是石荫祥和彭长贵。彭长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了彭园宾馆,他也是德园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房子现在还在,他侄子住着。石荫祥的拿手菜就是毛式红烧肉,现在韶山卖的红烧肉都是他的做法,现在长沙的湘菜大师已经是他的第三代徒孙。

    在国庆十周年时,这条小巷有陈家里(陈福彦)、李家里、石家里(石荫祥)到人民大会堂去掌勺。这是轰动全长沙餐饮界的一件大事。

    住在这的本地湘菜大师就是一张长沙好吃鬼地图。周万清(音)在火宫殿工作,李振鹏(音)在麓山宾馆工作,熊绪生在长沙饭店工作,方宗干在曲园工作,张爹爹在回民饮食店工作,还有陈家里的陈福彦(音)……师大附中、奇峰阁、长沙饭店、新华楼,还有玉楼东的,这些大厨的后人还住在这条巷子里。

    当年他们都是陆陆续续搬过来住的,在这里成家立业。这个现象全国仅有,因为厨神在这里,就好像围着太阳转一样。

    大师之间也互相切磋。他们也不比赛,就是吃饭的时候你端个碗到我家试下,我端个碗到你家试下。特别是过年过节,每家都做一桌饭菜,暗暗地就有些比拼的意思。家家户户上桌吃就是的,我们拜年的时候就直接上桌吃。真正做祭拜、出师或者祖师爷生日,都是徒弟做一桌菜,给师傅试口味,那就是做流水席,是真正的考验。

    如今,小巷餐饮人物已经凋零,仅剩下文家里在坡子街开办文记四合一。

    詹王宫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它隔壁的巷子就是香铺巷。餐营业来进师、拜师的比较多,举行仪式还是要香烛。这条巷子做香烛的都是小手工作坊,前店后厂,生意也很兴隆。

    ■文、图/记者 王安琪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13:17 , Processed in 0.0926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